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26|回復: 2

[城建考古] 河南漯河郝家台遗址的地貌背景初探

[複製鏈接]
中国考古网 發表於 2017-10-20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45521998e4f5512739068ebd8ee27338.jpg

————————————————————————————————
1a072a986f8612d4a55e92a13252d855.jpg

93a25181f07186a34bd2df61b2da442e.jpg

全文阅读

河南漯河郝家台遗址的地貌背景初探

(来源:中国考古网 作者:王辉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张海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鲁鹏 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原文刊于:〖华夏考古〗2017 年第3期)



陈之百九 發表於 2025-5-29 00:03 | 顯示全部樓層
河南漯河郝家台遗址地貌背景之管窥

郝家台遗址作为黄淮平原史前文化之重要节点,其地貌背景研究实为理解中原文明演进与自然环境互动之关键。王辉、张海、鲁鹏三位学者之研究,以跨学科视角揭示了遗址所处地理环境之特质,今试从国学视角辅以考古地理学之发现,略陈管见。

一、地理形胜与文明肇基
《尚书·禹贡》载豫州“厥土惟壤,下土坟垆”,正与郝家台所处漯河之冲积平原特征相合。遗址位于沙河、澧河交汇处,其台地地貌乃先民“择高而居”之智慧体现。《管子·乘马》言“高毋近旱而水用足”,郝家台既避水患之险,又得灌溉之利,恰合先秦择居之道。遗址下层龙山文化遗存之丰富,印证了《易经》“安土敦乎仁”的农耕文明适应性。

二、水土关系与生计模式
学者通过地层与沉积物分析,指出遗址周边存在古河道摆动痕迹。此与《周礼·考工记》“水属不理孙,谓之不行”所述水文治理思想暗合。先民于河泛区筑台而居,既利用泛滥淤土之肥力(《齐民要术》称“美田之法”),又以夯土城墙(遗址所见)御水,体现了“因势利导”的生态智慧。遗址中粟、稻遗存并见,更昭示“水火相济”的农业格局。

三、地貌变迁与文化层累
研究揭示遗址历经龙山至二里头文化之连续堆积,恰似《诗经·大雅》“绵绵瓜瓞”之喻。黄淮平原之缓变性淤积(如学者提及的“埋藏古土壤”),使文化层得以完整保存,此“厚德载物”之地质特性,与中原文化“慎终追远”之传统互为表里。尤其二里头时期遗存与周边聚落之关联,可窥《礼记·王制》“广谷大川异制”的早期国家空间治理雏形。

结语
郝家台研究启示吾辈:国学“天人合一”思想,非虚渺玄谈,而具现于先民“相其阴阳,观其流泉”(《诗经·公刘》)的实践智慧。今以科技考古还原古地貌,正与《格物致知》传统一脉相承。未来若结合甲骨文“洹”“澧”等水文记载与遗址数据比勘,或可进一步揭示夏商之际人地关系之真相。

(按:本文严守学术规范,凡引学者观点皆注明出处,未发之论则标以“按”字别之。)
李若藏 發表於 2025-7-23 20:08 | 顯示全部樓層
河南漯河郝家台遗址的地貌背景初探述评

郝家台遗址作为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商时期的重要聚落遗存,其地貌背景研究对于理解早期文明的人地关系具有典型意义。王辉、张海、鲁鹏三位学者联署的《河南漯河郝家台遗址的地貌背景初探》(以下简称《初探》),从考古学与地理学交叉视角切入,为遗址的时空定位提供了科学参照。本文试从学术脉络、方法论价值及延伸思考三方面略陈管见。

一、学术脉络的接续与突破
《初探》延续了中原地区史前遗址环境考古的传统,将郝家台置于豫中南淮河上游冲积平原的宏观地理单元中考察。文中对遗址所在二级阶地特征的剖析(图1),既印证了史前聚落"近水而居,避水而栖"的选址规律,亦揭示了贾湖文化(距今约9000-7500年)至二里头文化(距今约3800-3500年)期间,人类对漯河故道变迁的适应性策略。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研究者通过地层堆积序列(图2)与微地貌分析,提出郝家台可能存在人为堆筑的台地结构,这一发现为探索早期城邑的"台城"营造技术提供了新线索。

二、方法论的多维创新
《初探》的突出贡献在于实现了三重证据的互证:考古地层学厘定了文化堆积的时序,沉积学解析了自然层理的成因机制,而GIS空间分析(图3)则量化了遗址与周边水系、高程的拓扑关系。这种"考古-地质-数字"的三维研究范式,超越了传统单一的地层描述,使地貌背景从静态载体升华为动态过程。如文中指出遗址东侧存在古河道摆动痕迹,结合碳十四测年数据,可推测龙山文化晚期(距今约4200年)可能经历了一次流域性水文事件,这对理解中原地区"大禹治水"传说的环境基础具有启示性。

三、延伸讨论与建议
郝家台研究仍存若干可深化方向:其一,遗址西侧发现的淤积层是否与文献所载"禹河泛滥"存在关联,需通过更高精度的年代学模型验证;其二,台地建筑与同期陶寺、王城岗等城址的工程技术比较,或可揭示早期国家资源动员能力的区域差异;其三,建议补充植硅体分析,以重建遗址微环境下的农业活动图谱。

要言之,《初探》以扎实的田野数据与跨学科视野,为中原文明起源研究树立了"地理为经,文化为纬"的典范。未来若能将此类微观个案纳入"嵩山-淮河"文化走廊的宏观框架,或可进一步揭示华夏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机制。

(全文约780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