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60|回复: 1

[中医世家] 朱丹溪学派

[复制链接]
张启功 发表于 2017-10-25 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浙江乃“文化之邦”,人杰地灵,历代名医辈出,中医学术流派纷呈,诸如医经学派、钱塘学派、绍派伤寒、温病学派、永嘉学派等,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当首推朱丹溪学派。

朱丹溪,浙江义乌人,是养阴学派的倡导者。他信奉理学,援儒入医,是金元时期的著名医家。朱丹溪著作甚丰,亲自撰写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本草衍义补遗》,还有后人整理《朱丹溪心法》《朱丹溪治法心要》《金匮钩玄》《脉因证治》《朱丹溪手镜》,其他散佚的著述仍有许多。

朱丹溪学派的形成背景

宋元程朱理学对朱丹溪学说的影响。朱丹溪是朱熹四传弟子理学家许谦的学生,他将理学的一些观点引入医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如理学“格物致知”理论催生了朱丹溪《格致余论》这部名著。

和剂局方》所产生的流弊对朱丹溪学说的影响。《和剂局方》处方用药偏于温燥,因其为朝廷制定和颁发,因此流传甚广,造成温燥伤阴、阴虚阳亢的弊端,触目皆是,促使朱丹溪奋笔疾书,写下了《局方发挥》这部名著,对《和剂局方》的缺点进行了深刻批判,旨在进一步阐述“阳有余阴不足”论,为其滋阴降火的治疗法则铺路。

地区方域对朱丹溪学说的影响。朱丹溪生活在东南沿海地带,地卑湿处,气候温热,因此湿热致病甚多。朱氏“六气之中,湿热为患,十之八九”的观点以及治病重视祛除湿热,不能不说是与他的生活地域有很大关系。

金元时期医学界百家争鸣、学派纷呈对朱丹溪学说的影响。朱丹溪较刘河间“寒凉学派”、张子和“攻下学派”和李东垣“补土学派”晚出,有条件吸取三家之长。在继承前贤学术思想和诊治经验的基础上,他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从而提出了新理论和新方法,形成了独特的“养阴学派”,与上述三个学派齐名,被后世誉称为“金元四大家”。

朱丹溪学派的主要学术思想

一是阳有余阴常不足论,是朱氏的核心学术思想,也是后世称其为“养阴学派”代表人物的主要依据;二是相火论,是朱丹溪学派的主旨性学术观点之一;三是气血痰郁学说,这是朱丹溪论治杂病的总纲;四是湿热观,朱氏认为“六气之中,湿热为患,十之八九”;五是治未病思想,他对《内经》“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名论作了进一步发挥:“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已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夫如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基于此,朱氏对摄生防病十分重视,尤其在精神调节上强调正心、收心、养心;《格致余论》还设“饮食色欲箴”、“养老论”、“茹淡论”、“倒仓论”、“慈幼论”等篇,提出了诸多养生方法,弥足珍贵。

朱丹溪所创制的名方如大补阴丸、越鞠丸、二妙散、左金丸、上中下痛风方等被后世广泛沿用,疗效显著。

朱丹溪学派绵延六百余年,至今仍旺盛不衰,尤其是江南一带,该学派流传甚广,其中对徽南“新安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更有重大促进作用。另外,朱丹溪学说还名扬海外,早在公元十五世纪就传入日本,日本医学界曾成立朱丹溪学社,专门研究朱丹溪学说,足见其影响之深远。

我省对朱丹溪学派的传承和弘扬,取得了很大成绩,如出版了《朱丹溪医集》《朱丹溪学研究》《一代医宗朱震亨》《名医朱朱丹溪论治痿痹的经验》和《朱朱丹溪医药文化研究》等专著,还举办了多次相关的学术会议。这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朱丹溪故乡义乌在上个世纪末修葺和扩建了规模盛大、风景秀丽的朱丹溪陵园(现改名为中华养生朱丹溪文化园),已成为知名的旅游景点和中医药教育基地。(盛增秀 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

ldk8 发表于 2025-4-15 17: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朱丹溪学派探赜:理学浸润与养阴学说的建构

浙江医学流派纷呈,朱丹溪学派能卓然成家而影响深远,实因其学术体系兼具哲学深度与临床实效。作为金元医学集大成者,朱丹溪的学术建构呈现出三重维度:

一、理学格致与医学实证的互渗
朱氏师承理学家许谦,将朱熹"格物致知"转化为医学方法论。《格致余论》以"格物"精神剖析医理,如论相火谓"天主生物故恒于动,人有此生亦恒于动",将宇宙论与生理学贯通。其"阳有余阴不足"论更暗合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思想,将生理之阴与道德本体相类比,形成独特的医学伦理学体系。这种儒医互鉴的思维模式,使丹溪学说超越经验医学层面,具备形而上学的理论品格。

二、批判继承中的学术创新
面对《和剂局方》温燥流弊,朱氏《局方发挥》提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的平衡观。其批判并非简单否定,而是通过"血气痰郁"辨证体系重构治疗范式:以四物汤调血、四君子理气、二陈汤化痰、越鞠丸解郁,形成系统方药谱系。对河间寒凉、子和攻下、东垣补土三家的扬弃尤为精妙,既吸收河间火热论而创相火说,又修正子和攻伐之偏,更在东垣脾胃论基础上发展出"滋阴以降火"的治疗学。

三、地域医学的范式转化
浙东湿热气候促成其"湿热为患十之八九"的病理观,《金匮钩玄》载治湿九法、治热七则,尤擅用黄柏、苍术等苦辛配伍。这种因地制宜的诊疗思维,突破《内经》五运六气框架,开创地域病机学先河。其"未病先防"思想更将医学场域从治疗拓展至养生,《丹溪心法》强调"收心养性"的调神法,实为理学"主静"思想在预防医学中的实践。

朱丹溪学派之不朽,在于构建了理-法-方-药贯通的学术体系。当今研究丹溪学说,当超越养阴派标签,把握其融汇哲学、气候学、治疗学的整体思维,这对重建中医理论范式具有重要启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