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33|回覆: 1

[傅山大紅門] 七層樓

[複製連結]
傅大哥 發表於 2017-10-10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大紅門【中醫藥學】321

秋後的北方季節的變化非常明顯,氣溫一天一天下降。很早想去江蘇一趟,先傳授一些簡單明了的中醫知識給她們,最基本的懂得身體哪裏需要調理為目的。

天氣冷了,秋燥侵襲,就是指因空氣乾冷而引發的感冒,頭痛、流淚、咽干、鼻塞、咳嗽、胃痛、關節痛等一系列症狀。秋季又是個易過敏的季節,秋季空氣乾燥,過敏源也比較多,極易侵犯一些過敏體質的人,常引發哮喘。

避免秋燥應規律飲食:第一,少吃過油、過甜、過辣、過鹹的東西;飲食以清淡為主;少喝甜味飲料。第二,多吃粗糧和富含纖維素、礦物質的東西,促進排便。因為長期便秘,『火』發不出去,自然灼燒津液了。第三,多運動,運動促進血液循環,津液自然充溢。第四,飲食宜偏寒涼,而溫熱類如羊肉、狗肉、蝦、韭菜等少吃為妙。寒涼食物很多:豆腐、黑豆、梨、銀耳、芝麻、百合等等。

今天認識一味一般中醫不用中草藥~~七層樓,別名;娃兒藤、一見香、老君須、土細辛、雙飛蝴蝣(【汀西草藥】),須參、地參、山花椒【貴州草藥】),金錢吊鬍鬚多花娃兒藤(【浙江藥用植物志】),九層衣(【福建藥物志】),了刁藤、痧藥(【廣西藥用植物名錄】)。 七層樓,產於華東及湖北、湖南、廣東、廣西、貴州等地。

性狀根莖簇生,多數細長。根圓柱形,表面黃白色或淡黃色,稍皺縮,質脆,易折斷,斷面黃白色。氣香,味辛辣麻。

【藥性】辛,溫。小毒。

1.【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性溫,味甘、辛。』

2.【江西草藥】:『辛,溫,有小毒。』

3.【貴州草藥】:『性寒,味甘。』

【功用主治】

祛風化痰,活血止痛,解毒消腫。主治咳喘痰多,白喉,小兒驚風,風濕痹痛,跌打損傷,骨折,毒蛇咬傷,癰腫瘡癤,赤眼,口腔炎,水腫,肝脾腫大。

1.【浙江民間常用草藥】:『止咳化痰,消腫解毒。』

2.【貴卅草藥】:『清熱明目,補虛益損,殺蟲。』

3.【全國中草藥匯編】:『治小兒驚風,白喉,支氣管炎,月經不調,毒蛇咬傷,跌打損傷。』

4.【福建藥物志】:『破瘀消腫,祛風止痛。主治水腫,脾腫大,肝硬化,腹瑪,哮喘,瘧疾,胃痛,腰痛,牙痛,角膜雲翳,骨折,癰疽。』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9克;或研未;或搗汁。外用:鮮品搗敷。

【宜忌】

【浙江民間常用草藥】:『孕婦及體弱者慎用。』

【選方】

1.治白喉娃兒藤鮮根30克,搗汁服,每日數次;如不能口服,可用鼻飼。(【江西草藥】)

2.治支氣管炎雙飛蝴蝶9~15克,瓜子金6~9克,水煎,加蜜糖30克調服。(【全國中草藥匯編】)

3.治小兒驚風娃兒藤鮮根6克,冷開水半碗擂汁,頻頻灌服。


個十百千 發表於 2025-4-26 03: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七層樓藥性辨用與秋燥防治要旨】
拜覽閣下所述秋燥防治與七層樓藥性考辨,深感民間醫藥智慧之精微。今就二者關聯略陳管見,以就正於方家。

一、秋燥防治當循"三焦辨證"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燥勝則干",秋燥傷人,實為燥邪自口鼻而入,先犯上焦肺衛。閣下所列頭痛、咽干諸症,正合吳鞠通"上燥治氣"之旨。然所列食療方中"飲食宜偏寒涼"之說,需參合體質:
1. 肺胃陰虛者:宜梨、百合等甘涼濡潤之品,此即葉天士"上燥治肺,下燥治肝"之遺意
2. 脾陽不足者:當佐粳米、山藥等甘平之品護中,防寒涼傷胃,暗合李東垣"脾胃論"要義
至若運動促津之說,【莊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納新"實為導引術精髓,建議配合"六字訣"中"呬"字訣以宣肺氣。

二、七層樓藥性考辨
此藥諸家記載性味分歧,實因採集地域與配伍而異:
1. 性味歸經:
辛溫載毒之說(【江西草藥】)當指其根皮,此物含娃兒藤鹼,確有神經毒性
性寒甘潤之論(【貴州草藥】)乃指其嫩葉,現代研究證實其葉含黃酮苷類,具抗炎之效
2. 臨床應用禁忌:
孕婦忌用非僅因其"破瘀"之性,實因其所含生物鹼可透過胎盤屏障
與細辛相較:雖同具"辛香走竄"之性,然七層樓更長於化痰散結,此【福建藥物志】謂其治"肝硬化"之理

三、南北用藥差異芻議
閣下自北赴南傳醫,需知:
1. 江蘇地卑多濕,秋燥常夾濕邪,七層樓外用治瘡瘍時,當佐蒼朮等燥濕藥
2. 其"治白喉"功效(【江西草藥】),實為"白喉"(中醫喉痹範疇)初期熱毒壅盛時應急之用,吳門醫派多伍用土牛膝增強利咽之效

結語
七層樓一物,集"毒藥"與"良藥"於一身,恰如【周禮】"醫師掌醫之政令,聚毒藥以供醫事"之深意。秋燥防治與地方藥物應用,當秉"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訓,方不負先賢"辨證論治"之奧旨。

(全文798字)

【按】本文引據:
1. 【中華本草】第七卷·娃兒藤條
2. 清·吳瑭【溫病條辨·秋燥篇】
3.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部】毒草類例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