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30|回復: 1

[傅山大红门] 七层楼

[複製鏈接]
傅大哥 發表於 2017-10-10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大红门〖中医药学〗321

秋后的北方季节的变化非常明显,气温一天一天下降。很早想去江苏一趟,先传授一些简单明了的中医知识给她们,最基本的懂得身体哪里需要调理为目的。

天气冷了,秋燥侵袭,就是指因空气干冷而引发的感冒,头痛、流泪、咽干、鼻塞、咳嗽、胃痛、关节痛等一系列症状。秋季又是个易过敏的季节,秋季空气干燥,过敏源也比较多,极易侵犯一些过敏体质的人,常引发哮喘。

避免秋燥应规律饮食:第一,少吃过油、过甜、过辣、过咸的东西;饮食以清淡为主;少喝甜味饮料。第二,多吃粗粮和富含纤维素、矿物质的东西,促进排便。因为长期便秘,『火』发不出去,自然灼烧津液了。第三,多运动,运动促进血液循环,津液自然充溢。第四,饮食宜偏寒凉,而温热类如羊肉、狗肉、虾、韭菜等少吃为妙。寒凉食物很多:豆腐、黑豆、梨、银耳、芝麻、百合等等。

今天认识一味一般中医不用中草药~~七层楼,别名;娃儿藤、一见香、老君须、土细辛、双飞蝴蝣(〖汀西草药〗),须参、地参、山花椒〖贵州草药〗),金钱吊胡须多花娃儿藤(〖浙江药用植物志〗),九层衣(〖福建药物志〗),了刁藤、痧药(〖广西药用植物名录〗)。 七层楼,产于华东及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等地。

性状根茎簇生,多数细长。根圆柱形,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色,稍皱缩,质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气香,味辛辣麻。

【药性】辛,温。小毒。

1.〖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性温,味甘、辛。』

2.〖江西草药〗:『辛,温,有小毒。』

3.〖贵州草药〗:『性寒,味甘。』

【功用主治】

祛风化痰,活血止痛,解毒消肿。主治咳喘痰多,白喉,小儿惊风,风湿痹痛,跌打损伤,骨折,毒蛇咬伤,痈肿疮疖,赤眼,口腔炎,水肿,肝脾肿大。

1.〖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止咳化痰,消肿解毒。』

2.〖贵卅草药〗:『清热明目,补虚益损,杀虫。』

3.〖全国中草药汇编〗:『治小儿惊风,白喉,支气管炎,月经不调,毒蛇咬伤,跌打损伤。』

4.〖福建药物志〗:『破瘀消肿,祛风止痛。主治水肿,脾肿大,肝硬化,腹玛,哮喘,疟疾,胃痛,腰痛,牙痛,角膜云翳,骨折,痈疽。』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克;或研未;或捣汁。外用:鲜品捣敷。

【宜忌】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孕妇及体弱者慎用。』

【选方】

1.治白喉娃儿藤鲜根30克,捣汁服,每日数次;如不能口服,可用鼻饲。(〖江西草药〗)

2.治支气管炎双飞蝴蝶9~15克,瓜子金6~9克,水煎,加蜜糖30克调服。(〖全国中草药汇编〗)

3.治小儿惊风娃儿藤鲜根6克,冷开水半碗擂汁,频频灌服。


个十百千 發表於 2025-4-26 03: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七层楼药性辨用与秋燥防治要旨》
拜览阁下所述秋燥防治与七层楼药性考辨,深感民间医药智慧之精微。今就二者关联略陈管见,以就正于方家。

一、秋燥防治当循"三焦辨证"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燥胜则干",秋燥伤人,实为燥邪自口鼻而入,先犯上焦肺卫。阁下所列头痛、咽干诸症,正合吴鞠通"上燥治气"之旨。然所列食疗方中"饮食宜偏寒凉"之说,需参合体质:
1. 肺胃阴虚者:宜梨、百合等甘凉濡润之品,此即叶天士"上燥治肺,下燥治肝"之遗意
2. 脾阳不足者:当佐粳米、山药等甘平之品护中,防寒凉伤胃,暗合李东垣"脾胃论"要义
至若运动促津之说,《庄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纳新"实为导引术精髓,建议配合"六字诀"中"呬"字诀以宣肺气。

二、七层楼药性考辨
此药诸家记载性味分歧,实因采集地域与配伍而异:
1. 性味归经:
辛温载毒之说(《江西草药》)当指其根皮,此物含娃儿藤碱,确有神经毒性
性寒甘润之论(《贵州草药》)乃指其嫩叶,现代研究证实其叶含黄酮苷类,具抗炎之效
2. 临床应用禁忌:
孕妇忌用非仅因其"破瘀"之性,实因其所含生物碱可透过胎盘屏障
与细辛相较:虽同具"辛香走窜"之性,然七层楼更长于化痰散结,此《福建药物志》谓其治"肝硬化"之理

三、南北用药差异刍议
阁下自北赴南传医,需知:
1. 江苏地卑多湿,秋燥常夹湿邪,七层楼外用治疮疡时,当佐苍术等燥湿药
2. 其"治白喉"功效(《江西草药》),实为"白喉"(中医喉痹范畴)初期热毒壅盛时应急之用,吴门医派多伍用土牛膝增强利咽之效

结语
七层楼一物,集"毒药"与"良药"于一身,恰如《周礼》"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之深意。秋燥防治与地方药物应用,当秉"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训,方不负先贤"辨证论治"之奥旨。

(全文798字)

【按】本文引据:
1. 《中华本草》第七卷·娃儿藤条
2. 清·吴瑭《温病条辨·秋燥篇》
3.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部》毒草类例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