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12|回覆: 1

[儒家學說] 【論語譯解】 12.8 棘子成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 ...

[複製鏈接]
安魯東 發表於 2017-8-27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12.8 棘子成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

注釋:

1、棘子成:衛國大夫。古代大夫都可以被尊稱為夫子,故子貢這樣稱他。

2、駟不及舌:指話一說出口,乘駟馬都追不回來了。駟,四匹馬拉的車。

3、鞟:音kuò,去掉毛的皮。

歧義:

『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一句,有兩解。

一解意為:遺憾啊,夫子您竟這樣談論君子;有錯的話一出口,可是駟馬難追啊!

何晏【論語集解】引鄭玄注,說:『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過言一出,駟馬追之不及。』

二解意為:遺憾啊,夫子您這樣說,雖是君子之言;但偏頗的話一出口,卻是駟馬難追啊!

朱子【論語集注】云:『言子成之言,乃君子之意。然言出於舌,則駟馬不能追之,又惜其失言也。』

白話試譯:

1、棘子成說:『君子只要質美就可以了,要那些文飾(指儀節、形式)幹什麼呢?』子貢說:『遺憾啊,夫子您竟這樣論說君子;有錯的話一出口,可是駟馬難追啊。文像質一樣重要,質像文一樣重要。假如將虎豹的皮毛去掉,它們與去掉了皮毛的犬羊,有什麼分別呢。』

2、棘子成說:『君子只要質美就可以了,要那些文飾幹什麼呢?』子貢說:『遺憾啊,夫子您這樣說,雖是君子之言,但偏頗的話一出口,卻是駟馬難追啊!』文像質一樣重要,質像文一樣重要。假如將虎豹的皮毛去掉,它們與去掉了皮毛的犬羊,有什麼分別呢?』

疏解:

本章語錄的兩種試譯,雖有較大差異,但皆有道理,

一、

第一種試譯的意思為:

棘子成為人質樸,不喜歡文飾。他認為孔子師徒倡導禮樂,是過於重視形式。有一次,他與子貢談話,論及於此,不禁脫口譏諷道:『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

子貢善辯,豈肯默然置之?他立即反唇相譏,說:『遺憾啊,像夫子您這樣有見識的人,竟這樣談論君子;有錯的話一出口,可是駟馬難追啊!』

皇侃【論語義疏】云:『子貢聞子成之言,而譏之也。』

陳天祥【四書辨疑】說棘子成『非疾時人文勝,乃是疾孔子所教子貢之徒文勝也。子貢正謂妄意譏毀聖人之教,故傷嘆而警之也。』

二、

第二種試譯的意思為:

棘子成是個為人質樸的君子,有一次在與子貢談話時,說:『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

子貢對棘子成比較尊重,但又不能不糾正他的偏見;所以說:『遺憾啊,夫子您這樣說,雖是君子之言,但也有些偏頗;而偏頗的話一出口,駟馬難追,想收回,都來不及啊!』

朱子【論語集注】云:『棘子成,衛大夫。疾時人文勝,故為此言。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言子成之言,乃君子之意。然言出於舌,則駟馬不能追之,又惜其失言也。

三、

質,指本質。若言禮,指恭、指敬。若言人,指質樸、指平實。若言文章,指內容、指題旨。

文,指外飾。若言禮,指進退儀節、指器仗飾物。若言人,指禮節、指美飾。若言文章,指形式,指文采。

儘管質與文相比,質是主,文是輔;但文卻不可或缺。

禮若無文,人的恭與敬,就沒法有效表達。人若沒文,就容易變得粗野與鄙俗。文章若不重視形式與文采,就讀之乾癟或味同爵蠟。

子貢言『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其意思為:假如將虎豹的皮去掉毛,把它們與同樣去掉了毛的犬羊之皮放在一起,會很難分辨它們之間的差別。

子貢以虎豹之皮喻君子,以犬羊之皮喻小人。其意等於說:君子若獨存其質,而盡去其文,會很難與小人分辨。

子貢用這樣的比喻辯說質與文的關係,雖甚有趣,但總嫌不夠貼切。朱子評論說:『夫棘子成矯當時之弊,固失之過;而子貢矯子成之弊,又無本末輕重之差,胥失之矣。』(【論語集注】)

該用戶已被刪除
發表於 2025-4-2 11:58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武尺王 發表於 2025-4-28 08:3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顏淵】第八章疏義

棘子成「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之問,實涉儒家「文質」大義。子貢以「駟不及舌」警之,復以「虎豹之鞟」為喻,其辯理精微處,尤當深究。

一、文質相須之辯證
鄭玄解「駟不及舌」為「過言難追」,朱子則謂「雖君子之意而失言」,二說實可互參。棘子成疾時文勝,遂欲廢文崇質,此與孔子「文質彬彬」(【雍也】)之教相悖。【禮記·表記】云「情慾信,辭欲巧」,董仲舒【春秋繁露】更明言「質文兩備,然後其禮成」,皆證儒家絕非重質廢文。子貢「文猶質也」四字,實點破禮樂文明中形式與內容本不可割裂——若虎豹去其毛色斑紋,則與犬羊之革何異?此喻直指本質:君子之德必藉威儀禮文以顯,猶猛獸以毛色彰其性。

二、子貢答問之語境微義
細玩「惜乎夫子之說」句,當從朱子集注為勝。棘子成身為大夫(【左傳】載其諫衛侯事),本屬守禮君子,故子貢先肯定其立意(「君子之意」),再糾其偏頗。此種「先揚後抑」之辯術,正合【荀子·非相】所謂「禮恭而後可與言道之方」。至若「駟不及舌」之誡,非僅指言語不可輕發,更深層在警示:執政者若公開否定禮文(如當時晉國「鑄刑鼎」之爭),其流弊將如【左傳】所憂「民在鼎矣,何以尊貴」。

三、經學史上的文質之辨
漢儒對此章尤有發揮。班固【白虎通】引此章證「帝王質文,各順其代」,鄭玄【箴膏肓】更謂「文質相變,如循環然」。宋儒黃干【論語通釋】則強調:「子貢恐人執子成之說,將至於禮樂廢弛,故以鞟為喻。」清儒劉寶楠【正義】直指本質:「質者本也,禮無本不立;文者末也,禮無末不行。」此皆可見本章實為儒家政教思想之關鍵——文質非對立關係,乃陰陽互濟之道。

結語
今人讀此章,當超越「形式vs內容」之簡單二分。子貢之辯,實揭示文明存續之真諦:無質之文固為虛飾(如春秋時「儀不及物」之譏),然無文之質亦難久傳。觀孔子作【春秋】「約其文辭而指博」,司馬遷述史記「質而不俚,文而不靡」,皆得文質中和之妙。學者若能於此章參透「彬彬」二字,則於儒門禮樂精義,思過半矣。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