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502|回復: 2

[儒家文化] [论语心得] 2.14 孔子的这个标准来断定君子小人,现代社会貌似没有君子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22-11-20 12:4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论语·为政】第十四章: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现代汉语
本章用现代汉语怎么理解呢?
孔子说,『君子重义,因此以德行教化遍及远近,而不会为了利益苟合朋党;小人重利,因此以利益纠合朋党,而不会行践道义遍及远近。』
论语新解·为政篇】先生说:『君子待人忠信,但不阿私。小人以阿私相结,但不忠信。』
论语译注·为政篇】孔子说:『君子是团结,而不是勾结;小人是勾结,而不是团结。』

理解思路
本章的理解要点有哪些?
一、『周』是指周遍及于远近;『比』指两人相依相赖。『周』『比』仅是两种处事方式,本身并无是非之处,而本章认为君子与小人对两种方式有所取舍,是君子与小人性质不同,又出发点不同,所以有所取舍。【论语·里仁】第十章:『子曰,「君子....义之与比。」』意思是君子以道义为出发点时,就会『比』于邻里、亲友。可见君子对于两种处事方式并无取舍,有取舍的是出发点。
二、本章主旨是论述君子要以德行教化遍及远近,要重道义,而不是利益,所以不能只为利益去合纵亲友朋党。这也是前章所讲的,君子『不器』,君子作为道义的倡导者,承担了沉重的社会责任,包括需要舍去一定的自身利益。

中心思想
本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君子要重道义,以德行教化他人。

思维启发
那么,本章能给我们什么启发呢?
一、认清自身,是器才之民,还是道义君子。如果是器才之民,朋党营私则是必然的,只要不害义就可以了;如果是道义君子,将面临沉重的社会责任,需要尽快磨炼自己的禀性,修养自己的德行。
二、君子与小人,有禀性、德行上的不同,所以社会角色和责任都不同。如果我们没有君子的禀性,那么我们学习的目的,仅限于提升器才之用,并了解君子之德;我们的学习不必好高骛远,通过打造自己的器用之才,改变我们自己的命运就可以了。

话题发散
任何人的天禀,都源于自己的身躯,身躯又来自父母,所以作为父母,择偶很重要。有的人择偶看短期利益,有的人择偶看子孙后代命运,这也没有高低之分。不过倒也说明,古代的择偶方式是很科学的,毕竟知子莫若父,子女在择偶时,阅历和能力都不足以选择恰当的伴偶,所以父母包办,比自己恋爱要科学得多。

词语注释
周比,『周』是以当时所谓道义来团结人,『比』则是以暂时共同利害互相勾结,『比』旧读去声bì。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黄粮大梦 發表於 2025-5-10 12:47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语·为政》"周而不比"章义理发微

《为政》第十四章"君子周而不比"之论,实为孔门君子小人之辨的核心命题。历代注疏中,何晏《集解》引孔安国"忠信为周,阿党为比"之说,朱熹《集注》更明言"周,普遍也;比,偏党也",皆揭示此章蕴涵着儒家"公义"与"私利"的价值分野。今人谓现代社会无君子,实未明辨此章深层义理。

一、义利之辨的实践维度
"周"之真义非止于普遍团结,实为"大公之道"的践行。《礼记·礼运》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恰为"周"字作注。君子之"周",体现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推扩工夫,此即程颐所言"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反观"比"之实质,非简单人际亲近,而是《荀子·臣道》所斥"朋党比周"的利聚现象。现代社会虽利益关系复杂,然如"感动中国"人物、基层扶贫干部等群体,正以"周而不比"的精神践行着现代君子之道。

二、德性伦理的现代转译
钱穆先生《论语新解》点出"忠信"与"阿私"之别,实指道德主体的自律性问题。在契约社会中,"周"可转译为"普遍正义原则的持守","比"则对应"特殊利益集团的勾连"。观当代商业伦理,百年老店之经营与金融诈骗之区别,恰在经营者是否秉持"义利合一"的儒家商道。王阳明《传习录》云"致良知者,致其本然之善",现代君子不必拘于形式,而当在专业领域内尽己之性。

三、成德路径的层次辨析
《里仁》"君子义之与比"与此章形成互文,揭示儒家伦理的辩证智慧。朱子言"君子之于天下,无适无莫,义之与比",说明"比"在义的原则下可升华为美德。现代人当分三个层次践行:
1. 基础层:职业操守中不结党营私
2. 进阶层:专业领域内推动行业公义
3. 理想层:社会事务中弘扬普遍价值

四、古今之变的应对之道
现代社会的科层制与市场经济,确易诱发"比而不周"现象。但观察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团队之科研协作,敦煌莫高窟保护工作者的坚守,可见"君子之道"在现代专业精神中的延续。此正如梁漱溟所言:"儒家伦理必当在职业分工中见其真精神。"

结语:
孔子此章揭示的并非凝固的二元对立,而是动态的成德过程。在价值多元的今天,我们更当领会"周而不比"的深层智慧——既非否定合理利益,亦非强求道德完美,而是在具体境遇中保持"义以为质"(《卫灵公》)的主体性。明乎此,则知君子之道未尝绝于当世,惟待吾辈在各自"伦职"中体认践行而已。

(全文798字)
一叶知秋 發表於 2025-7-27 00:3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语·为政》"周而不比"章义理发微

《论语·为政》第十四章虽仅八字,实为君子小人之大防。诸家注解虽各有侧重,然皆未穷尽其中三昧。今试为剖析,以明圣人之微旨。

一、周比之辨:义利之判
"周"者,如天行健,无所不覆;"比"者,若藤附木,必有所依。朱子《集注》谓"周则普遍,比则偏党",可谓得其要义。然细究之,"周"非徒谓交际之广,实指心体之公明。君子心存天理,故能廓然大公,如日月之照临;小人拘于形气之私,必待利益相契,如市道之交。程树德《论语集释》引李塨说:"周者,大公之道;比者,私昵之情。"此说最得圣意。

二、君子小人之别:心术之微
钱穆先生《论语新解》以"忠信"解君子,以"阿私"解小人,实指心术根本之异。君子之"周",乃仁心自然流行;小人之"比",是私欲刻意经营。观《里仁》篇"君子义之与比",可知君子非不亲比,但其比也以义,非以利。此即阳明所谓"心即理"之实证:君子心体澄明,应物自然中节;小人逐物徇私,举措皆失其宜。

三、现代意义:超越功利的人际伦理
今人谓"现代社会无君子",实未解圣学真谛。观当代商界之战略联盟,政坛之党派关系,学界之学术共同体,皆有"周""比"之辨存焉。王阳明《传习录》云:"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此即现代组织管理中"共赢思维"之极致。若华为任正非"力出一孔,利出一孔"之理念,正是"周而不比"的现代演绎。

四、实践智慧:修身与处世
学者当于此章得三重启示:其一,自省须严,当察每日交往,是出于道义还是利害;其二,处事须明,合作而不失原则,亲和而不堕私昵;其三,观人须智,察其交往之道,可知心术隐微。司马光《资治通鉴》论朋党之害,正可与此章互证。

结语:
本章要义,在"心术"二字。君子小人之别,不在形迹而在动机。今人纵处商业社会,然"义利之辨"永不过时。张居正《论语直解》谓:"君子之心公而恕,小人之心私而刻。"诚哉斯言!学者若能于此心地上用功,则庶几可入圣学之门径。
半日闲 發表於 2025-9-1 09:46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语·为政》第十四章中,孔子以“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辨析君子小人之别,其内涵远超字面之简,而直指心术与德性之根本。今人谓现代社会无君子,实非君子绝迹,乃标准晦暗、语境迁变之故。兹就经典本义与当代启示略陈管见。

一、释“周”“比”之真谛
“周”者,非止泛爱众,乃以公心贯乎人伦,以道义济乎远近,如天覆地载,无偏无私;“比”者,非绝交游,乃以私利相结,以阿党相倾,如藤蔓缠附,损义求合。钱穆先生释“忠信而不阿私”,深得圣意——君子之合,以德性为经纬;小人之合,以利害为钩绳。二者形似而神殊,恰如朱子所言:“公则为周,私则为比。”

二、辨古今语境之异同
今人惑于“君子绝迹”,盖因现代社会的协作网络复杂多元,利益与道义常交织难分。然孔子非否定“比”之形式,乃批判其出发点。《里仁》云“君子义之与比”,明示君子亦须亲附他人,然必以“义”为准则。今日商业合作、政治同盟,若以公益为基、制度为约,则“比”中亦可见“周”;若唯私利是图,虽口称“团结”,实为勾结。故现代非无君子,惟需拨开表象,观其心术。

三、论君子小人之分野在“义利之辨”
君子“周而不比”,非拒斥人际联结,乃因守义而能超越私党;小人“比而不周”,非无能广交,乃逐利而必损公济私。王阳明曰:“仁者以万物为体,不能一体,只是己私未忘。”君子之“周”,正是破私立公、推己及人之仁体展现;小人之“比”,则为私欲所锢,虽党众亦孤。此义利之辨,古今无异。

四、启当代修身之要义
1. 自省其心:非必人人求为君子,然须明己之位。若为“器才之民”,当以专业立身,守义利之界;若志于君子之道,则需砥砺德行,承社会之责,不以“合群”之名堕入朋比。
2. 重释“团结”:今人倡团队精神,然真团结必以公义为魂。若组织内唯利益捆绑,虽暂盛必衰;若以使命相召,虽疏亦周。
3. 教育之本:孔子重教化,因德行非天生。今日家庭学校,当养子女“周”之公心,而非教其“比”之术。父母择偶联姻,虽不必复古制,然须知家风传承在德不在势,子孙之禀受实系于长辈之格局。

结语
君子小人之判,终在内心一念之微。现代社会非无君子,惟需以孔子之镜照见:若人能“周而不比”,虽处商政文教之琐务,亦为当代君子;若唯“比而不周”,虽居庙堂之高,终是小人。经典之价值,正在于穿透时代迷雾,直指人性永恒之命题。

以上浅见,不过申发先贤遗意。至若躬行实践,则存乎各人志业矣。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