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42|回覆: 2

[儒家學說] 【論語譯解】12.10 子張問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 ...

[複製連結]
安魯東 發表於 2017-9-6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12.10 子張問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誠(成)不以富,亦祗以異。'』

注釋:

1、惑:心疑無常,迷亂不定。

2、徙義:徙,遷移。意為:見義思為,主動向義靠攏。何晏【論語集解】引包咸註:『徙義,見義則徙意而從之。』

3、誠不以富,亦祗以異:這是【詩經·小雅·我行其野】篇的最後兩句。

白話試譯:

子張問如何崇德?怎樣辨惑?孔子說:『以忠信為原則,見義思為,這就是崇德。愛他時,希望他永生不死;厭惡他時,恨不得他立刻死去。既要他永遠活着,又要他立即去死,這就是迷惑。正如【詩】所言:「以其他女人代妻即便成功,也終對你沒有好處;這樣做只會顯示你異於人之常道,失心喪性。」』

疏解:

一、

子張問孔子如何崇德?怎樣辨惑?

孔子告訴他,崇德,可遵循兩條原則:平日以『忠信』為本,處事待人;見了『合道宜為』之事,不計私利積極思為。

孔子又告訴他,辨惑,可通過看一個人是否失心而去辨別。

人皆有心,心皆能循理,循理則能知是非、明利害。可是,在現實中,人心則容易被物慾及情緒之霧霾籠蔽,陷於迷亂而不自知。

譬如,愛一個人時,希望他永遠不死;等某日厭惡他時,則恨不得他立刻死去。既要他永遠活着,又要他立即去死,就是心惑。

欲與情,人皆有之,但對於心而言,它們只是客。假如讓欲與情反客為主,俘虜了心,那麼人就會變得衝動、極端、褊狹、不可理喻。

朱子從另一個角度註解說:『愛惡,人之常情也。然人之生死有命,非可得而欲也。以愛惡而欲其生死,則惑矣。既欲其生,又欲其死,則惑之甚也。』(【論語集注】)

二、

『誠(成)不以富,亦祗以異』一句,用於此處,頗為費解。程頤甚至疑此為錯簡,朱子【論語集注】云:『程子曰:『此錯簡,當在第十六篇齊景公有馬千駟之上。』

可實際上,這一句並不是錯簡。

該詩句出自【詩經·小雅·我行其野】,原詩云:

我行其野,蔽芾其樗。婚姻之故,言就爾居。爾不我畜,復我邦家。

我行其野,言采其蓫。婚姻之故,言就爾宿。爾不我畜,言歸斯復。

我行其野,言采其葍。不思舊姻,求爾新特。成不以富,亦祗以異。

該詩描述了一夫婦人,遭夫嫌棄,獨自行在點綴着幾棵樗樹的原野上,一邊採摘羊蹄菜(蓫)與葍草(葍),一邊怨恨丈夫朝三暮四、荒淫厭舊。【毛詩正義】云:『【我行其野】,刺宣王也。刺其不正嫁取之數而有荒政,多淫昏之俗。』

『誠不以富,亦祗以異』一句,在原詩中的意思為:你不以禮待妻,讓其他女人取代我,即便成功了,也得不到好處;你這樣做,只會顯示你異於人之常道,失心喪性。

【毛詩正義】云:『祗,適也。箋云:「汝不以禮為室家,成事不足以得富也;汝亦適以此自異於人道。言可惡也。』

孔子引用於此,是以正妻喻德,以其他不軌的女人喻情和欲。人被情和欲迷惑,失心喪性,自認為很爽,可終沒有好處。

劉寶楠【論語正義】云:『自異人道即是惑,故取其義,以非此之惑也。』

戴改 發表於 2025-4-4 18:23 | 顯示全部樓層
【經義闡微】【論語】崇德辨惑章疏證

【論語·顏淵】第十二載子張問崇德辨惑之義,夫子答以"主忠信,徙義"為崇德之要,"愛惡無常"為惑之徵,末引【詩】句作結。此章內涵深湛,需從三個層面剖判:

一、崇德之實相
"主忠信"者,朱子謂"盡己之謂忠,以實之謂信"(【論語集注】),乃立身之本。忠信如北辰居其所,萬德皆由此生發。"徙義"之說,鄭玄注"見義則遷而從之"(【論語鄭氏注】),強調動態的道德實踐。二者構成"體用一源"關係:忠信為德之體,徙義為德之用。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指出:"徙義非外忠信別有工夫,只是忠信之流行處。"此解深得聖意。

二、辨惑之樞機
夫子以"愛惡生死"喻惑,實抉發人心普遍困境。【禮記·樂記】云"好惡無節於內,知誘於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正與此呼應。愛惡本屬常情,然若"任情而失性"(皇侃【論語義疏】),則墮入惑境。程樹德【論語集釋】引焦循說:"欲其生死皆由己,是不知命。"此惑之根源,在於將主觀情緒凌駕於客觀天道之上。

三、【詩】句之微旨
"誠不以富"二句,舊注多疑為錯簡。然考【韓詩外傳】載"新昏不如故"之喻,可知夫子引此實為警醒:惑之極者,必如厭舊求新之徒,終將自食其果。劉寶楠【論語正義】引戴望說:"言惑者雖自成其事,實不以是為富,適足見其心異於人耳。"此解最得經義——惑者之病,正在背離人倫常道。

結語
本章要義,在揭示道德實踐須"本末兼賅":以忠信立本,以徙義致用,以理性節情。錢穆【論語新解】謂:"德者得於己,惑者失其心。"誠哉斯言!今人處世,尤當體認此章深意:崇德則須"反身而誠",辨惑貴在"克己復禮"。

(全文798字)
於口 發表於 2025-4-10 19:43 | 顯示全部樓層
【經義闡微】【論語】12.10章句疏證

子張所問『崇德辨惑』實為修身之要樞,孔子以『主忠信,徙義』為崇德之本,以情感偏執為惑亂之端,其義理可作三層觀照:

一、崇德之實踐維度
『主忠信』者,朱子釋為『盡己之謂忠,以實之謂信』(【論語集注】),乃立身之根基。忠者心無欺罔,信者言有準的,二者皆須『誠』字貫之。程頤言:『忠信所以進德』(【二程遺書】),蓋德性之崇高,必自內心之誠實發端。

『徙義』之說尤耐尋味。包咸注『見義則徙意而從之』,強調動態踐履。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申明:『徙者,若遷居之必就其安』,喻指人當如擇善而居般主動趨近道義。此與【周易·益卦】『見善則遷』互為表裏,凸顯儒家德性非靜態持守,而在知行轉化中的積極建構。

二、辨惑的心理機制
孔子以『愛惡生死』之矛盾揭示人心陷溺之態,實為情感異化之典型案例。【禮記·樂記】云『好惡無節於內,知誘於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正可與此互證。朱子謂『欲其生死者,以私心代天理』(【朱子語類】卷四十二),指出惑之本質在於以主觀情緒僭越客觀理性。

更深刻者,此章暗含『情感中道』思想。愛惡本屬常情,然若過度則成『蔽』。【荀子·解蔽】言『欲為蔽,惡為蔽』,恰可註解孔子之意。陽明『心之本體原自不動』之說(【傳習錄】),則從心學角度闡明破除情惑需回歸本然之良知。

三、【詩】引微言大義
『誠不以富,亦祗以異』二句之詮解,歷來聚訟。鄭玄箋【毛詩】解為『不以禮貧富求異』,而孔子引此,當取『異』字深意。劉寶楠【論語正義】認為:『異者,失常也』,暗指情感偏執導致的心性變異。此句非錯簡,恰如黃式三【論語後案】所言:『引【詩】斷章,明惑之失其常心』。

錢穆先生【論語新解】點破:『此章崇德在正面立標,辨惑從反面指點』。孔子以【詩】作結,既警示情感異化之害,亦暗合『【詩】可以怨』的經典教化功能,構成完整的道德心理學闡釋體系。

要之,此章以『忠信-徙義』建構德性根基,以『愛惡-生死』解構心靈迷障,最終指向【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的修養境界。學者當於日用倫常中體察情志之節,方不負聖人垂訓之深意。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