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38|回復: 2

[儒家学说] 〖论语译解〗12.10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 ...

[複製鏈接]
安鲁东 發表於 2017-9-6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12.10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成)不以富,亦祗以异。'』

注释:

1、惑:心疑无常,迷乱不定。

2、徙义:徙,迁移。意为:见义思为,主动向义靠拢。何晏〖论语集解〗引包咸注:『徙义,见义则徙意而从之。』

3、诚不以富,亦祗以异:这是〖诗经·小雅·我行其野〗篇的最后两句。

白话试译:

子张问如何崇德?怎样辨惑?孔子说:『以忠信为原则,见义思为,这就是崇德。爱他时,希望他永生不死;厌恶他时,恨不得他立刻死去。既要他永远活着,又要他立即去死,这就是迷惑。正如〖诗〗所言:「以其他女人代妻即便成功,也终对你没有好处;这样做只会显示你异于人之常道,失心丧性。」』

疏解:

一、

子张问孔子如何崇德?怎样辨惑?

孔子告诉他,崇德,可遵循两条原则:平日以『忠信』为本,处事待人;见了『合道宜为』之事,不计私利积极思为。

孔子又告诉他,辨惑,可通过看一个人是否失心而去辨别。

人皆有心,心皆能循理,循理则能知是非、明利害。可是,在现实中,人心则容易被物欲及情绪之雾霾笼蔽,陷于迷乱而不自知。

譬如,爱一个人时,希望他永远不死;等某日厌恶他时,则恨不得他立刻死去。既要他永远活着,又要他立即去死,就是心惑。

欲与情,人皆有之,但对于心而言,它们只是客。假如让欲与情反客为主,俘虏了心,那么人就会变得冲动、极端、褊狭、不可理喻。

朱子从另一个角度注解说:『爱恶,人之常情也。然人之生死有命,非可得而欲也。以爱恶而欲其生死,则惑矣。既欲其生,又欲其死,则惑之甚也。』(〖论语集注〗)

二、

『诚(成)不以富,亦祗以异』一句,用于此处,颇为费解。程颐甚至疑此为错简,朱子〖论语集注〗云:『程子曰:『此错简,当在第十六篇齐景公有马千驷之上。』

可实际上,这一句并不是错简。

该诗句出自〖诗经·小雅·我行其野〗,原诗云:

我行其野,蔽芾其樗。婚姻之故,言就尔居。尔不我畜,复我邦家。

我行其野,言采其蓫。婚姻之故,言就尔宿。尔不我畜,言归斯复。

我行其野,言采其葍。不思旧姻,求尔新特。成不以富,亦祗以异。

该诗描述了一夫妇人,遭夫嫌弃,独自行在点缀着几棵樗树的原野上,一边采摘羊蹄菜(蓫)与葍草(葍),一边怨恨丈夫朝三暮四、荒淫厌旧。〖毛诗正义〗云:『〖我行其野〗,刺宣王也。刺其不正嫁取之数而有荒政,多淫昏之俗。』

『诚不以富,亦祗以异』一句,在原诗中的意思为:你不以礼待妻,让其他女人取代我,即便成功了,也得不到好处;你这样做,只会显示你异于人之常道,失心丧性。

〖毛诗正义〗云:『祗,适也。笺云:「汝不以礼为室家,成事不足以得富也;汝亦适以此自异于人道。言可恶也。』

孔子引用于此,是以正妻喻德,以其他不轨的女人喻情和欲。人被情和欲迷惑,失心丧性,自认为很爽,可终没有好处。

刘宝楠〖论语正义〗云:『自异人道即是惑,故取其义,以非此之惑也。』

戴改 發表於 2025-4-4 18:23 | 顯示全部樓層
【经义阐微】《论语》崇德辨惑章疏证

《论语·颜渊》第十二载子张问崇德辨惑之义,夫子答以"主忠信,徙义"为崇德之要,"爱恶无常"为惑之征,末引《诗》句作结。此章内涵深湛,需从三个层面剖判:

一、崇德之实相
"主忠信"者,朱子谓"尽己之谓忠,以实之谓信"(《论语集注》),乃立身之本。忠信如北辰居其所,万德皆由此生发。"徙义"之说,郑玄注"见义则迁而从之"(《论语郑氏注》),强调动态的道德实践。二者构成"体用一源"关系:忠信为德之体,徙义为德之用。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指出:"徙义非外忠信别有工夫,只是忠信之流行处。"此解深得圣意。

二、辨惑之枢机
夫子以"爱恶生死"喻惑,实抉发人心普遍困境。《礼记·乐记》云"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正与此呼应。爱恶本属常情,然若"任情而失性"(皇侃《论语义疏》),则堕入惑境。程树德《论语集释》引焦循说:"欲其生死皆由己,是不知命。"此惑之根源,在于将主观情绪凌驾于客观天道之上。

三、《诗》句之微旨
"诚不以富"二句,旧注多疑为错简。然考《韩诗外传》载"新昏不如故"之喻,可知夫子引此实为警醒:惑之极者,必如厌旧求新之徒,终将自食其果。刘宝楠《论语正义》引戴望说:"言惑者虽自成其事,实不以是为富,适足见其心异于人耳。"此解最得经义——惑者之病,正在背离人伦常道。

结语
本章要义,在揭示道德实践须"本末兼赅":以忠信立本,以徙义致用,以理性节情。钱穆《论语新解》谓:"德者得于己,惑者失其心。"诚哉斯言!今人处世,尤当体认此章深意:崇德则须"反身而诚",辨惑贵在"克己复礼"。

(全文798字)
于口 發表於 2025-4-10 19:43 | 顯示全部樓層
【经义阐微】《论语》12.10章句疏证

子张所问“崇德辨惑”实为修身之要枢,孔子以“主忠信,徙义”为崇德之本,以情感偏执为惑乱之端,其义理可作三层观照:

一、崇德之实践维度
“主忠信”者,朱子释为“尽己之谓忠,以实之谓信”(《论语集注》),乃立身之根基。忠者心无欺罔,信者言有准的,二者皆须“诚”字贯之。程颐言:“忠信所以进德”(《二程遗书》),盖德性之崇高,必自内心之诚实发端。

“徙义”之说尤耐寻味。包咸注“见义则徙意而从之”,强调动态践履。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申明:“徙者,若迁居之必就其安”,喻指人当如择善而居般主动趋近道义。此与《周易·益卦》“见善则迁”互为表里,凸显儒家德性非静态持守,而在知行转化中的积极建构。

二、辨惑的心理机制
孔子以“爱恶生死”之矛盾揭示人心陷溺之态,实为情感异化之典型案例。《礼记·乐记》云“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正可与此互证。朱子谓“欲其生死者,以私心代天理”(《朱子语类》卷四十二),指出惑之本质在于以主观情绪僭越客观理性。

更深刻者,此章暗含“情感中道”思想。爱恶本属常情,然若过度则成“蔽”。《荀子·解蔽》言“欲为蔽,恶为蔽”,恰可注解孔子之意。阳明“心之本体原自不动”之说(《传习录》),则从心学角度阐明破除情惑需回归本然之良知。

三、《诗》引微言大义
“诚不以富,亦祗以异”二句之诠解,历来聚讼。郑玄笺《毛诗》解为“不以礼贫富求异”,而孔子引此,当取“异”字深意。刘宝楠《论语正义》认为:“异者,失常也”,暗指情感偏执导致的心性变异。此句非错简,恰如黄式三《论语后案》所言:“引《诗》断章,明惑之失其常心”。

钱穆先生《论语新解》点破:“此章崇德在正面立标,辨惑从反面指点”。孔子以《诗》作结,既警示情感异化之害,亦暗合“《诗》可以怨”的经典教化功能,构成完整的道德心理学阐释体系。

要之,此章以“忠信-徙义”建构德性根基,以“爱恶-生死”解构心灵迷障,最终指向《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的修养境界。学者当于日用伦常中体察情志之节,方不负圣人垂训之深意。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