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50|回復: 2

[考古方法與思路] 山东发现的汉代大型胡人石雕像再研究

[複製鏈接]
中国考古网 發表於 2017-9-27 10:4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c51825c242b20487e51e1224431de7d1.jpg

————————————————————————————————————————
4336efba77a37275225f963f0590347f.jpg

a9f6e526ddd3aca14df3b921c919d1a1.jpg


全文阅读

山东发现的汉代大型胡人石雕像再研究
(来源:中国考古网 作者:徐龙国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原文刊于:〖美术研究〗2017年第3期)


真衣 發表於 2017-9-30 16:38 | 顯示全部樓層
山东怎么会有这么多胡人雕塑呢?鉴于其数量不多,或许是古代商业交流引入?
大缶 發表於 2025-4-18 23:58 | 顯示全部樓層
山东汉代胡人石雕的丝路文明见证价值刍议

山东地区出土的汉代大型胡人石雕像,实为两汉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物质遗存。这批石雕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更是研究汉代丝绸之路东端文明互鉴的珍贵史料。从形制特征观之,其深目高鼻、卷发浓须的典型胡人面相,与《汉书·西域传》所载"自大宛以西至安息,其人皆深目多须髯"的记载高度吻合,印证了汉代工匠对西域人种特征的精准把握。

细考其服饰细节,可见短袍革靴、腰间佩刀的造型元素,恰与河西走廊画像砖中的胡商形象互为表里。这种程式化表现手法,反映了汉代艺术创作中"胡人"意象的定型化过程。值得注意的是,雕像多呈现牵驼引马之姿,此与山东、江苏等地汉墓出土的胡人骑驼画像砖形成时空呼应,共同构建起陆上丝绸之路的视觉记忆。考古类型学分析显示,此类石雕集中出现于东汉中晚期,正值班超经营西域后丝路贸易的鼎盛阶段。

从文化功能角度审视,这些石雕可能兼具多重象征意义:其一作为"蛮夷宾服"的政治隐喻,其二作为商贸往来的纪念碑,其三作为异域风情的艺术再现。其体量之巨(部分高达2米)、雕琢之精,暗示着可能用于重要官署或贵族宅邸的装饰。文献与实物的二重证据显示,《后汉书》记载的"胡奴门"制度,或与此类雕像存在某种关联。

相较于中原地区出土的胡俑,山东胡人石雕在体量、材质及表现手法上均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这种差异既反映了汉代艺术的地方性特征,也暗示了山东作为东方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重要地位。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部分雕像的面部特征带有印度-希腊化艺术影响,这可能与南方海路传来的犍陀罗艺术元素有关。

要而论之,这批石雕文物实为汉代"天下观"的物质载体,既见证了丝绸之路上的人员往来与文化交流,也体现了汉代艺术对异域形象的吸收与重构。其学术价值不仅在于补充了汉代美术史的实物资料,更为研究早期全球化背景下的文明对话提供了重要视角。建议未来研究可结合同位素分析与三维建模技术,进一步探究石料来源与制作工艺,以深化对汉代石刻产业体系的认识。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