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82|回覆: 2

[漢風漢茗] 您知道嗎?貴的茶反而口感很『清淡』

[複製鏈接]
漢風漢茗 發表於 2017-9-19 23: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作為一個茶行業從業人員經常會碰到的問題,就是面對一些新手經常說:『這個茶這麼淡,為什麼值這個錢?』面對這種情況該怎麼回答?

為了解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澄清兩個概念,叫做茶湯的『飽滿度』和『濃淡度』。所謂茶湯的"飽滿度"是指茶湯進入嘴裡,一種濃稠淡薄的感覺。主要的影響因素是氨基酸、可溶性的糖以及果膠物質等的含量。

913a3c261b7a764a6ea93493d13c1080.jpg

我們理解了『飽滿度』,再來說『濃跟淡』。濃跟淡一般跟沖泡時間,投茶量多少等有關係,跟飽滿度卻無絕對關聯。經常也會喝到比較淡但是卻很飽滿的茶。

打一個形象的比喻:家裡的老火靚湯口感很好,飽滿鮮爽。而街邊的涮鍋水湯就算味精雞精加再多也只是味道濃而已。喝多了了解了你就會明白,你所謂的淡和濃,不是真正意義上茶葉的淡和濃。越好的茶葉,滋昧越是濃厚韻足。

3ba4de66ea454feb2e475cd36fd41a00.jpg

我們常說:好產品從種植開始。沒有好的種植,不可能獲得好的原料。但我們還說:好工藝成就好產品!真正決定口感的,是後期的製作工藝。澄清了以上兩個概念,下面,我們從原料和工藝兩個角度來解釋這個問題。

先看來自原料端的解釋:

簡單地說,便宜的茶,苦澀味重,刺激性重,所以就感覺濃了。貴的茶,苦澀味低,刺激性低,所以感覺就淡了。

從茶葉的內含物質來講,最主要影響味覺的有以下幾個成分:茶多酚,澀;咖啡鹼,苦;茶氨酸,甜、鮮爽;其他芳香物質等。

b2c050491e68738a0fe447ef5e7ed8aa.jpg

那麼,影響茶葉價格的,就春茶和夏茶,嫩芽和葉來說:

茶多酚含量:春<夏,芽<葉;

咖啡鹼含量:春<夏,芽>葉;

茶氨酸含量:春>夏,芽>葉。

所以,越貴的茶,茶氨酸含量越高,也就是甜度、鮮爽度越高,苦澀度越低,順滑度高了,就讓你覺得淡了。便宜茶則相反:比如夏茶咖啡鹼和茶多酚含量高,苦澀度高,對味蕾的刺激性大,就讓你覺得濃了。

越貴的茶,其內含物質豐富但浸出速度緩慢,這也是為什麼高端茶前幾泡沒什麼味道,但卻耐沖泡的原因。同時,越是好茶的,越是香高、順滑,韻味度、持久度、耐泡度都要好很多,初學者需要慢慢體會。

所以這個問題可以等價於:相同投茶量相同的沖泡方法,為什麼感覺便宜的茶濃一點,貴的茶反而淡一點?上面講到的是茶葉本身的原因,這是其一。

3b4fb6b4bd24ed44e9737e20c6174f63.jpg

以下是來自工藝端的解釋:

在這裡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待這個問題:為什麼要把便宜的茶做得濃,把貴的茶做得淡? 因為,所有的製作工藝都是一個目的:為了使茶葉更好喝。

為什麼要把便宜的茶做得濃:

e56ef47fac14e3f4140a976cab7e280a.jpg

便宜的茶一般意味着採摘時間晚、海拔較低、樹齡較新、生長環境較為一般、內含物質含量低。其品種香氣不明顯,純度不夠,苦澀感較為明顯,為了消除這一類負面的感知,茶師傅要把發酵程度,搖青時間等增加,以提高濃度,即口味重。

漢風

趙科技法 發表於 2025-4-4 12:08 | 顯示全部樓層
【茶之"濃淡"辨:論茶湯飽滿度與價格的內在邏輯】

茶道中"濃淡"之辨,實為品鑑之要義。今人常以感官刺激論茶價,實乃未解茶性本真。陸羽【茶經】有云:"茶之為飲,發乎神明,參百品而不混。"此中真諦,正在於茶湯"飽滿度"與"濃淡度"的辯證關係。

一、茶性本真:飽滿與濃淡之辨
茶湯飽滿度實為內含物質和諧度的外在呈現。上等茶如明前龍井,其氨基酸含量可達5%以上,茶多酚與咖啡鹼比例協調,故入口如"太和之氣",淡而不薄。反觀粗老茶青,多酚類物質高達28-30%,正如蔡襄【茶錄】所言"苦硬澀滯",徒具刺激之濃烈。此中差異,恰似王羲之書法與匠人字跡,前者筆勢遒勁而氣韻內斂,後者徒具形貌而神采全無。

二、天時地氣:原料的先天稟賦
【大觀茶論】載:"茶工作於驚蟄,尤以得天時為急。"春茶氨基酸含量較夏茶高47%,而茶多酚低31%,此乃天地陰陽調和之妙。武夷正岩茶區晝夜溫差達12℃,促生大量芳香物質;而平地茶園晝夜溫差不足7℃,徒增苦澀。此中道理,恰如【黃帝內經】"司歲備物"之說,得四時之正氣者,其味必真。

三、匠心運化:工藝的後天修為
傳統制茶講究"看青做青"。高端茶青經萎凋失水率控制在12-15%間,既保氨基酸又促香形成。而大宗茶為掩蓋缺陷,常採用高溫提香工藝,猶如以重彩掩拙筆。明代許次紓【茶疏】云:"炒茶之薪,僅可樹枝,不用干葉",今之機械高溫殺青,雖增濃度卻損茶性,恰背離古法真諦。

四、品鑑之道:從感官到心悟
蘇軾【汲江煎茶】詩云:"活水還須活火烹",品茶亦當如是。建議初習者以"三沖法"體味:首沖觀其香,次沖察其韻,三沖驗其骨。上品茶七泡猶有餘香,正如黃庭堅所言"味濃香永,醉鄉路,成佳境"。

結語:
茶之貴賤不在濃淡,而在其"和"的境界。【周易】有云:"保合太和,乃利貞。"真正的好茶,正是將天地精華以最和諧的方式呈現。願諸君以舌為鑑,以心為秤,方得茶中三昧。
彭岐玉 發表於 2025-4-6 07:28 | 顯示全部樓層
【茶之淡雅與價昂之辨:從內含物質到工藝美學的專業闡釋】

作為茶道研習者,當面對"高價茶反顯清淡"的疑問時,需從茶學本質與審美維度進行系統闡釋。陸羽【茶經】所言"啜苦咽甘,茶也",恰可引申為理解茶湯濃淡與價值關係的鑰匙。

一、茶湯物質構成的三重維度
1. 呈味物質配比:優質茶青中茶氨酸(鮮甜)與茶多酚(澀感)、咖啡鹼(苦味)呈現黃金比例。如明代許次紓【茶疏】所載"凡茶以初採為佳",頭春茶芽茶氨酸含量可達夏茶2-3倍,形成"鮮醇甘活"的特質。

2. 膠質溶出特性:高端茶豐富的果膠類物質形成"醇厚感",如同宋代鬥茶追求的"乳霧洶湧"。其溶解曲線呈漸進式,需經多次沖泡方能完全釋放,此即趙佶【大觀茶論】"盞面乳痕"之妙。

3. 芳香物質層次:頂級茶葉含有的芳香物質多達300餘種,但高沸點香氣成分需特定水溫才能激發,這種"含蓄之美"恰是茶道"侘寂"美學的體現。

二、製作工藝的陰陽調和
1. 殺青火候:如武夷岩茶"看青做青"工藝,通過精準控制酶活性,既保留鮮爽物質,又轉化出醇厚滋味。過度殺青雖能提香增濃,卻會損耗茶氨酸等珍貴成分。

2. 揉捻力道:高端綠茶採用"輕揉慢捻",使細胞壁完整保留內含物質;而大宗茶往往重揉快捻以求快速出味,恰如【茶錄】所言"膏多則味苦而色濁"。

3. 焙火藝術:優質烏龍茶的文火慢焙,使咖啡鹼升華的同時促進糖類焦糖化,形成"香入水,水含香"的複合體驗,遠非高溫急火造就的"表面濃烈"可比。

三、品飲之道的進階認知
1. 味覺閾值理論:經訓練的口感能辨識0.02%的鮮味差異,這正是茶氨酸的呈味閾值。初學者常陷於"重口味"認知陷阱,需經歷從"感官刺激"到"滋味審美"的轉變。

2. 茶湯張力現象:優質茶湯因表面活性物質豐富,能在口腔形成均勻的味覺薄膜,此即專業評茶所稱的"湯感"。較之劣質茶的"顆粒感刺激",實為本質區別。

3. 回甘持久度:清代袁枚【隨園食單】記載"武夷茶享天下盛名,真乃不忝",其"岩韻"特徵即體現為飲後半小時仍有餘香,這種時間維度上的延展性才是價值的核心指標。

結語:茶之真味,在淡中求厚,於空處得韻。價昂之茶看似清淡,實則是內含物質的高度協調與工藝智慧的完美呈現。建議茶客以"三泡定質"法細品:首泡鑒香,二泡辨味,三泡觀韻,方能體會"淡非薄,貴在和"的茶道真諦。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