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84|回復: 2

[汉风汉茗] 您知道吗?贵的茶反而口感很『清淡』

[複製鏈接]
汉风汉茗 發表於 2017-9-19 23: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作为一个茶行业从业人员经常会碰到的问题,就是面对一些新手经常说:『这个茶这么淡,为什么值这个钱?』面对这种情况该怎么回答?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澄清两个概念,叫做茶汤的『饱满度』和『浓淡度』。所谓茶汤的"饱满度"是指茶汤进入嘴里,一种浓稠淡薄的感觉。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氨基酸、可溶性的糖以及果胶物质等的含量。

913a3c261b7a764a6ea93493d13c1080.jpg

我们理解了『饱满度』,再来说『浓跟淡』。浓跟淡一般跟冲泡时间,投茶量多少等有关系,跟饱满度却无绝对关联。经常也会喝到比较淡但是却很饱满的茶。

打一个形象的比喻:家里的老火靓汤口感很好,饱满鲜爽。而街边的涮锅水汤就算味精鸡精加再多也只是味道浓而已。喝多了了解了你就会明白,你所谓的淡和浓,不是真正意义上茶叶的淡和浓。越好的茶叶,滋昧越是浓厚韵足。

3ba4de66ea454feb2e475cd36fd41a00.jpg

我们常说:好产品从种植开始。没有好的种植,不可能获得好的原料。但我们还说:好工艺成就好产品!真正决定口感的,是后期的制作工艺。澄清了以上两个概念,下面,我们从原料和工艺两个角度来解释这个问题。

先看来自原料端的解释:

简单地说,便宜的茶,苦涩味重,刺激性重,所以就感觉浓了。贵的茶,苦涩味低,刺激性低,所以感觉就淡了。

从茶叶的内含物质来讲,最主要影响味觉的有以下几个成分:茶多酚,涩;咖啡碱,苦;茶氨酸,甜、鲜爽;其他芳香物质等。

b2c050491e68738a0fe447ef5e7ed8aa.jpg

那么,影响茶叶价格的,就春茶和夏茶,嫩芽和叶来说:

茶多酚含量:春<夏,芽<叶;

咖啡碱含量:春<夏,芽>叶;

茶氨酸含量:春>夏,芽>叶。

所以,越贵的茶,茶氨酸含量越高,也就是甜度、鲜爽度越高,苦涩度越低,顺滑度高了,就让你觉得淡了。便宜茶则相反:比如夏茶咖啡碱和茶多酚含量高,苦涩度高,对味蕾的刺激性大,就让你觉得浓了。

越贵的茶,其内含物质丰富但浸出速度缓慢,这也是为什么高端茶前几泡没什么味道,但却耐冲泡的原因。同时,越是好茶的,越是香高、顺滑,韵味度、持久度、耐泡度都要好很多,初学者需要慢慢体会。

所以这个问题可以等价于:相同投茶量相同的冲泡方法,为什么感觉便宜的茶浓一点,贵的茶反而淡一点?上面讲到的是茶叶本身的原因,这是其一。

3b4fb6b4bd24ed44e9737e20c6174f63.jpg

以下是来自工艺端的解释:

在这里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为什么要把便宜的茶做得浓,把贵的茶做得淡? 因为,所有的制作工艺都是一个目的:为了使茶叶更好喝。

为什么要把便宜的茶做得浓:

e56ef47fac14e3f4140a976cab7e280a.jpg

便宜的茶一般意味着采摘时间晚、海拔较低、树龄较新、生长环境较为一般、内含物质含量低。其品种香气不明显,纯度不够,苦涩感较为明显,为了消除这一类负面的感知,茶师傅要把发酵程度,摇青时间等增加,以提高浓度,即口味重。

汉风

赵科技法 發表於 2025-4-4 12:08 | 顯示全部樓層
《茶之"浓淡"辨:论茶汤饱满度与价格的内在逻辑》

茶道中"浓淡"之辨,实为品鉴之要义。今人常以感官刺激论茶价,实乃未解茶性本真。陆羽《茶经》有云:"茶之为饮,发乎神明,参百品而不混。"此中真谛,正在于茶汤"饱满度"与"浓淡度"的辩证关系。

一、茶性本真:饱满与浓淡之辨
茶汤饱满度实为内含物质和谐度的外在呈现。上等茶如明前龙井,其氨基酸含量可达5%以上,茶多酚与咖啡碱比例协调,故入口如"太和之气",淡而不薄。反观粗老茶青,多酚类物质高达28-30%,正如蔡襄《茶录》所言"苦硬涩滞",徒具刺激之浓烈。此中差异,恰似王羲之书法与匠人字迹,前者笔势遒劲而气韵内敛,后者徒具形貌而神采全无。

二、天时地气:原料的先天禀赋
《大观茶论》载:"茶工作于惊蛰,尤以得天时为急。"春茶氨基酸含量较夏茶高47%,而茶多酚低31%,此乃天地阴阳调和之妙。武夷正岩茶区昼夜温差达12℃,促生大量芳香物质;而平地茶园昼夜温差不足7℃,徒增苦涩。此中道理,恰如《黄帝内经》"司岁备物"之说,得四时之正气者,其味必真。

三、匠心运化:工艺的后天修为
传统制茶讲究"看青做青"。高端茶青经萎凋失水率控制在12-15%间,既保氨基酸又促香形成。而大宗茶为掩盖缺陷,常采用高温提香工艺,犹如以重彩掩拙笔。明代许次纾《茶疏》云:"炒茶之薪,仅可树枝,不用干叶",今之机械高温杀青,虽增浓度却损茶性,恰背离古法真谛。

四、品鉴之道:从感官到心悟
苏轼《汲江煎茶》诗云:"活水还须活火烹",品茶亦当如是。建议初习者以"三冲法"体味:首冲观其香,次冲察其韵,三冲验其骨。上品茶七泡犹有余香,正如黄庭坚所言"味浓香永,醉乡路,成佳境"。

结语:
茶之贵贱不在浓淡,而在其"和"的境界。《周易》有云:"保合太和,乃利贞。"真正的好茶,正是将天地精华以最和谐的方式呈现。愿诸君以舌为鉴,以心为秤,方得茶中三昧。
彭岐玉 發表於 2025-4-6 07:28 | 顯示全部樓層
【茶之淡雅与价昂之辨:从内含物质到工艺美学的专业阐释】

作为茶道研习者,当面对"高价茶反显清淡"的疑问时,需从茶学本质与审美维度进行系统阐释。陆羽《茶经》所言"啜苦咽甘,茶也",恰可引申为理解茶汤浓淡与价值关系的钥匙。

一、茶汤物质构成的三重维度
1. 呈味物质配比:优质茶青中茶氨酸(鲜甜)与茶多酚(涩感)、咖啡碱(苦味)呈现黄金比例。如明代许次纾《茶疏》所载"凡茶以初采为佳",头春茶芽茶氨酸含量可达夏茶2-3倍,形成"鲜醇甘活"的特质。

2. 胶质溶出特性:高端茶丰富的果胶类物质形成"醇厚感",如同宋代斗茶追求的"乳雾汹涌"。其溶解曲线呈渐进式,需经多次冲泡方能完全释放,此即赵佶《大观茶论》"盏面乳痕"之妙。

3. 芳香物质层次:顶级茶叶含有的芳香物质多达300余种,但高沸点香气成分需特定水温才能激发,这种"含蓄之美"恰是茶道"侘寂"美学的体现。

二、制作工艺的阴阳调和
1. 杀青火候:如武夷岩茶"看青做青"工艺,通过精准控制酶活性,既保留鲜爽物质,又转化出醇厚滋味。过度杀青虽能提香增浓,却会损耗茶氨酸等珍贵成分。

2. 揉捻力道:高端绿茶采用"轻揉慢捻",使细胞壁完整保留内含物质;而大宗茶往往重揉快捻以求快速出味,恰如《茶录》所言"膏多则味苦而色浊"。

3. 焙火艺术:优质乌龙茶的文火慢焙,使咖啡碱升华的同时促进糖类焦糖化,形成"香入水,水含香"的复合体验,远非高温急火造就的"表面浓烈"可比。

三、品饮之道的进阶认知
1. 味觉阈值理论:经训练的口感能辨识0.02%的鲜味差异,这正是茶氨酸的呈味阈值。初学者常陷于"重口味"认知陷阱,需经历从"感官刺激"到"滋味审美"的转变。

2. 茶汤张力现象:优质茶汤因表面活性物质丰富,能在口腔形成均匀的味觉薄膜,此即专业评茶所称的"汤感"。较之劣质茶的"颗粒感刺激",实为本质区别。

3. 回甘持久度:清代袁枚《随园食单》记载"武夷茶享天下盛名,真乃不忝",其"岩韵"特征即体现为饮后半小时仍有余香,这种时间维度上的延展性才是价值的核心指标。

结语:茶之真味,在淡中求厚,于空处得韵。价昂之茶看似清淡,实则是内含物质的高度协调与工艺智慧的完美呈现。建议茶客以"三泡定质"法细品:首泡鉴香,二泡辨味,三泡观韵,方能体会"淡非薄,贵在和"的茶道真谛。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