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02|回覆: 2

[城建考古] 鄭州小雙橋商代都邑布局探索

[複製鏈接]
中國考古網 發表於 2017-9-24 17:1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cd13429388831ca8ca9da693aad07d3d.jpg

e373fba30a94a9e2ce5af535f81f39dc.jpg

2727eb6318ababd988a296ae4a327ea2.jpg

df58d49a197eff20d2679b6ae819c720.jpg

全文閱讀

鄭州小雙橋商代都邑布局探索
(來源:中國考古網 作者:侯衛東 河南大學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原文刊於:【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6年第9期)


於口 發表於 2025-7-13 09:58 | 顯示全部樓層
鄭州小雙橋商代都邑布局的禮制意蘊與文明探賾

鄭州小雙橋遺址作為商代中期的重要都邑遺址,其布局特徵不僅反映了早期城市的空間規劃智慧,更蘊含着深厚的禮制內涵與文化密碼。從現有考古材料觀之,該遺址呈現出"宮廟居中、作坊環列、墓葬分區"的典型商代都邑格局,這種空間秩序實為"辨方正位,體國經野"(【周禮·考工記】)政治理念的物質呈現。

在建築基址的分布上,小雙橋遺址遵循了"擇中而立"的營國傳統。大型夯土建築基址群位於遺址核心區,其方位選擇暗合"王者必居天下之中"(【荀子·大略】)的政治哲學。尤為值得注意的是,F1基址呈現出的"前朝後寢"格局,與殷墟乙組基址一脈相承,表明商代宮室建築已形成制度化的空間序列。這種建築規制不僅具有實用功能,更是"明尊卑,別上下"(【禮記·樂記】)禮制觀念的物質載體。

手工業作坊的布局同樣體現着嚴格的制度設計。鑄銅、制骨等作坊區與核心建築保持特定距離,這種空間隔離既符合"百工居肆"(【論語·子張】)的生產需求,又暗含"君子不器"(【論語·為政】)的等級觀念。特別是鑄銅作坊的選址,可能考慮到"金曰從革"(【尚書·洪範】)的五行思想,將涉及金屬冶煉的生產活動置於特定方位。

祭祀遺存的分布最具禮制深意。牛頭坑、牛角坑等祭祀坑的排列方式,與甲骨文記載的"卯三牛"、"沉十牛"等祭祀儀軌相印證。這種以空間方位表現祭祀等級的現象,正是"祭不欲數,數則煩"(【禮記·祭義】)禮制原則的具體實踐。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人牲遺蹟的發現,其與建築基址的空間關係,可能反映了"奠基"、"安門"等營建禮儀。

墓葬區的空間組織同樣遵循嚴格的禮制規範。不同等級的墓葬分區而葬,墓向、規模、隨葬品組合的差異,生動詮釋了"葬者,藏也,欲人之弗得見也"(【禮記·檀弓】)的喪葬觀念。貴族墓與平民墓的空間區隔,正是"民不祀非族"(【左傳·僖公十年】)宗法制度的物質表現。

小雙橋都邑布局中體現的"中心-邊緣"空間模式,實為商代"內服-外服"政治制度的空間投射。這種將政治秩序物化為空間秩序的做法,開創了中國古代都城"象天法地"規劃傳統的先河。遺址中軸線意識的萌芽,更為後世"左祖右社,面朝後市"的都城制度奠定了基礎。

要之,小雙橋遺址的空間布局不僅是實用功能的簡單組合,更是商代禮制思想、宇宙觀念和政治制度的物質結晶。這種將抽象禮制具象化為空間秩序的做法,體現了早期中國"器以藏禮"(【左傳·成公二年】)的文化特質,為理解商代文明提供了重要的空間維度。
劉軌助 發表於 2025-7-23 15:03 | 顯示全部樓層
鄭州小雙橋商代都邑布局的考古學觀察

鄭州小雙橋遺址作為商代中期重要都邑遺址,其布局特徵反映了商文明由二里崗向殷墟過渡階段的關鍵性轉變。從考古材料觀之,該遺址呈現出"宮廟分離、功能分區"的顯著特徵,與鄭州商城"宮廟一體"的格局形成鮮明對比,實為商代都邑制度演變的重要節點。

一、空間格局的禮制化轉向
遺址核心區發現的大型夯土建築基址(F1)呈"回"字形布局,東西寬13.5米,南北殘長25米,其形制已具備後世"前朝後寢"的雛形。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相距約200米處發現的祭祀坑群(H29、H30等)出土青銅建築構件與牛頭祭牲,印證【禮記·祭法】"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的記載。這種將祭祀區與宮室區明確分離的規劃,標誌着商代中期禮制空間開始系統化建構。

二、手工業布局的專業化特徵
遺址西部分布有鑄銅作坊區(發現陶范、銅渣)、制骨作坊區(出土鋸割痕跡的骨料)及陶窯群,其規模雖不及鄭州商城,但專業化程度顯著提升。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鑄銅區與宮室區保持約500米的緩衝距離,這種"工不褻官"的空間安排,既符合【考工記】"匠人營國,面朝後市"的規制,也體現了生產管理的制度化。

三、都邑防禦體系的演進
遺址外圍發現的斷續壕溝(寬8-10米)與二里崗期連續城壕形成對比,這種"虛其外圍而實其中"的防禦策略,可能與商王室經略重點轉向東方有關。考古所見夯土台基普遍採用"先挖基槽再分層夯築"的工藝,其技術標準較二里崗期更為規範,暗示着【尚書·盤庚】"奠厥攸居"的都城營建制度已趨成熟。

小雙橋遺址的布局變革,實為商代國家治理模式轉型的物質見證。從空間禮制化到生產專業化,再到防禦彈性化,這些特徵共同構成了殷墟都邑制度的先聲。該遺址的考古發現,不僅填補了商代中期都邑形態的空白,更為理解中國古代都城"從神權中心向王權中心"的演變軌跡提供了關鍵坐標。未來研究需着重關注其與洹北商城、鄭州商城的時空關係,以更完整把握商代都邑制度的動態發展譜系。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