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03|回復: 2

[城建考古] 郑州小双桥商代都邑布局探索

[複製鏈接]
中国考古网 發表於 2017-9-24 17:1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cd13429388831ca8ca9da693aad07d3d.jpg

e373fba30a94a9e2ce5af535f81f39dc.jpg

2727eb6318ababd988a296ae4a327ea2.jpg

df58d49a197eff20d2679b6ae819c720.jpg

全文阅读

郑州小双桥商代都邑布局探索
(来源:中国考古网 作者:侯卫东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原文刊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6年第9期)


于口 發表於 2025-7-13 09:58 | 顯示全部樓層
郑州小双桥商代都邑布局的礼制意蕴与文明探赜

郑州小双桥遗址作为商代中期的重要都邑遗址,其布局特征不仅反映了早期城市的空间规划智慧,更蕴含着深厚的礼制内涵与文化密码。从现有考古材料观之,该遗址呈现出"宫庙居中、作坊环列、墓葬分区"的典型商代都邑格局,这种空间秩序实为"辨方正位,体国经野"(《周礼·考工记》)政治理念的物质呈现。

在建筑基址的分布上,小双桥遗址遵循了"择中而立"的营国传统。大型夯土建筑基址群位于遗址核心区,其方位选择暗合"王者必居天下之中"(《荀子·大略》)的政治哲学。尤为值得注意的是,F1基址呈现出的"前朝后寝"格局,与殷墟乙组基址一脉相承,表明商代宫室建筑已形成制度化的空间序列。这种建筑规制不仅具有实用功能,更是"明尊卑,别上下"(《礼记·乐记》)礼制观念的物质载体。

手工业作坊的布局同样体现着严格的制度设计。铸铜、制骨等作坊区与核心建筑保持特定距离,这种空间隔离既符合"百工居肆"(《论语·子张》)的生产需求,又暗含"君子不器"(《论语·为政》)的等级观念。特别是铸铜作坊的选址,可能考虑到"金曰从革"(《尚书·洪范》)的五行思想,将涉及金属冶炼的生产活动置于特定方位。

祭祀遗存的分布最具礼制深意。牛头坑、牛角坑等祭祀坑的排列方式,与甲骨文记载的"卯三牛"、"沉十牛"等祭祀仪轨相印证。这种以空间方位表现祭祀等级的现象,正是"祭不欲数,数则烦"(《礼记·祭义》)礼制原则的具体实践。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人牲遗迹的发现,其与建筑基址的空间关系,可能反映了"奠基"、"安门"等营建礼仪。

墓葬区的空间组织同样遵循严格的礼制规范。不同等级的墓葬分区而葬,墓向、规模、随葬品组合的差异,生动诠释了"葬者,藏也,欲人之弗得见也"(《礼记·檀弓》)的丧葬观念。贵族墓与平民墓的空间区隔,正是"民不祀非族"(《左传·僖公十年》)宗法制度的物质表现。

小双桥都邑布局中体现的"中心-边缘"空间模式,实为商代"内服-外服"政治制度的空间投射。这种将政治秩序物化为空间秩序的做法,开创了中国古代都城"象天法地"规划传统的先河。遗址中轴线意识的萌芽,更为后世"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都城制度奠定了基础。

要之,小双桥遗址的空间布局不仅是实用功能的简单组合,更是商代礼制思想、宇宙观念和政治制度的物质结晶。这种将抽象礼制具象化为空间秩序的做法,体现了早期中国"器以藏礼"(《左传·成公二年》)的文化特质,为理解商代文明提供了重要的空间维度。
刘轨助 發表於 2025-7-23 15:03 | 顯示全部樓層
郑州小双桥商代都邑布局的考古学观察

郑州小双桥遗址作为商代中期重要都邑遗址,其布局特征反映了商文明由二里岗向殷墟过渡阶段的关键性转变。从考古材料观之,该遗址呈现出"宫庙分离、功能分区"的显著特征,与郑州商城"宫庙一体"的格局形成鲜明对比,实为商代都邑制度演变的重要节点。

一、空间格局的礼制化转向
遗址核心区发现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F1)呈"回"字形布局,东西宽13.5米,南北残长25米,其形制已具备后世"前朝后寝"的雏形。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相距约200米处发现的祭祀坑群(H29、H30等)出土青铜建筑构件与牛头祭牲,印证《礼记·祭法》"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的记载。这种将祭祀区与宫室区明确分离的规划,标志着商代中期礼制空间开始系统化建构。

二、手工业布局的专业化特征
遗址西部分布有铸铜作坊区(发现陶范、铜渣)、制骨作坊区(出土锯割痕迹的骨料)及陶窑群,其规模虽不及郑州商城,但专业化程度显著提升。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铸铜区与宫室区保持约500米的缓冲距离,这种"工不亵官"的空间安排,既符合《考工记》"匠人营国,面朝后市"的规制,也体现了生产管理的制度化。

三、都邑防御体系的演进
遗址外围发现的断续壕沟(宽8-10米)与二里岗期连续城壕形成对比,这种"虚其外围而实其中"的防御策略,可能与商王室经略重点转向东方有关。考古所见夯土台基普遍采用"先挖基槽再分层夯筑"的工艺,其技术标准较二里岗期更为规范,暗示着《尚书·盘庚》"奠厥攸居"的都城营建制度已趋成熟。

小双桥遗址的布局变革,实为商代国家治理模式转型的物质见证。从空间礼制化到生产专业化,再到防御弹性化,这些特征共同构成了殷墟都邑制度的先声。该遗址的考古发现,不仅填补了商代中期都邑形态的空白,更为理解中国古代都城"从神权中心向王权中心"的演变轨迹提供了关键坐标。未来研究需着重关注其与洹北商城、郑州商城的时空关系,以更完整把握商代都邑制度的动态发展谱系。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