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461|回覆: 1

[家風] 歷史名人的家風家訓·『守愚』的郭氏家族

[複製鏈接]
胡憶紅 發表於 2017-9-19 10:4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0170919_005

20170919_005

郭嵩燾像

郭嵩燾(1818-1891),近代中國首位駐外使節,著名思想家。百餘年前,與其二弟郭崑燾、三弟郭侖燾有『三珠樹』之美譽,是曾國藩、胡林翼及李鴻章爭相延攬的才傑之士。曾國藩誇讚他們是棟梁之才,並根據他們的學問與才能的高低排序:『論學則一二三,論才則三二一』。大哥的學問做得最好,但二弟、三弟的行政能力和辦事才幹卻優於大哥。此語近於戲謔,但郭家兄弟不以為意,反引以為傲。

郭家培養出如此優秀三兄弟,有秘訣嗎?秘訣是有,卻是公開的秘密。因為郭嵩燾把它寫進了【湘陰縣圖志】,供世人資鑒。這個秘訣就是父親郭家彪訓示子女們的【守愚詩】:『世人顧我笑,謂我性拘迂。我笑謝世人,巧者拙之奴。人生各有役,安命乃良圖。爭先趨捷徑,足不履康衢。荊棘能掛身,難免顛蹶虞。適口必肥甘,菽粟或嫌粗。腐腸生疾病,屬饜胡為乎。請看雞鳴起,舜跛兩途殊。勿損人為智,勿私己為愉。欺人即欺心,方寸千崎嶇。欺心即欺天,造化焉可誣?人自習為巧,我自安其愚。情以愚而厚,氣以愚而孚。性愚故能定,貌愚故能腴。守愚果愚哉,吾亦見真吾。』守愚就是要做到不私己、不損人,不欺人、不欺心,保持愚拙、不事巧偽,以誠待人、氣質敦厚。守愚的人表面上看來是愚笨,實則修的是道德與文章、高潔品質與獨立操守。

郭嵩燾30歲時中進士,步入仕途,先後擔任過廣東巡撫、福建按察使等職,官聲較好,但卻在駐外使節一職上落到個『世人慾殺』的結局。在一些外人的眼中那就是『愚笨』。一『愚』是他在當時普遍保守和排外的環境中接受朝廷委派,出任駐英公使。臨行前,好友相勸,他卻說:『苟利於國,不敢避就。』二『愚』是他把自己的日記【使西紀程】寄回國出版,想讓士大夫『開開眼界』,遭到毀板。三『愚』是他好奇心太重,主張當局學習西方經濟、外交制度,被指責為『漢奸』。其實,他若按部就班,敷衍了事,就不致於聲名盡毀。但這種做法利己不利國。近代中國需要這樣開眼看世界的『守愚』者,他是在為近代中國謀一條生路。

郭崑燾、郭侖燾的事跡雖然不顯,但他們是湖南數任巡撫的高級幕參和湘軍的『財神爺』。當年湘軍四處征戰,缺糧乏餉,後勤物資跟不上。郭嵩燾在曾國藩的支持下創設湖南厘金總局,推薦二弟佐治湖南厘金總局,三弟督辦岳州厘務。湖南每年厘金收入大約在百萬兩,湘軍開往省外作戰,基本上是厘稅在支撐。郭崑燾、郭侖燾才幹如此出眾,仕途顯達也並非難事。曾國藩、胡林翼對他們十分欣賞,多次招其幫辦軍務,但二人均辭不就。郭侖燾解釋說:『出而隨俗,苟且任事,則負初心。若事事求實際,則精力稍欠一分,功效即虧欠一分,國與民交承其敝,故不為也。或乃指為高尚為懷,豈可知我哉?』他們只做事不做官。

古人云:『勢利紛華,不近者為潔;近之而不染者為尤潔。』郭家兄弟身處名利場中,卻能夠不為之動心,固守『真我』,不忘初心,品格自然高潔。『守愚』家訓惠澤郭家後人,道德與文章俱佳之士代有人出。所謂的『愚』更多是一種大愛,一種對國家的忠誠,對時事的遠見,對生活的通透。

(作者為湖南科技大學副教授)

天子規風 發表於 2025-7-25 00:48 | 顯示全部樓層
守愚之道:郭氏家族的精神密碼與近代中國的困境

郭家彪【守愚詩】所揭示的"守愚"哲學,絕非簡單的處世箴言,而是中國傳統士大夫精神在近代轉型期的特殊表達。"世人顧我笑,謂我性拘迂"開篇即點明守愚者與世俗的對立姿態,這種對立不是消極避世,而是對"巧者拙之奴"這一異化現象的深刻批判。郭氏父子清醒認識到,在一個價值顛倒的時代,真正的智慧往往以"愚"的面目出現。

郭嵩燾三兄弟的成才軌跡,恰是"守愚"理念的生動實踐。曾國藩"論學則一二三,論才則三二一"的評語,表面看是才學高下的排序,實則揭示了郭氏家訓的精髓——學問與事功的辯證統一。長子嵩燾深耕學術,二弟崑燾、三弟侖燾長於實務,這種分工恰恰打破了傳統文人"重學輕術"的局限,體現了"人生各有役,安命乃良圖"的實踐智慧。郭家兄弟不以才學高下為忤,反以為榮,正是對"勿私己為愉"這一家訓的真實踐履。

作為首位駐外使節,郭嵩燾的"三愚"實為近代中國最珍貴的啟蒙精神。出任駐英公使時的"苟利於國,不敢避就",展現的是"不欺心"的政治操守;刊行【使西紀程】的嘗試,踐行的是"不欺人"的士人擔當;主張學習西方制度,彰顯的是"情以愚而厚"的開放胸懷。在一個將蒙昧當愛國、視封閉為忠誠的時代,這種"守愚"實則是最大的智慧。他的悲劇在於,當整個統治集團仍沉溺於"天朝上國"的迷夢時,他過早地清醒了,成為"眾人皆醉我獨醒"的現代屈原。

郭崑燾、郭侖燾在湘軍後勤體系中的卓越貢獻,同樣詮釋了"守愚"的實踐維度。在"荊棘能掛身"的亂世中,他們不"爭先趨捷徑",而是腳踏實地地構建厘金制度,年籌百萬軍餉,為平定太平天國奠定物質基礎。這種不務虛名、專做實事的作風,正是"貌愚故能腴"的最佳註腳。歷史證明,真正支撐起湘軍輝煌的,不僅是戰場上的刀光劍影,更是郭氏兄弟這類幕後者"守愚"式的勤勉務實。

當代人重讀郭氏家訓,當超越簡單的道德勸誡層面,而應認識到"守愚"哲學對現代社會的特殊價值。在一個崇尚捷徑、追捧流量的時代,"守愚"精神提示我們:真正的成功從來不是投機取巧的結果,而是"性愚故能定"的持久積累。郭嵩燾的悲劇命運與其說是個人不幸,不如說是古老文明轉型必須支付的代價。今天回望這段歷史,我們應當明白:一個民族要真正走向世界,既需要郭嵩燾式的"開眼",也需要千千萬萬普通人"守愚"般的堅守。這才是郭氏家訓留給後世最寶貴的精神遺產。
陸刁 發表於 2025-7-27 06:58 | 顯示全部樓層
守愚之道:郭氏家族的精神密碼與近代中國的困境突圍

郭家彪【守愚詩】云:"人自習為巧,我自安其愚",此語道出了郭氏家族的精神密碼。世人常以"愚"為貶,然郭氏之"守愚",實乃一種超越世俗功利的大智若愚。這種"愚"不是智力上的缺陷,而是一種拒絕隨波逐流的道德堅守,一種不趨炎附勢的精神獨立。郭嵩燾三兄弟正是在這種家風薰陶下,形成了獨特的人格特質與處世哲學。

細讀【守愚詩】,其核心要義有三:一曰"勿損人為智",二曰"勿私己為愉",三曰"欺人即欺心"。這三重境界構成了郭氏家訓的完整體系。郭嵩燾出任駐英公使時的"苟利於國,不敢避就",正是對"勿私己為愉"的最佳詮釋;其弟崑燾、侖燾在湘軍後勤中的廉潔奉公,則體現了"勿損人為智"的實踐。這種將家族倫理與國家責任相統一的價值觀,在晚清士大夫階層中實屬罕見。

郭嵩燾的悲劇性遭遇,恰恰印證了"守愚"精神在近代中國的困境。當他在【使西紀程】中直言不諱地記錄西方制度優勢時,當他在外交場合堅持國際法準則時,這種"愚直"觸動了傳統士大夫最敏感的神經。他的"三愚"——接受使職、出版日記、主張學習西方——本質上是對"欺心即欺天"這一家訓的恪守。在一個崇尚"難得糊塗"的官場文化中,這種堅守真理的"愚"註定要付出代價。

值得注意的是,郭氏兄弟的成就呈現互補之勢。長兄嵩燾以思想見長,二弟崑燾以行政能力著稱,三弟侖燾則精於財政。這種差異化發展恰恰體現了"守愚"的另一層深意——各安其分,各盡所能。曾國藩"論學則一二三,論才則三二一"的評價,不僅是對三人特質的精準把握,更暗示了郭氏家教對個體差異性的尊重。在一個強調整齊劃一的傳統社會中,這種包容差異的"愚",實則是極高明的教育智慧。

郭氏家訓對當代的啟示尤為深刻。在一個崇尚"精緻利己主義"的時代,"守愚"精神提供了一種另類的價值選擇。它告訴我們,真正的智慧不在於處心積慮地謀求私利,而在於保持內心的誠實與純淨;不在於八面玲瓏地迎合世俗,而在于堅守原則的勇氣與定力。郭嵩燾雖然生前飽受非議,但歷史最終證明了他的遠見。這種"愚"的背後,是對真理的執着,對責任的擔當,對使命的忠誠。

回望郭氏家族的"守愚"傳統,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個家族的興衰史,更是一種文化精神在歷史轉折處的艱難突圍。當郭嵩燾在倫敦寫下"西洋立國二千年,政教修明"時,他實際上是在用最"愚笨"的方式,為中國尋找一條生路。這種將家族倫理升華為民族擔當的精神境界,正是中華家風最為珍貴的精神遺產。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