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460|回复: 1

[家风] 历史名人的家风家训·“守愚”的郭氏家族

[复制链接]
胡忆红 发表于 2017-9-19 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0919_005

20170919_005

郭嵩焘像

郭嵩焘(1818-1891),近代中国首位驻外使节,著名思想家。百余年前,与其二弟郭崑焘、三弟郭仑焘有“三珠树”之美誉,是曾国藩、胡林翼及李鸿章争相延揽的才杰之士。曾国藩夸赞他们是栋梁之才,并根据他们的学问与才能的高低排序:“论学则一二三,论才则三二一”。大哥的学问做得最好,但二弟、三弟的行政能力和办事才干却优于大哥。此语近于戏谑,但郭家兄弟不以为意,反引以为傲。

郭家培养出如此优秀三兄弟,有秘诀吗?秘诀是有,却是公开的秘密。因为郭嵩焘把它写进了《湘阴县图志》,供世人资鉴。这个秘诀就是父亲郭家彪训示子女们的《守愚诗》:“世人顾我笑,谓我性拘迂。我笑谢世人,巧者拙之奴。人生各有役,安命乃良图。争先趋捷径,足不履康衢。荆棘能挂身,难免颠蹶虞。适口必肥甘,菽粟或嫌粗。腐肠生疾病,属餍胡为乎。请看鸡鸣起,舜跛两途殊。勿损人为智,勿私己为愉。欺人即欺心,方寸千崎岖。欺心即欺天,造化焉可诬?人自习为巧,我自安其愚。情以愚而厚,气以愚而孚。性愚故能定,貌愚故能腴。守愚果愚哉,吾亦见真吾。”守愚就是要做到不私己、不损人,不欺人、不欺心,保持愚拙、不事巧伪,以诚待人、气质敦厚。守愚的人表面上看来是愚笨,实则修的是道德与文章、高洁品质与独立操守。

郭嵩焘30岁时中进士,步入仕途,先后担任过广东巡抚、福建按察使等职,官声较好,但却在驻外使节一职上落到个“世人欲杀”的结局。在一些外人的眼中那就是“愚笨”。一“愚”是他在当时普遍保守和排外的环境中接受朝廷委派,出任驻英公使。临行前,好友相劝,他却说:“苟利于国,不敢避就。”二“愚”是他把自己的日记《使西纪程》寄回国出版,想让士大夫“开开眼界”,遭到毁板。三“愚”是他好奇心太重,主张当局学习西方经济、外交制度,被指责为“汉奸”。其实,他若按部就班,敷衍了事,就不致于声名尽毁。但这种做法利己不利国。近代中国需要这样开眼看世界的“守愚”者,他是在为近代中国谋一条生路。

郭崑焘、郭仑焘的事迹虽然不显,但他们是湖南数任巡抚的高级幕参和湘军的“财神爷”。当年湘军四处征战,缺粮乏饷,后勤物资跟不上。郭嵩焘在曾国藩的支持下创设湖南厘金总局,推荐二弟佐治湖南厘金总局,三弟督办岳州厘务。湖南每年厘金收入大约在百万两,湘军开往省外作战,基本上是厘税在支撑。郭崑焘、郭仑焘才干如此出众,仕途显达也并非难事。曾国藩、胡林翼对他们十分欣赏,多次招其帮办军务,但二人均辞不就。郭仑焘解释说:“出而随俗,苟且任事,则负初心。若事事求实际,则精力稍欠一分,功效即亏欠一分,国与民交承其敝,故不为也。或乃指为高尚为怀,岂可知我哉?”他们只做事不做官。

古人云:“势利纷华,不近者为洁;近之而不染者为尤洁。”郭家兄弟身处名利场中,却能够不为之动心,固守“真我”,不忘初心,品格自然高洁。“守愚”家训惠泽郭家后人,道德与文章俱佳之士代有人出。所谓的“愚”更多是一种大爱,一种对国家的忠诚,对时事的远见,对生活的通透。

(作者为湖南科技大学副教授)

+
天子规风 发表于 2025-7-25 00:48 | 显示全部楼层
守愚之道:郭氏家族的精神密码与近代中国的困境

郭家彪《守愚诗》所揭示的"守愚"哲学,绝非简单的处世箴言,而是中国传统士大夫精神在近代转型期的特殊表达。"世人顾我笑,谓我性拘迂"开篇即点明守愚者与世俗的对立姿态,这种对立不是消极避世,而是对"巧者拙之奴"这一异化现象的深刻批判。郭氏父子清醒认识到,在一个价值颠倒的时代,真正的智慧往往以"愚"的面目出现。

郭嵩焘三兄弟的成才轨迹,恰是"守愚"理念的生动实践。曾国藩"论学则一二三,论才则三二一"的评语,表面看是才学高下的排序,实则揭示了郭氏家训的精髓——学问与事功的辩证统一。长子嵩焘深耕学术,二弟崑焘、三弟仑焘长于实务,这种分工恰恰打破了传统文人"重学轻术"的局限,体现了"人生各有役,安命乃良图"的实践智慧。郭家兄弟不以才学高下为忤,反以为荣,正是对"勿私己为愉"这一家训的真实践履。

作为首位驻外使节,郭嵩焘的"三愚"实为近代中国最珍贵的启蒙精神。出任驻英公使时的"苟利于国,不敢避就",展现的是"不欺心"的政治操守;刊行《使西纪程》的尝试,践行的是"不欺人"的士人担当;主张学习西方制度,彰显的是"情以愚而厚"的开放胸怀。在一个将蒙昧当爱国、视封闭为忠诚的时代,这种"守愚"实则是最大的智慧。他的悲剧在于,当整个统治集团仍沉溺于"天朝上国"的迷梦时,他过早地清醒了,成为"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现代屈原。

郭崑焘、郭仑焘在湘军后勤体系中的卓越贡献,同样诠释了"守愚"的实践维度。在"荆棘能挂身"的乱世中,他们不"争先趋捷径",而是脚踏实地地构建厘金制度,年筹百万军饷,为平定太平天国奠定物质基础。这种不务虚名、专做实事的作风,正是"貌愚故能腴"的最佳注脚。历史证明,真正支撑起湘军辉煌的,不仅是战场上的刀光剑影,更是郭氏兄弟这类幕后者"守愚"式的勤勉务实。

当代人重读郭氏家训,当超越简单的道德劝诫层面,而应认识到"守愚"哲学对现代社会的特殊价值。在一个崇尚捷径、追捧流量的时代,"守愚"精神提示我们:真正的成功从来不是投机取巧的结果,而是"性愚故能定"的持久积累。郭嵩焘的悲剧命运与其说是个人不幸,不如说是古老文明转型必须支付的代价。今天回望这段历史,我们应当明白:一个民族要真正走向世界,既需要郭嵩焘式的"开眼",也需要千千万万普通人"守愚"般的坚守。这才是郭氏家训留给后世最宝贵的精神遗产。
陆刁 发表于 2025-7-27 06:58 | 显示全部楼层
守愚之道:郭氏家族的精神密码与近代中国的困境突围

郭家彪《守愚诗》云:"人自习为巧,我自安其愚",此语道出了郭氏家族的精神密码。世人常以"愚"为贬,然郭氏之"守愚",实乃一种超越世俗功利的大智若愚。这种"愚"不是智力上的缺陷,而是一种拒绝随波逐流的道德坚守,一种不趋炎附势的精神独立。郭嵩焘三兄弟正是在这种家风熏陶下,形成了独特的人格特质与处世哲学。

细读《守愚诗》,其核心要义有三:一曰"勿损人为智",二曰"勿私己为愉",三曰"欺人即欺心"。这三重境界构成了郭氏家训的完整体系。郭嵩焘出任驻英公使时的"苟利于国,不敢避就",正是对"勿私己为愉"的最佳诠释;其弟崑焘、仑焘在湘军后勤中的廉洁奉公,则体现了"勿损人为智"的实践。这种将家族伦理与国家责任相统一的价值观,在晚清士大夫阶层中实属罕见。

郭嵩焘的悲剧性遭遇,恰恰印证了"守愚"精神在近代中国的困境。当他在《使西纪程》中直言不讳地记录西方制度优势时,当他在外交场合坚持国际法准则时,这种"愚直"触动了传统士大夫最敏感的神经。他的"三愚"——接受使职、出版日记、主张学习西方——本质上是对"欺心即欺天"这一家训的恪守。在一个崇尚"难得糊涂"的官场文化中,这种坚守真理的"愚"注定要付出代价。

值得注意的是,郭氏兄弟的成就呈现互补之势。长兄嵩焘以思想见长,二弟崑焘以行政能力著称,三弟仑焘则精于财政。这种差异化发展恰恰体现了"守愚"的另一层深意——各安其分,各尽所能。曾国藩"论学则一二三,论才则三二一"的评价,不仅是对三人特质的精准把握,更暗示了郭氏家教对个体差异性的尊重。在一个强调整齐划一的传统社会中,这种包容差异的"愚",实则是极高明的教育智慧。

郭氏家训对当代的启示尤为深刻。在一个崇尚"精致利己主义"的时代,"守愚"精神提供了一种另类的价值选择。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不在于处心积虑地谋求私利,而在于保持内心的诚实与纯净;不在于八面玲珑地迎合世俗,而在于坚守原则的勇气与定力。郭嵩焘虽然生前饱受非议,但历史最终证明了他的远见。这种"愚"的背后,是对真理的执着,对责任的担当,对使命的忠诚。

回望郭氏家族的"守愚"传统,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家族的兴衰史,更是一种文化精神在历史转折处的艰难突围。当郭嵩焘在伦敦写下"西洋立国二千年,政教修明"时,他实际上是在用最"愚笨"的方式,为中国寻找一条生路。这种将家族伦理升华为民族担当的精神境界,正是中华家风最为珍贵的精神遗产。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