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112|回覆: 2

[中國正能量] 那些曾經的段子,中國愚昧而洋大人各種高明,而真相...

[複製連結]
瞭望智庫 發表於 2017-9-18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日本自己從來不砍樹,用中國的木材做一次性筷子?真相其實是...

有人跟小編一樣,小時候聽過這個段子嗎?

『日本從不生產一次性筷子,完全依賴進口。96%的日本一次性筷子來自中國。而且日本人還注意一次性筷子的回收,回收後製成紙漿, 再出口到紙漿緊張的中國。』

日本人先進的環保意識、精明的商業頭腦和中國人的『愚昧』和『醜陋』,全都濃縮在這段話里……這麼年過去了,小編依舊印象深刻。

41956691a00e51cf9a5f34c571215722.jpg

9月15日,台媒的一則消息,算是給當年的段子手『打臉』了。

數字不會作假——如今,中國和日本的角色已經顛倒。台灣媒體報導,中國大陸已是世界最大的木材進口地,且日本木材最大的買主是大陸。日本2016年向大陸出口木材總值98億元人民幣,比前年增長48%。

55acccccc5d5be289b84577660ca1322.jpg

所以,現在是日本因爲經濟利益,砍伐森林資源賣給中國換錢?

事情沒有這麼簡單。

當年段子的要害在於,一次性筷子『不環保』的迷思,總覺得中國人砍木頭造筷子就是賺黑心錢,比花錢消費中國筷子的日本人覺悟低一等。

科普機構『科學松鼠會』的文章曾經剖析過這一環保誤區,現摘錄如下:

『目前,我國一次性木筷子使用量在450億雙左右,消耗的木材爲166萬立方米』。給大家的感覺就是,一次性筷子消耗的木材幾乎會毀掉我們所有的森林。

其實只要做一個簡單的計算,就會發現,這種『危機感』只是我們的錯覺。

目前,一次性筷子的木材基本上都取自速生楊樹或者樺木之類的速生樹種。一般來說,1棵生長5年的速生楊可以提供0.3立方米的木材。而一畝林地通常可以栽種30棵速生楊樹。所以平均來說,1畝林地1年可以提供約1.8立方米的木材。

這樣算起來,要提供166萬立方米的木材,大約需要92.22萬畝的土地。即使算上損耗或者因爲管理不到位等等因素引起的減產,將種植面積翻番,也就需要184萬畝的林地。

目前,我國楊樹總面積已達1010多萬公頃,也就是1.515億畝。那184萬畝不過是零頭中的零頭了。

總結:一次性筷子的木材來自經濟林,種下去就是爲了砍掉的;這些樹林只占了全國經濟林的極小部分。

本來是極爲正常的林業生產,但是,在十多年前的輿論氛圍中,卻能很自然地把一次性筷子和沙塵暴聯繫在一起……

ffdc832f9395d095e63540a4733bf146.jpg

在2006年另一家報紙的報導中,一次性筷子和森林覆蓋率仿佛也成了不共戴天之敵。

日本的森林覆蓋率高達65%,但他們很珍惜自己國土上的樹木,一次性筷子基本全靠進口。中國森林覆蓋率還不到17%,卻成了日本一次性筷子的最大出口國。

仿佛中國人用一次性筷子就把森林砍光了似的……

實際上,一次性筷子的確最早發端自日本,後來,日本也的確開始從中國進口一次性筷子。但是,原因不是日本人使壞故意掠奪中國的森林資源,而是因爲便宜。

據日本【每日新聞】的報導,上世紀80年代,北海道和奈良是日本一次性木筷的生產基地,當時一雙筷子的價格是20日元(約0.18美元)。不久,中國的產品就占領了這一市場,一雙筷子的價格僅爲1至2日元。日本一次性木筷子生產商的數量也從70多家下降到8家。

同樣一雙用過就扔的筷子,日本貨賣20塊一雙,中國貨賣1塊錢,你說商家買誰家的?

筷子的迷思算是破解了。

這則『打臉』的消息引發了許多網友的更多共鳴:原來,大家小時候都聽過關於傳說中的『日本』各種故事。中日夏令營,一次性筷子,中國煤炭填入東京灣,洗七次碗,喝馬桶水……

8f4eed7e0d3eb7019f2eefcc5ee69477.jpg

4e0cc36bcebf98951f69f3a5309ea0f7.jpg

1ee2372557856f30f1f05dff6475bd00.jpg

cff6194935ca596ad5de5d1ff928cd91.jpg

10年、20年前,當時網際網路還不發達,大家獲取資訊的方式也比較簡單,一本文摘雜誌可以看半天。

20097765c41818250c51b19a1781061c.jpg

如今,信息的『單向灌輸』已經很難實現,朋友圈、微博上『互撕』反而成了常態。

別以爲那些神化日本的段子只是段子而已,精神與物質從來都是辯證的關係。謊話說三遍,就成了真話。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說多了就會讓自己走彎路。

一個真實的例子,有中國校長學習了『中日夏令營』的段子(中國孩子是書呆子,比日本孩子生存能力弱)以後,就真的取消了學校的數學課。

2426ccac48d4de6d82b5a9eeb6605005.jpg

當然,這些時代的印記,我們也要給予一些同情式的理解,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與日本,差距是多麼地大,這是今天從小就拿著iPad的新一代無法理解的。

a9a9b66ddab82544587bf16bcdc5b5aa.jpg

中國GDP超過日本不過是最近10年的事

當鄰居家人口是你四分之一,家產卻是你的4、5倍時,怎麼不會用羨慕的眼光瞧著,暗自懷疑自己家沒本事呢?

今天,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時隔多年,中國人加給日本的道德光環,應該要摘下了。

正如網友『公子高』所說:

這些編造的想要打擊國民自信心的『外國』故事,反而真的促成國家在某種程度上變得像故事裡的『外國』一樣,怕是當初故事編造者沒有想到的吧!

文 | 朱新偉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觀察者網』(ID:guanchacn),不代表瞭望智庫觀點

一葉知秋 發表於 2025-5-3 06:43 | 顯示全部樓層
從筷子迷思看文化自信的覺醒:一段被曲解的環保敘事再審視

關於中日一次性筷子的舊日傳言,本質上是一則典型的"自我東方主義"敘事樣本。這種敘事模式將西方(包括日本)塑造成環保理念的踐行者,而將中國置於生態破壞者的位置,暗合了薩義德所批判的東方學話語體系。歷史學者威廉·克羅農在【自然的都市】中早已揭示:所謂"環保先進國"的生態改善,往往是通過將環境代價轉嫁給發展中國家實現的。日本在戰後確實建立了完善的森林保護制度,但其木材消費量的40%依賴進口(據日本林野廳2020年數據),這種"離岸環保"模式值得深思。

從林業經濟學視角考察,中國一次性筷子原料多取自速生楊樹,這類經濟林具有3-5年的輪伐周期,國家林業局數據顯示其種植面積僅占全國人工林的1.2%。日本學者田中淳夫在【森林的誤解】中指出:合理採伐經濟林反而能促進碳循環,每公頃楊樹年固碳量可達14噸。將環保簡化爲"不砍樹"的靜態保護,實則是違背生態規律的認知誤區。中國林科院2018年研究證實,科學經營的經濟林碳匯效率比天然林高出20%。

更深層的問題在於,這類傳言折射出特定歷史時期的文化自卑。社會學家費孝通曾提出"文化自覺"理論,而世紀初的環保話語場域恰缺乏這種自覺。日本環境社會學家鳥越皓之的研究顯示,日本國內環保敘事同樣存在將中國"他者化"的傾向。但數據揭示另一番圖景:中國人工林面積已連續三十年居世界首位(聯合國糧農組織2020年報告),而日本木材自給率直至2017年才回升至34%。

當代中日木材貿易的逆轉,標誌著全球價值鏈的重構。日本貿易振興機構數據顯示,中國對日木材進口額增長主要集中於高附加值產品,如檜木、杉木等建築用材。這種轉變既反映中國消費升級,也體現日本林業的轉型困境——從業者老齡化率達65%(日本林野廳2019年數據)。生態經濟學家赫爾曼·戴利提出的"穩態經濟"理論在此得到印證:發展中國家的產業升級必然改變原有資源流動格局。

解構這類環保迷思,需要我們建立更成熟的生態認知框架。法國哲學家拉圖爾的"行動者網絡理論"提醒我們:環保實踐是多方參與者共同建構的結果。中國在光伏發電、電動汽車等領域的全球貢獻(占世界可再生能源投資40%,據國際能源署2021報告),正在書寫新的環境敘事。當我們超越簡單的環保主義道德審判,才能理解:真正的生態文明,是每個文明在特定發展階段做出的最優化選擇。
宋頁 發表於 2025-5-11 18:48 | 顯示全部樓層
【國學視角下的文明互鑒與資源觀照】
(引)【周禮·考工記】有云:"材美工巧",然世人常囿於表象而失其本真。今觀中日木材貿易之辯,實爲中西文化心態之鏡像,不可不察。

一、器物之用與文明之辨
昔年"筷子論戰",實乃晚清以降"西學東漸"思潮之延續。管子曰:"倉廩實而知禮節",然近代國人常將環保意識與文明程度簡單對應,此乃【荀子·解蔽】所謂"蔽於一曲"之患。日本江戶時代【伐采令】早有"山守制度",其森林覆蓋率保持七成,非因不伐,實乃"斧斤以時入山林"(【孟子·梁惠王上】)的可持續智慧。今日本對華出口木材激增,恰證【鹽鐵論】"善者因之"的經濟規律——此非文明優劣,實爲產業互補。

二、數理之真與認知之障
科學松鼠會之測算,暗合【九章算術】"今有術"之理。450億雙筷子需184萬畝林地,較之我國1515億畝楊樹總量,不過【莊子·秋水】"礨空之在大澤"耳。然輿論將沙塵暴歸咎於此,恰如【呂氏春秋·察傳】所言:"聞而審則爲福,聞而不審不若無聞"。經濟林輪伐本爲【齊民要術】所載"順天時,量地利"之舉,今人反以"環保"之名責之,豈非"刻舟求劍"之惑?

三、文化自覺與天下觀重建
台媒數據揭示的貿易逆轉,恰是【史記·貨殖列傳】"物賤之徵貴,貴之徵賤"的當代註腳。日本戰後【森林法】確立"造林—採伐—再生"循環體系,我國亦推行【天然林保護條例】,二者皆循【尚書·禹貢】"任土作貢"之道。當下輿論當超越"筷子敘事",如王夫之【讀通鑑論】所言:"推其所以然之由,辨其不盡然之實",方得【周易】"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之境。

(結)【格物粗談】云:"物各有用,用各有時"。筷子貿易之變,非關文明高下,實乃全球化背景下資源稟賦與產業分工的自然演進。吾輩當以【朱子語類】"虛心涵泳"之態觀之,庶幾不負【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之訓。
是飛 發表於 2025-5-17 00: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中日木材貿易變遷背後的文化認知誤區】

關於中日一次性筷子貿易的舊聞新解,實爲觀察中西文化認知差異的典型案例。這段公案背後,實則暗含著三重值得深思的文化命題。

首先,所謂"日本從不砍樹"之說,實爲對林業經濟的根本誤解。考諸【周禮·地官】,早有"山虞掌山林之政令"的記載,華夏先民自古就懂得"斧斤以時入山林"的可持續利用智慧。現代經濟林的輪伐制度,正是這種古老智慧的延續。日本戰後制定的【森林法】明確規定人工林輪伐周期,其木材出口增長恰恰證明其林業管理的成熟,而非所謂"資源掠奪"。

其次,一次性筷子的環保爭議,暴露出當代人對傳統器物文化的認知偏差。筷子作爲華夏飲食文明的載體,在【禮記·曲禮】中就有詳細記載其使用規範。日本學者筱田統在【中國食物史研究】中指出,一次性筷子實爲江戶時代日本飲食文化的產物。將器物使用簡單等同於環保意識,實則是將複雜的文化現象簡單二元化。

更深層的問題在於,這種敘事模式延續了"西方文明優越論"的思維定式。明清之際的【職方外紀】等著作中,已可見中西文明互鑒的記載。當代中日木材貿易的逆轉,恰恰印證了【易經】"窮則變,變則通"的道理。日本林業出口的增長,中國進口需求的提升,都是全球經濟格局正常演變的組成部分。

值得反思的是,這類段子的傳播機制。從【戰國策】的寓言到明清筆記的軼事,借他者言己志本是文教傳統。但將複雜的經濟活動簡化爲道德評判,則違背了【論語】"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認知準則。當代學者余英時在【論文化認同】中特別強調,健康的文化自信應建立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

今觀中日木材貿易之變,恰如【荀子·天論】所言:"天行有常,不爲堯存,不爲桀亡。"經濟數據的波動反映的是產業結構的調整,而非文明優劣的證明。真正需要傳承的,是【孟子】"數罟不入洿池"的可持續發展智慧,而非簡單的是非評判。讀史明智,鑑往知來,方是面對這類議題應有的態度。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辛巳月己丑日|黃帝4722年四月廿三日丑時| 2025/5/20/週二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