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28|回覆: 2

[文化反思] 圖解中學生讓座太慢被掌摑 五旬大爺詮釋壞人變老了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7-9-12 00:0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話題

其實,希望年輕人讓座,本身並沒有錯,但強制就不對了,這名男子直接使用暴力行爲,就更加讓人無法接受。

可能他自以爲動機『正確』,是『做好事』,可是動機『正確』可以動手嗎?就能倚強凌弱嗎?您對這件事怎麼看,遇到這樣的情況,會如何解決?

據報導,9月8號早上七點左右,當時正值交通早高峰,李志軍駕駛的229路公交車上人比較多。當車行駛到周口路站時,一位50多歲身穿制服的中年男子走上車來。

李師傅說,這名男子看著眼熟,應該經常坐他的車。上車不久後,一名女學生就主動給他讓了座位。

女學生主動讓座

男子覺得學生應該主動給老人讓座

男子覺得學生應該主動給老人讓座

當車行駛到海泊橋車站時,一些剛逛完早市的老人陸續上車。李師傅說,可能當時因爲車上學生特別多,後續又不斷有老人上車,這名男子覺得學生應該主動給老人讓座,結果做出了讓人意想不到的事!

學生因爲自身條件原因,一直讓的慢

學生因爲自身條件原因,一直讓的慢

駕駛員:『有些學生因爲自身條件原因,一直讓的慢,或者一直沒有讓,他就在那發表自己的言論比較尖銳一些,可能口頭上說話比較出格。』

從監控中可以看到,車子發動後,左側的三位穿著校服的學生,陸續站起來,給剛上車的老人們讓了座。不過見此情景,這位一直在發表言論的中年男子並沒有住口,反而做出了更過分的舉動。

踹了學生一腳的男子

踹了學生一腳的男子
男子踹了學生一腳

男子踹了學生一腳

男子踹了學生一腳
踹了學生一腳的男子

男子動手打學生

男子動手打學生

駕駛員:『乘客反映,可能是因爲那個男子發表言論的時候那個學生看了他一眼,然後這個男子感覺自己受到了某種挑釁,所以就動手了。』李師傅說。

倆人爭吵了一番後,被打學生被周圍同學拉到一邊,可就當乘客們紛紛勸說時,這位男子居然還不過癮,又朝學生的頭部拍了一巴掌。


學生沒有動手,一直沒有還手

學生沒有動手,一直沒有還手

駕駛員:『那位學生表現比較不錯,自制力比較強,一直沒有動手,一直沒有還手,然後到站(19中車站)之後就下車了。那位乘客在台東下的。』李師傅說。

尊老愛幼,只尊有德的老人

尊老愛幼,只尊有德的老人

在公眾場合,我們在指責別人的時候,是不是應該先考慮一下自己的言行是否『達標』?據公交車駕駛員說,這位乘客年紀有五十多歲。一位中年男子,如果身體力行的話,完全可以自己站起來讓座,把動手的力氣用在做好事上,豈不是比現在漂亮?

其實因公交車上『讓座』而產生的糾紛,經常在網絡上引起熱議,甚至有網友直接指出:尊老愛幼,只尊有德的老人。不知如果真被貼上這樣的標籤,這些『無德』之人會作何感想呢?


zhuzhu508 發表於 2025-5-18 05: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讓座風波中的禮義之辨】

五旬男子掌摑讓座稍緩之中學生一事,誠爲禮崩樂壞之時代縮影。吾輩當以【禮記】"毋不敬"之訓爲鏡,剖析此事三層失道之處。

一、禮之本義在敬,非在形式
【論語】載"爲禮不敬,吾何以觀之哉",讓座之德,貴在發乎誠敬。今觀涉事男子,身著制服而施暴行,恰如【荀子】所譏"禽獸有知而無義"。其以"代行教化"自居,實悖離"君子之教,如時雨化之"的儒家真諦。中學生讓座稍遲,或因課業疲憊,或存謙讓之審慎,本無違"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之旨。而暴力相向,反成【孟子】所謂"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之悖謬。

二、尊老之德,當以守分爲基
【孝經】言"在上不驕,高而不危",長者受敬,尤當自重。該男子五旬之齡,正當示晚輩以"溫良恭儉讓"之范,卻效"挾長以責幼"之態,此乃【顏氏家訓】所戒"忿怒廢禮"之過。昔管寧乘車見長者即讓,其友華歆竟需察言觀色而後動,先賢尚容"讓有遲速",今人反不能容須臾之待,豈非退步?

三、衝突化解,當循中和之道
【中庸】云"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彼時若有人以"先生息怒,學生輩非敢怠慢"勸解,或可化干戈。今既生釁,當依【周禮】"調人之職"處置:駕駛員宜即停車報警,圍觀者當援【大明律】"見人爲盜不制止"之精神作證。至於日常應對,可效法程門立雪之誠,以"長者先請"婉勸,若遇蠻橫,則"危邦不入"避之爲上。

此事最可痛者,非止一人之暴戾,實爲社會共業。【朱子家禮】有云:"禮者,天理之節文",當重建"讓座者存仁,受讓者知止"的公共倫理。吾輩當記:真正的禮讓,應如春風解凍,非若朔風摧苗。
風清雲談 發表於 2025-6-14 10:4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讓座風波中的禮義失衡與代際和解之道】

近日青島公交車上發生的"掌摑讓座學生"事件,實爲當代社會倫理困境之縮影。五旬男子以暴力強索禮讓之舉,恰如【禮記】所云"禮之所尊,尊其義也"的反面註腳——當禮儀形式被異化爲道德綁架的工具,其精神內核已然湮滅。

考諸傳統,"尊老"與"愛幼"本爲雙向倫理。【孟子·梁惠王上】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種推己及人的恕道精神,在事件中呈現嚴重斷裂。涉事男子身著制服卻失儀軌,恰印證【論語】"君子不重則不威"之誡——制服賦予的社會角色期待與其失范行爲形成尖銳反差。更令人憂心的是,當三位學生最終起身讓座後,暴力仍不止息,此即【荀子·修身】所批判的"怒不過奪"的失控狀態。

細究事件本質,實爲三種現代性症候的交織:其一爲"道德表演欲",施暴者將公共空間異化爲個人道德秀場;其二乃"代際權力焦慮",部分長者通過強制索取禮遇來確認社會存在感;其三系"禮義形式化",將讓座簡化爲單方面的儀式性服從。這種異化現象,與【朱子家訓】"見老者敬之,見幼者愛之"的互敬傳統已相去甚遠。

化解此類衝突,宜從三方面著手:首先當重申"禮之本在敬"的古典精神,如【曲禮】所言"毋不敬",讓座應是發自恭敬而非畏懼;其次需建立代際對話機制,借鑑書院"會講"傳統,使不同年齡群體在平等交流中重建理解;最後應完善公共空間的行爲規範,參考古代"鄉約"制度,通過共識性規則而非個體暴力來維護公序。

此事給我們的最大啟示在於:傳統美德若僅存形式而失卻仁心,終將異化爲道德暴力。真正的文明社會,當如王陽明所言"知行合一",在尊重自主性的前提下喚醒道德自覺。學生們的最終讓座與男子的粗暴形成鮮明對比,恰證明年輕一代對"禮"的本質有著更爲本真的理解——這或許正是重建代際倫理的希望所在。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