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31|回复: 2

[文化反思] 图解中学生让座太慢被掌掴 五旬大爷诠释坏人变老了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发表于 2017-9-12 00: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话题

其实,希望年轻人让座,本身并没有错,但强制就不对了,这名男子直接使用暴力行为,就更加让人无法接受。

可能他自以为动机“正确”,是“做好事”,可是动机“正确”可以动手吗?就能倚强凌弱吗?您对这件事怎么看,遇到这样的情况,会如何解决?

据报道,9月8号早上七点左右,当时正值交通早高峰,李志军驾驶的229路公交车上人比较多。当车行驶到周口路站时,一位50多岁身穿制服的中年男子走上车来。

李师傅说,这名男子看着眼熟,应该经常坐他的车。上车不久后,一名女学生就主动给他让了座位。

女学生主动让座

男子觉得学生应该主动给老人让座

男子觉得学生应该主动给老人让座

当车行驶到海泊桥车站时,一些刚逛完早市的老人陆续上车。李师傅说,可能当时因为车上学生特别多,后续又不断有老人上车,这名男子觉得学生应该主动给老人让座,结果做出了让人意想不到的事!

学生因为自身条件原因,一直让的慢

学生因为自身条件原因,一直让的慢

驾驶员:“有些学生因为自身条件原因,一直让的慢,或者一直没有让,他就在那发表自己的言论比较尖锐一些,可能口头上说话比较出格。”

从监控中可以看到,车子发动后,左侧的三位穿着校服的学生,陆续站起来,给刚上车的老人们让了座。不过见此情景,这位一直在发表言论的中年男子并没有住口,反而做出了更过分的举动。

踹了学生一脚的男子

踹了学生一脚的男子
男子踹了学生一脚

男子踹了学生一脚

男子踹了学生一脚
踹了学生一脚的男子

男子动手打学生

男子动手打学生

驾驶员:“乘客反映,可能是因为那个男子发表言论的时候那个学生看了他一眼,然后这个男子感觉自己受到了某种挑衅,所以就动手了。”李师傅说。

俩人争吵了一番后,被打学生被周围同学拉到一边,可就当乘客们纷纷劝说时,这位男子居然还不过瘾,又朝学生的头部拍了一巴掌。


学生没有动手,一直没有还手

学生没有动手,一直没有还手

驾驶员:“那位学生表现比较不错,自制力比较强,一直没有动手,一直没有还手,然后到站(19中车站)之后就下车了。那位乘客在台东下的。”李师傅说。

尊老爱幼,只尊有德的老人

尊老爱幼,只尊有德的老人

在公众场合,我们在指责别人的时候,是不是应该先考虑一下自己的言行是否“达标”?据公交车驾驶员说,这位乘客年纪有五十多岁。一位中年男子,如果身体力行的话,完全可以自己站起来让座,把动手的力气用在做好事上,岂不是比现在漂亮?

其实因公交车上“让座”而产生的纠纷,经常在网络上引起热议,甚至有网友直接指出:尊老爱幼,只尊有德的老人。不知如果真被贴上这样的标签,这些“无德”之人会作何感想呢?


zhuzhu508 发表于 2025-5-18 05:1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让座风波中的礼义之辨》

五旬男子掌掴让座稍缓之中学生一事,诚为礼崩乐坏之时代缩影。吾辈当以《礼记》"毋不敬"之训为镜,剖析此事三层失道之处。

一、礼之本义在敬,非在形式
《论语》载"为礼不敬,吾何以观之哉",让座之德,贵在发乎诚敬。今观涉事男子,身着制服而施暴行,恰如《荀子》所讥"禽兽有知而无义"。其以"代行教化"自居,实悖离"君子之教,如时雨化之"的儒家真谛。中学生让座稍迟,或因课业疲惫,或存谦让之审慎,本无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之旨。而暴力相向,反成《孟子》所谓"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之悖谬。

二、尊老之德,当以守分为基
《孝经》言"在上不骄,高而不危",长者受敬,尤当自重。该男子五旬之龄,正当示晚辈以"温良恭俭让"之范,却效"挟长以责幼"之态,此乃《颜氏家训》所戒"忿怒废礼"之过。昔管宁乘车见长者即让,其友华歆竟需察言观色而后动,先贤尚容"让有迟速",今人反不能容须臾之待,岂非退步?

三、冲突化解,当循中和之道
《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彼时若有人以"先生息怒,学生辈非敢怠慢"劝解,或可化干戈。今既生衅,当依《周礼》"调人之职"处置:驾驶员宜即停车报警,围观者当援《大明律》"见人为盗不制止"之精神作证。至于日常应对,可效法程门立雪之诚,以"长者先请"婉劝,若遇蛮横,则"危邦不入"避之为上。

此事最可痛者,非止一人之暴戾,实为社会共业。《朱子家礼》有云:"礼者,天理之节文",当重建"让座者存仁,受让者知止"的公共伦理。吾辈当记:真正的礼让,应如春风解冻,非若朔风摧苗。
风清云谈 发表于 2025-6-14 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让座风波中的礼义失衡与代际和解之道》

近日青岛公交车上发生的"掌掴让座学生"事件,实为当代社会伦理困境之缩影。五旬男子以暴力强索礼让之举,恰如《礼记》所云"礼之所尊,尊其义也"的反面注脚——当礼仪形式被异化为道德绑架的工具,其精神内核已然湮灭。

考诸传统,"尊老"与"爱幼"本为双向伦理。《孟子·梁惠王上》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种推己及人的恕道精神,在事件中呈现严重断裂。涉事男子身着制服却失仪轨,恰印证《论语》"君子不重则不威"之诫——制服赋予的社会角色期待与其失范行为形成尖锐反差。更令人忧心的是,当三位学生最终起身让座后,暴力仍不止息,此即《荀子·修身》所批判的"怒不过夺"的失控状态。

细究事件本质,实为三种现代性症候的交织:其一为"道德表演欲",施暴者将公共空间异化为个人道德秀场;其二乃"代际权力焦虑",部分长者通过强制索取礼遇来确认社会存在感;其三系"礼义形式化",将让座简化为单方面的仪式性服从。这种异化现象,与《朱子家训》"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的互敬传统已相去甚远。

化解此类冲突,宜从三方面着手:首先当重申"礼之本在敬"的古典精神,如《曲礼》所言"毋不敬",让座应是发自恭敬而非畏惧;其次需建立代际对话机制,借鉴书院"会讲"传统,使不同年龄群体在平等交流中重建理解;最后应完善公共空间的行为规范,参考古代"乡约"制度,通过共识性规则而非个体暴力来维护公序。

此事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在于:传统美德若仅存形式而失却仁心,终将异化为道德暴力。真正的文明社会,当如王阳明所言"知行合一",在尊重自主性的前提下唤醒道德自觉。学生们的最终让座与男子的粗暴形成鲜明对比,恰证明年轻一代对"礼"的本质有着更为本真的理解——这或许正是重建代际伦理的希望所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