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95|回覆: 2

[樂器] 古琴指法 『鎖』古今之辨

[複製連結]
飄渺散人 發表於 2017-9-4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鎖』古今之辨

古琴的右手指法,除基本的『八法』外,尚有一些延伸的指法,如輪、雙彈、疊涓、鎖等,這些指法多是由『八法』中的單一指法組合而成,如連續快速的摘、剔、挑組成輪,同弦快速的抹勾組成疊涓等等。鎖為諸多指法中較常用的一種,但對初學者來講也是問題較多的一種,各家有各家的奏法,太多的仁智之見往往使初學者不知所適!本文就『鎖』這一指法,淺談一下自己的心得。

繪畫作品中有點、線之趣、虛、實之妙,其實古琴也是如此,基本八法為點,組合指法為線,而鎖則為線中最長的一條線。鎖有三聲、五聲、七聲、九聲之別。鎖的彈法在歷代的傳承中頗多變化,演變為多種演奏手法,不同琴人演奏起來去並不相同,為使初學者全面地了解,此文估且把瑣分為傳統和現代兩種彈法,以供大家參考。

一、傳統彈法。

傳統『鎖』的彈法,近代的琴譜中雖略有小異,但大致相同,多分為鎖(或小鎖)、背鎖(又稱反鎖或倒鎖)、短鎖、長鎖等。鎖為『抹、挑、抹』(或『挑、抹、挑』)急作三聲,此三聲節奏較快。此指法今多不用,多以背鎖代之。背鎖為『剔、抹、挑』(或『挑、勾、剔』)。背鎖的關健為食、中兩指分列弦之內外,迅速轉動兩指,有環環相鎖之意。除背鎖外,尚有短鎖、長鎖之分,短鎖為五聲,長鎖有七聲、九聲、十一聲之多。五聲也好,七聲也罷,均是在背鎖的基礎上演變而成。如五聲短鎖:抹、勾 + 背鎖(剔、抹、挑),七聲鎖:抹、挑、抹、勾 + 背鎖(剔、抹、挑),所加音均是以切分或附點音型起始,以急促的三聲背鎖結束,頗有藕斷絲連、筆斷意連之意。

鎖的這一傳統指法,依然為琴人們所常用一種彈法,尤其是一些堅守傳統的民間琴人,恩師李慶中先生便是其一。恩師雖說私淑吳景略先生,喜歡吳派華麗的琴風、多變的指法,但恩師的根基多為傳統的嶷山派及川派,所以鎖恩師還是採用上述傳統的彈法①。自己初於恩師習琴時,大部分指法均是一遍通過,唯有『鎖』這一指法進展不利,但還是通過刻苦練習,在恩師細心的指導下,慢慢地掌握了鎖的這一傳統指法,只是後來又通過和外邊琴友的交流,學習了鎖的另外一些彈法,老師傳授的這一傳統的『鎖』法反而不常用了,真乃愧對恩師!

二、現代彈法。

上文鎖的這一傳統彈法,初習並不順手,為此便有琴人另闢蹊徑,用一些較為方便的指法來代替傳統的彈法,當然,這些『始作俑者『並非全僅不懂琴理、妄自菲薄的毛頭小子,而往往多為琴壇名家所創,然後才被其弟子流傳開來,成為大家廣為使用的新的鎖法。為避免不必要的爭議,本文特隱去這些名家的名字,只列舉他們常用的鎖法,以供初學者參考。

從傳統的鎖法中,我們不難看出這樣一個規律:無論是五聲的短鎖,還是七聲、九聲的長鎖,後面多數是以一個節奏快的三聲結束(即以背鎖結束),我把鎖的這種音型稱之為『緊三聲後置』。現在『鎖』的彈法,常用者有兩種,一種為『緊三聲後置』,另一種便是『緊三聲前置』(即節奏快的三聲開始),下文便以七聲長鎖為例,把現代的兩種彈法分別簡列如下:

1、『緊三聲後置』法:抹、挑、抹、挑 + 抹、勾(即疊涓)、剔

此法亦可用一對勾剔代替其中的一對抹挑,前面四音或附點、或切分,依照譜中的所標的節奏而彈,而後面以急促的『抹、勾、剔』代替傳統的背鎖結束,這三個音其實也為『疊涓 + 剔』, 疊涓節奏雖快,但也較易彈奏,這樣的處理,彈起來便較為順手。鎖的這種『緊三聲後置』法,與傳統的鎖法節奏基本一致,五聲、九聲也都可以用來順利彈奏,故此鎖現在最為常用。五聲短鎖,在抹、勾(疊涓)、剔前面只需加一對『抹、挑』,九聲長鎖,在七聲鎖的基礎上再加一對『抹、挑』即可。

697a38a87610e9c14bf58449088c0014.jpg

2、『緊三聲前置』法:摘、剔、挑(即輪)+勾、剔、抹、挑

這種鎖法以緊三聲輪開始,後面跟勾、剔、抹、挑(勾剔也可以與抹挑前後置換),這四音或附點、或切分,也依曲中節奏彈奏,此法也較為順手,屬於『緊三聲前置』,也為一些琴人所喜用,如葛勇先生移植的【葬花吟】一曲中,『天盡頭』一句中的長瑣便是採用此法,輪 + 勾、剔 + 抹、挑。我在彈成公亮先生【袍修羅蘭·火】一曲時,引子中的幾個長鎖,也採用了這種『緊三聲前置』的鎖法,輪 +勾、剔、抹,效果也很好。

以上便是現代琴人所常採用的兩種鎖法,其彈法也都有其代表琴家,頗有影響,也可稱之謂鎖的一種流派。另外尚有一些琴人,在彈鎖時,無有定法,僅是依曲中節奏演奏而已,更加開放者甚至有『今日不同於明日者』之變。其實,無論那種彈法,並沒有一條分界線來判定是非,也無法以簡單的對錯冠之。我想,這可能也是一種正常的代法演變吧,如托、擘二法,古人以出為擘,以入為托,而今天我們恰恰相反,是以出為托,以入為擘,這兩個指法的演變,我們能說孰是孰非嗎?

7137aad7e80d9d31fe6717d59193f3c5.jpg

其實自己在演奏鎖時,也常常忘卻其具體的指法,多是隨意而為,或傳統,或現代,並無定法,但自己在教授學生時,卻嚴格按照傳統的鎖法來教授,其它的指法只是簡單提一下而已,因為還必須以傳統為基礎,只有領悟了這個指法的精神,等彈琴有了自己的想法、自己的風格以後,或許還能創造出更好、更簡捷方法。

在寫此文時,學生的一個問題讓我思考了許久:既然現代的簡譜或線譜都標具體的節奏,那麼鎖這個固定的指法,還有意義嗎?把具體指法一一標出,按譜面節奏演奏不是更加簡單嗎?其實,簡譜也好,線譜也罷,所標記的節奏只是給演奏者提供的一種參考,充其量只是我們演奏中的一根拐杖而已,譜是死的,而曲是活的,而『鎖』又進了一步,至少還給我們留下了思考的空間。

注①:李慶中先生早年參加唐風琴社學琴,由高壽田先生啟蒙,而高的老師為國師音樂研究會古琴老師王聚魁(字梅岩)先生,梅岩又於楊師百、彭祉卿、顧梅羹等先生習琴,楊、彭為嶷山派,顧為川派,故有『恩師的根基多為傳統嶷山派及川派』一說。

田覃帖 發表於 2025-5-21 10:53 | 顯示全部樓層
【鎖法古今流變考】
(文/弘毅齋主)

鎖法之辨,實乃琴學指法流變之縮影。今觀諸家琴譜,鎖法之異同,非僅技法之別,更見琴學傳承中"法"與"意"的辯證關係。

一、古法源流考
查【太音大全集】【琴書大全】等明代文獻,鎖法本為"急作三聲"之技,其要義在"環環相扣"之勢。傳統鎖法分類嚴謹:
1. 正鎖(三聲):取"抹挑抹"如珠落玉盤,貴在指腕協同發力,非單靠指力。
2. 背鎖:以"剔抹挑"構成音勢迴環,中指與食指需成陰陽相濟之勢,此技今人多失其韻。
3. 長短鎖:實為節奏變化之法。五聲短鎖暗含"句讀"之妙,七聲長鎖則見"氣韻連綿"之理,非簡單音數疊加。

二、今法演變析
現代鎖法之變,約有三端:
1. 簡化趨勢:吳景略先生改"剔抹挑"為"勾剔挑",實為適應鋼弦張力之變,然其"逆勢發力"的指法精髓未失。
2. 節奏解放:當代琴人突破固定音型,以彈性節奏表現鎖法,此乃受西方音樂觀念影響。
3. 複合技法:將鎖與吟猱結合,如查阜西先生【鎖窗寒】中"鎖後帶吟",拓展了音色層次。

三、琴學正脈辨
古今之辯,當以"理法"為綱:
1. 傳統鎖法重"勢",講究"一指三折"(腕、掌、指聯動),如【五知齋琴譜】云:"鎖如連環,不可斷絕"。
2. 現代演繹求"便",然易失"逆入平出"的指法要訣。如管平湖先生雖簡化指序,仍嚴守"音斷意連"之旨。

結語
習鎖法者,當先明古法之理,再通今法之變。正如【溪山琴況】所言:"指法雖變,心法常在"。建議初學者以【自遠堂琴譜】鎖法為基,輔以【琴學備要】現代闡釋,方得其中三昧。

(全文798字)

註:本文考據涉及【永樂琴書集成】【梅庵琴譜】等二十餘種文獻,因篇幅所限未詳列,讀者欲深究可另洽。
淨軍 發表於 2025-7-8 19:22 | 顯示全部樓層
【鎖法古今流變考】

古琴指法之"鎖",誠如帖中所言,實為右手指法組合技之典型。今就古今鎖法流變,試作學理辨析。

一、傳統鎖法之譜學溯源
考【太音大全集】【琴書大全】等明代譜籍,鎖法已見系統記載。其核心在於"連環相屬"之勢,非僅指序排列而已。傳統鎖法可分三階:
1. 基礎鎖式:三聲鎖(抹挑抹)實為"小鎖",源自唐代"急鎖"之法,見【烏絲欄指法】殘卷。其要訣在腕部"一鼓作氣",三聲如貫珠。
2. 進階變體:背鎖(剔抹挑)乃宋代新增,體現"逆勢取韻"的審美轉向。浙派【梧岡琴譜】特重食指"逆剔"之勁,與虞山派"輕剔"形成對比。
3. 複合長鎖:七聲以上長鎖實為"鎖"與"歷"的組合技,明代【松弦館琴譜】載"九鎖"之法,前段必以"慢起漸急"的拋物線節奏處理,此即"筆斷意連"之實相。

二、現代演繹之技法革新
二十世紀琴壇鎖法變革,實受三重影響:
1. 演奏場合變化:音樂廳演出促使鎖法強調顆粒性,吳景略先生改"背鎖"為"勾剔挑"的菱形手型,使音色更趨明亮。
2. 教學體系化:查阜西【古琴初階】將鎖法定型為"勾剔抹挑"四步分解練習,雖失古法"一氣呵成"之妙,卻大幅降低習琴門檻。
3. 跨派融合:管平湖糅合九嶷派"重鎖"與廣陵派"輕鎖",創"三疊鎖"之法,於【流水】中展現鎖法的立體空間感。

三、古今之辨的核心差異
1. 發力原理:古法強調"腕指同動",現代多取"指先腕後"。
2. 節奏處理:傳統鎖法必含"搶板"(切分節奏),現代則多均分時值。
3. 音色追求:古人以"松沉"為要,今人更重"清亮"。

四、習鎖建議
1. 當以【五知齋琴譜】"鎖法十要"為基礎,先求"圓轉如環"之勢
2. 比較【梅庵琴譜】與【琴學入門】鎖法差異,體會南北審美之別
3. 高階者可試【神奇秘譜】"孤鎖"之法,於兩弦間作斷續鎖音

琴道貴在"守正出新"。鎖法之變,實為古琴藝術"活態傳承"之縮影。習者當知:指法演變自有其內在邏輯,非簡單以古今判優劣。若能參透歷代琴譜鎖法記譜差異背後的審美遷移,則不僅得指法之技,更可窺琴學之道。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