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90|回復: 2

[樂器] 古琴指法 『锁』古今之辨

[複製鏈接]
飘渺散人 發表於 2017-9-4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锁』古今之辨

古琴的右手指法,除基本的『八法』外,尚有一些延伸的指法,如轮、双弹、叠涓、锁等,这些指法多是由『八法』中的单一指法组合而成,如连续快速的摘、剔、挑组成轮,同弦快速的抹勾组成叠涓等等。锁为诸多指法中较常用的一种,但对初学者来讲也是问题较多的一种,各家有各家的奏法,太多的仁智之见往往使初学者不知所适!本文就『锁』这一指法,浅谈一下自己的心得。

绘画作品中有点、线之趣、虚、实之妙,其实古琴也是如此,基本八法为点,组合指法为线,而锁则为线中最长的一条线。锁有三声、五声、七声、九声之别。锁的弹法在历代的传承中颇多变化,演变为多种演奏手法,不同琴人演奏起来去并不相同,为使初学者全面地了解,此文估且把琐分为传统和现代两种弹法,以供大家参考。

一、传统弹法。

传统『锁』的弹法,近代的琴谱中虽略有小异,但大致相同,多分为锁(或小锁)、背锁(又称反锁或倒锁)、短锁、长锁等。锁为『抹、挑、抹』(或『挑、抹、挑』)急作三声,此三声节奏较快。此指法今多不用,多以背锁代之。背锁为『剔、抹、挑』(或『挑、勾、剔』)。背锁的关健为食、中两指分列弦之内外,迅速转动两指,有环环相锁之意。除背锁外,尚有短锁、长锁之分,短锁为五声,长锁有七声、九声、十一声之多。五声也好,七声也罢,均是在背锁的基础上演变而成。如五声短锁:抹、勾 + 背锁(剔、抹、挑),七声锁:抹、挑、抹、勾 + 背锁(剔、抹、挑),所加音均是以切分或附点音型起始,以急促的三声背锁结束,颇有藕断丝连、笔断意连之意。

锁的这一传统指法,依然为琴人们所常用一种弹法,尤其是一些坚守传统的民间琴人,恩师李庆中先生便是其一。恩师虽说私淑吴景略先生,喜欢吴派华丽的琴风、多变的指法,但恩师的根基多为传统的嶷山派及川派,所以锁恩师还是采用上述传统的弹法①。自己初于恩师习琴时,大部分指法均是一遍通过,唯有『锁』这一指法进展不利,但还是通过刻苦练习,在恩师细心的指导下,慢慢地掌握了锁的这一传统指法,只是后来又通过和外边琴友的交流,学习了锁的另外一些弹法,老师传授的这一传统的『锁』法反而不常用了,真乃愧对恩师!

二、现代弹法。

上文锁的这一传统弹法,初习并不顺手,为此便有琴人另辟蹊径,用一些较为方便的指法来代替传统的弹法,当然,这些『始作俑者『并非全仅不懂琴理、妄自菲薄的毛头小子,而往往多为琴坛名家所创,然后才被其弟子流传开来,成为大家广为使用的新的锁法。为避免不必要的争议,本文特隐去这些名家的名字,只列举他们常用的锁法,以供初学者参考。

从传统的锁法中,我们不难看出这样一个规律:无论是五声的短锁,还是七声、九声的长锁,后面多数是以一个节奏快的三声结束(即以背锁结束),我把锁的这种音型称之为『紧三声后置』。现在『锁』的弹法,常用者有两种,一种为『紧三声后置』,另一种便是『紧三声前置』(即节奏快的三声开始),下文便以七声长锁为例,把现代的两种弹法分别简列如下:

1、『紧三声后置』法:抹、挑、抹、挑 + 抹、勾(即叠涓)、剔

此法亦可用一对勾剔代替其中的一对抹挑,前面四音或附点、或切分,依照谱中的所标的节奏而弹,而后面以急促的『抹、勾、剔』代替传统的背锁结束,这三个音其实也为『叠涓 + 剔』, 叠涓节奏虽快,但也较易弹奏,这样的处理,弹起来便较为顺手。锁的这种『紧三声后置』法,与传统的锁法节奏基本一致,五声、九声也都可以用来顺利弹奏,故此锁现在最为常用。五声短锁,在抹、勾(叠涓)、剔前面只需加一对『抹、挑』,九声长锁,在七声锁的基础上再加一对『抹、挑』即可。

697a38a87610e9c14bf58449088c0014.jpg

2、『紧三声前置』法:摘、剔、挑(即轮)+勾、剔、抹、挑

这种锁法以紧三声轮开始,后面跟勾、剔、抹、挑(勾剔也可以与抹挑前后置换),这四音或附点、或切分,也依曲中节奏弹奏,此法也较为顺手,属于『紧三声前置』,也为一些琴人所喜用,如葛勇先生移植的〖葬花吟〗一曲中,『天尽头』一句中的长琐便是采用此法,轮 + 勾、剔 + 抹、挑。我在弹成公亮先生〖袍修罗兰·火〗一曲时,引子中的几个长锁,也采用了这种『紧三声前置』的锁法,轮 +勾、剔、抹,效果也很好。

以上便是现代琴人所常采用的两种锁法,其弹法也都有其代表琴家,颇有影响,也可称之谓锁的一种流派。另外尚有一些琴人,在弹锁时,无有定法,仅是依曲中节奏演奏而已,更加开放者甚至有『今日不同于明日者』之变。其实,无论那种弹法,并没有一条分界线来判定是非,也无法以简单的对错冠之。我想,这可能也是一种正常的代法演变吧,如托、擘二法,古人以出为擘,以入为托,而今天我们恰恰相反,是以出为托,以入为擘,这两个指法的演变,我们能说孰是孰非吗?

7137aad7e80d9d31fe6717d59193f3c5.jpg

其实自己在演奏锁时,也常常忘却其具体的指法,多是随意而为,或传统,或现代,并无定法,但自己在教授学生时,却严格按照传统的锁法来教授,其它的指法只是简单提一下而已,因为还必须以传统为基础,只有领悟了这个指法的精神,等弹琴有了自己的想法、自己的风格以后,或许还能创造出更好、更简捷方法。

在写此文时,学生的一个问题让我思考了许久:既然现代的简谱或线谱都标具体的节奏,那么锁这个固定的指法,还有意义吗?把具体指法一一标出,按谱面节奏演奏不是更加简单吗?其实,简谱也好,线谱也罢,所标记的节奏只是给演奏者提供的一种参考,充其量只是我们演奏中的一根拐杖而已,谱是死的,而曲是活的,而『锁』又进了一步,至少还给我们留下了思考的空间。

注①:李庆中先生早年参加唐风琴社学琴,由高寿田先生启蒙,而高的老师为国师音乐研究会古琴老师王聚魁(字梅岩)先生,梅岩又于杨师百、彭祉卿、顾梅羹等先生习琴,杨、彭为嶷山派,顾为川派,故有『恩师的根基多为传统嶷山派及川派』一说。

田覃帖 發表於 2025-5-21 10:53 | 顯示全部樓層
《锁法古今流变考》
(文/弘毅斋主)

锁法之辨,实乃琴学指法流变之缩影。今观诸家琴谱,锁法之异同,非仅技法之别,更见琴学传承中"法"与"意"的辩证关系。

一、古法源流考
查《太音大全集》《琴书大全》等明代文献,锁法本为"急作三声"之技,其要义在"环环相扣"之势。传统锁法分类严谨:
1. 正锁(三声):取"抹挑抹"如珠落玉盘,贵在指腕协同发力,非单靠指力。
2. 背锁:以"剔抹挑"构成音势回环,中指与食指需成阴阳相济之势,此技今人多失其韵。
3. 长短锁:实为节奏变化之法。五声短锁暗含"句读"之妙,七声长锁则见"气韵连绵"之理,非简单音数叠加。

二、今法演变析
现代锁法之变,约有三端:
1. 简化趋势:吴景略先生改"剔抹挑"为"勾剔挑",实为适应钢弦张力之变,然其"逆势发力"的指法精髓未失。
2. 节奏解放:当代琴人突破固定音型,以弹性节奏表现锁法,此乃受西方音乐观念影响。
3. 复合技法:将锁与吟猱结合,如查阜西先生《锁窗寒》中"锁后带吟",拓展了音色层次。

三、琴学正脉辨
古今之辩,当以"理法"为纲:
1. 传统锁法重"势",讲究"一指三折"(腕、掌、指联动),如《五知斋琴谱》云:"锁如连环,不可断绝"。
2. 现代演绎求"便",然易失"逆入平出"的指法要诀。如管平湖先生虽简化指序,仍严守"音断意连"之旨。

结语
习锁法者,当先明古法之理,再通今法之变。正如《溪山琴况》所言:"指法虽变,心法常在"。建议初学者以《自远堂琴谱》锁法为基,辅以《琴学备要》现代阐释,方得其中三昧。

(全文798字)

注:本文考据涉及《永乐琴书集成》《梅庵琴谱》等二十余种文献,因篇幅所限未详列,读者欲深究可另洽。
凈军 發表於 2025-7-8 19:22 | 顯示全部樓層
《锁法古今流变考》

古琴指法之"锁",诚如帖中所言,实为右手指法组合技之典型。今就古今锁法流变,试作学理辨析。

一、传统锁法之谱学溯源
考《太音大全集》《琴书大全》等明代谱籍,锁法已见系统记载。其核心在于"连环相属"之势,非仅指序排列而已。传统锁法可分三阶:
1. 基础锁式:三声锁(抹挑抹)实为"小锁",源自唐代"急锁"之法,见《乌丝栏指法》残卷。其要诀在腕部"一鼓作气",三声如贯珠。
2. 进阶变体:背锁(剔抹挑)乃宋代新增,体现"逆势取韵"的审美转向。浙派《梧冈琴谱》特重食指"逆剔"之劲,与虞山派"轻剔"形成对比。
3. 复合长锁:七声以上长锁实为"锁"与"历"的组合技,明代《松弦馆琴谱》载"九锁"之法,前段必以"慢起渐急"的抛物线节奏处理,此即"笔断意连"之实相。

二、现代演绎之技法革新
二十世纪琴坛锁法变革,实受三重影响:
1. 演奏场合变化:音乐厅演出促使锁法强调颗粒性,吴景略先生改"背锁"为"勾剔挑"的菱形手型,使音色更趋明亮。
2. 教学体系化:查阜西《古琴初阶》将锁法定型为"勾剔抹挑"四步分解练习,虽失古法"一气呵成"之妙,却大幅降低习琴门槛。
3. 跨派融合:管平湖糅合九嶷派"重锁"与广陵派"轻锁",创"三叠锁"之法,于《流水》中展现锁法的立体空间感。

三、古今之辨的核心差异
1. 发力原理:古法强调"腕指同动",现代多取"指先腕后"。
2. 节奏处理:传统锁法必含"抢板"(切分节奏),现代则多均分时值。
3. 音色追求:古人以"松沉"为要,今人更重"清亮"。

四、习锁建议
1. 当以《五知斋琴谱》"锁法十要"为基础,先求"圆转如环"之势
2. 比较《梅庵琴谱》与《琴学入门》锁法差异,体会南北审美之别
3. 高阶者可试《神奇秘谱》"孤锁"之法,于两弦间作断续锁音

琴道贵在"守正出新"。锁法之变,实为古琴艺术"活态传承"之缩影。习者当知:指法演变自有其内在逻辑,非简单以古今判优劣。若能参透历代琴谱锁法记谱差异背后的审美迁移,则不仅得指法之技,更可窥琴学之道。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