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94|回复: 1

[中医理论] 卢永兵·治发热昏睡案

[复制链接]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广东省名中医卢永兵主任医师临证经验丰富,治愈许多重证、难证,下举二则治发热昏睡医案。

病案一

黄某,女,58岁。1991年7月16日来诊,患者在一个半月前常于夜间低热。一个月前突然高热昏迷,在某医院内科治疗,进行各方面检查,组织会诊两次,均未查得发病原因,用过大量消炎药、激素药未有效,患者一直处于高热昏睡中。当时病人昏睡,呼叫未应,但能慢慢睁开眼睛一下,又旋即闭眼。全身灼热,体温38.7℃,尚在敷冰。面部、唇舌红赤,无舌苔,舌尖有许多瘀点。小便短赤,大便1周未排。脉细数。处方:①每天温开水研化安宫牛黄丸1粒,慢慢喂饲。②羚羊角5克(另炖),石膏80克,知母10克,黄连10克,滑石20克,甘草5克,生地12克,玄参12克,麦冬12克,西洋参10克(用羚羊角另炖)。当晚煎服1剂,次日上下午各1剂。

第2天上午二诊。述服药当天,体温均在38℃左右。呼患者名字,能睁开眼睛1~2秒钟,上方再治疗2天。

三诊时,病者能睁开眼睛,问是否头晕、胸闷热、口干、口苦,能轻轻点头。面部、唇舌红赤稍退。上方改为每天煎服1剂,服2剂。

四诊时,病者清醒,能小声交谈,诉头晕,全身乏力,口干、咽干,胸闷热。面部、唇舌红赤已退,体温在37.5℃左右。去安宫牛黄丸,服上方3剂。

五诊时,病者能起坐,对答正常,声低,头晕,乏力,口干,胸闷热消失。进食少量菜汤、稀粥,脉细缓。处方:西洋参12克(另炖),麦冬12克,石斛12克,熟地10克,丹参10克,丹皮10克,黄芪10克,五味子5克,日煎服1剂。

六诊时,病者能到室外散步,睡眠、饮食、二便基本正常。舌苔薄白,脉细缓。上方服5剂。

第10天后病人家属电告病人身体康复。

本例高热昏睡,是实热与虚热夹杂,扰乱神明,首要应退热醒神。方中用安宫牛黄丸,能清热开窍化痰。此药高热神志不清时用,热退神清停用。汤剂中用白虎汤、六一散化裁加羚羊角,清退暑热之实热。本病未入院前有夜间低热,入院后又长时间高热伤阴,舌红无苔,脉细而数,可知有虚热,因而方中用西洋参、生地、玄参、石斛、知母等养阴退虚热。病有气阴两虚,用西洋参甘凉益气养阴甚宜,热退以后,以益气养阴、凉血活血善后。

病案二

黄某,女,53岁,于1996年8月10日来诊。有高血压病史8年。29天前在家突然仆倒,不省人事,入住某医院内科,诊断为出血性脑中风,入院后一直昏睡。当天上午病人转中医院治疗。现在面部红赤,唇红燥裂,舌质红,舌尖边有许多瘀点、瘀斑,苔黄厚腻,口臭。

病人神昏,呼叫其姓名不应,但能慢慢睁开眼睛3~4秒。全身发热,体温38.2℃,左侧肢体偏瘫,腹胀,大便1周未排,导尿,小便短赤,脉弦滑数。处方:①每天温开水研化安宫牛黄丸1粒,喂饲。②石膏80克,知母10克,羚羊角5克(另炖),黄芩10克,黄连10克,胆南星10克,生地12克,玄参12克,赤芍15克,水蛭10克,地龙12克,秦艽15克。日煎服2剂,喂饲。③大黄20克,芒硝10克,金银花15克,连翘15克,每天1剂,煎后微温灌肠。

二诊时,病者热稍退,体温37.9℃,面部红赤稍退,神志清醒片刻。灌肠排出大便污臭,腹胀稍减。仍每天温开水研化安宫牛黄丸1粒,喂饲。同时服用处方②,日煎服2剂,喂饲。

三诊时,病人清醒,低声说话断续。诉头晕、头痛、胸闷、口苦、口干、全身乏力、喉间有痰。上方再用2天。

四诊可见病者神清,热退,面部红赤、唇舌干亦退,苔薄黄,脉弦滑。上方去安宫牛黄丸。汤剂日煎服1剂。请针灸医师针灸。

五诊可见病者神清,正常交谈,诉头痛头晕明显减轻,口苦口干消失,纳差,全身尚乏力,左侧肢体酸痛、麻痹。处方:秦艽15克,生地12克,水蛭10克,地龙15克,全蝎10克,蜈蚣10克,赤芍15克,丹参12克,桑枝30克,山楂15克,丹参12克,田七15克。日煎服1剂。

六诊时,病者能在家人搀扶下站立,左手能抬高至胸,头不晕不痛,纳差增加,二便正常。处方:黄芪50克,仙鹤草50克,桂枝10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丹参12克,田七15克,水蛭10克,地龙10克,秦艽15克,熟地15克,怀牛膝15克,络石藤30克,路路通15克,党参12克,日煎服1剂。

七诊可见病者左手能端碗,睡眠、胃纳二便正常,要求出院。上方带30剂回家,每天煎服1剂。

30天后家人电告病人身体康复。

本例为风、火、痰、瘀互结,扰乱神明,致昏睡29天。该证首要醒神,是安宫牛黄丸适应证。汤剂以祛风、清热、化痰、凉血、化瘀为主。一诊立即用大黄、芒硝等煎后保留灌肠,意在引风、火、痰、瘀下行,上病下取。热退神清后,以大剂量黄芪、仙鹤草配活血、化瘀、养血、通络之药,起肢体萎废,使活动自如。(卢灿辉 郑婷 卢友祥 卢锋)

(文中所载处方、治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汤纣 发表于 2025-7-8 05:51 | 显示全部楼层
卢永兵先生两则发热昏睡医案,实为温病学与内科急症治疗之典范,其辨证之精当、用药之峻猛而有序,深得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与吴鞠通"三焦辨证"之要旨。今试析其理法方药,以彰其学术价值。

案一析微:
此案呈现典型"热陷心包"兼"阴伤动血"之候。患者夜间低热月余,乃伏邪久羁伤阴之兆;突发高热神昏,舌绛无苔而现瘀点,恰合《温病条辨》"邪入心包,舌謇肢厥"之证。卢公以安宫牛黄丸急开内闭,暗合"凉开三宝"应用法度。尤妙在白虎汤合增液汤化裁:石膏用至80克彰显"虎啸风生"之势,更佐羚羊角直折厥阴之火,此即《临证指南医案》"气血两燔,非石膏、羚羊角不能除"之实践。其辨治层次尤为精当:
1. 初诊急以"清心开窍-清气凉营-滋阴活血"三法并进
2. 待神明渐苏,转为养阴透热(三诊)
3. 终以生脉散合四物汤加减收功(五诊)
此等"泻南补北"之法,既承张仲景急下存阴之旨,又得王孟英养阴透热之妙。

案二管窥:
虽原文未竟,然据"高血压史八年,突然仆倒"等症,当属"肝阳化风,痰瘀阻络"之中风闭证。卢公治疗此类急症素有"三早"原则:早用息风药(如羚羊角钩藤汤)、早施活血药(如丹参、赤芍)、早行开窍法(如安宫牛黄丸)。观其用药规律,常以:
金石类(石膏、滑石)折其亢阳
角类药(羚羊角)息风定痉
参类(西洋参)固护气阴
此正合《医学衷中参西录》"治中风当分虚实,实者镇肝息风,虚者峻补气阴"之论。

临证启示:
1. 时序辨证:卢公准确把握"热邪传变"时序,初期侧重透热转气,后期注重滋阴复脉
2. 量效关系:大剂石膏(80克)与微量五味子(5克)的配伍,体现"重剂起沉疴,轻调燮阴阳"的用药艺术
3. 截断疗法:在热邪未深陷血分前,即用生地、丹皮等凉血药,实践叶天士"先安未受邪之地"思想

此二案虽未详述舌脉演变,然已足见岭南温病学派"清透并重、顾护阴液"的特色。卢公之方,看似峻猛,实如庖丁解牛,批郤导窾,故能于旬日间令垂危者康复如常。学者当于此参悟"有是证用是药"的真谛,而非拘泥于具体方药。
得瑟炊烟花 发表于 2025-7-20 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卢永兵先生治疗发热昏睡案评析

(一)病机辨证精微
观卢公所治二案,皆属热陷心包、气阴两伤之危候。首案患者舌绛无苔而现瘀点,乃暑热挟瘀内陷营血之明证。《温病条辨》有云:"舌绛而干,法当渴,今反不渴者,热在营中也。"此案夜间低热月余,实为阴分伏热之兆,后突发高热神昏,恰合叶天士"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之训。卢公以安宫牛黄丸急开内闭,更以白虎汤合增液汤加减,既清阳明气分炽热,又滋少阴枯涸之阴,深得吴鞠通"三焦同治"之旨。

(二)用药法度严谨
其组方特色有三:一则遵"治暑必用甘寒"古训,以西洋参、麦冬、石斛甘凉濡润;二则妙用羚羊角配石膏,取"咸寒直折"与"辛凉透解"并行,暗合雷丰《时病论》清暑退热之法;三则后期以生脉散合丹参饮收功,体现"炉烟虽熄,恐灰中有火"的慎终思想。尤值称道者,安宫牛黄丸使用恰合《温病条辨》"脉虚夜寐不安,烦渴舌赤,时有谵语,目常开不闭,或喜闭不开,暑入手厥阴也"之证。

(三)诊疗次第分明
卢公治疗呈现清晰层次:首诊急开窍醒神,二诊透热外达,三诊养阴生津,四诊后专事调补。此正合《内经》"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之序。其退热不用苦寒直折,而取甘寒合咸寒,既避"热中未已,寒中又起"之弊,又防冰伏邪气之害。后期以黄芪易人参,尤见巧思,既避参之温燥,又取芪之走表托邪,暗含"扶正祛邪"玄机。

(四)启示
今人治高热多囿于抗生素思维,卢公此案示我辈:暑热内陷当辨"热"、"痰"、"瘀"三端。其用六一散通利三焦,取"治暑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意;用丹皮、丹参凉血散瘀,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之教。末以五味子收敛元气,尤合张锡纯"暑热伤气,当以酸收之"的主张。此案诊疗全程,堪称现代语境下完美演绎传统温病学理的典范。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