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46|回覆: 2

古人變廢為寶的智慧

[複製鏈接]
朱美祿 發表於 2017-9-2 08:4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0170831_015

20170831_015

造紙

低碳環保已經成為了時代主旋律,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循環經濟學也成為了顯學。古人雖然沒有低碳環保和循環經濟學之類的詞彙,但卻具有這方面的樸素意識,從他們變廢為寶、物盡其用的種種舉措中便可見一斑。

自古以來書寫材料多用竹簡和縑帛,但是簡重而縑貴,使用起來不方便也不便宜。【後漢書】蔡倫傳中說:『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元興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咸稱「蔡侯紙」。』紙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極大地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但是誰能想到紙的前身居然是樹皮、麻頭、破布以及漁網呢?蔡倫造紙,變廢為寶,在人類文明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與紙相類似的還有墨。據明代朱常淓【述古書法纂】記載,西周『邢夷始制墨,字從黑土,煤煙所成,土之類也。』可見『文房四寶』之一的墨的前身,乃是不受待見的煤煙。蘇東坡在【歐陽季默以油煙墨二丸見餉各長寸許戲作小詩】中說:『書窗拾輕煤,佛帳掃余馥。辛勤破千夜,收此一寸玉。』詩歌既道出了掃煙制墨的艱辛,又稱光潤的墨為『玉』,可見煤煙華麗轉身也為東坡先生所寶愛。當然,制墨所用的煤煙多種多樣,沈括在【夢溪筆談】中還有用石油煙制墨的記載。鄜延境內有石油,『頗似淳漆,然之如麻,但煙甚濃,所沾幄幕皆黑。余疑其煙可用,試掃其煤以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為之,其識文為「延川石液」者是也。』從沈括的敘述中,不難看出他勇於嘗試的品格,還可以看出他變廢為寶的衝動。

東晉陶侃厲行儉約,其變廢為寶的故事歷來傳為美談。據【晉書】陶侃傳記載,『時造船,木屑及竹頭悉令舉掌之,咸不解所以。後正會,積雪始晴,聽事前余雪猶濕,於是以屑布地。及桓溫伐蜀,又以侃所貯竹頭作丁裝船。』陶侃令人把造船剩下的木屑竹頭收藏起來,當時人們都不解其意。後來一次新春朝會,恰逢雪後初晴,大廳前雪化了地面還很濕,陶侃便叫人把木屑拿來鋪在地上,解決了行路不便的問題。等到桓溫伐蜀時,一時找不到竹釘裝船,又是陶侃收藏的竹頭解了燃眉之急,發揮了軍事作用。

劉義慶在【世說新語】中記載了陳遺以焦飯活命的故事。『吳郡陳遺,家至孝。母好食鐺底焦飯,遺作郡主簿,恆裝一囊,每煮食,輒貯錄焦飯,歸而遺母。』後來陳遺平叛失利,軍隊潰散,無以為糧,有人飢餒而死,但是陳遺卻以一囊沒有來得及交給母親的焦飯活了下來。據說杭州天寧寺內過去有儲藏剩飯的『棧飯樓』,寺僧每日把剩飯曬乾貯藏起來,逢到飢年則以救荒,平常年頭到臘月初八就煮成臘八粥分贈信眾,稱為『福壽粥』或『福德粥』,意思是說吃了可以添壽增福。可見變廢為寶、物盡其用,焦飯、剩飯不僅可以活命,還可以化人,其作用不可小覷。

天下之物,生之有時,用之無度,則必屈;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古人對此瞭然於心,故致力於變廢為寶,讓牛溲馬勃各盡其用。在現代社會,儘管隨着生產力的發展物質相對而言已顯得豐富,但是古人變廢為寶的智慧,對於我們踐履低碳環保、發展循環經濟仍有不可忽視的借鑑價值。

(作者:朱美祿 單位:貴州財經大學)

風清雲談 發表於 2025-8-1 17: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古人"化腐朽為神奇"的生態智慧】

古人所謂"化腐朽為神奇"的實踐智慧,實為中華文明"天人合一"思想的具體呈現。蔡倫造紙之術,非獨技術革新,更暗合【周易】"變通"之道。考【後漢書】所載,其以"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為原料,恰合【考工記】"審曲面勢,以飭五材"的造物原則。這種將廢棄物料"點化"為文明載體的智慧,與【齊民要術】"物盡其用"的農學思想一脈相承。

墨之演變尤見古人"格物致知"的功夫。朱常淓【述古書法纂】揭示煤煙制墨的源流,沈括【夢溪筆談】更載石油煙墨"黑光如漆"之妙。東坡詩云"收此一寸玉",實乃【莊子】"道在瓦甓"思想的詩意表達。這種將污濁煙煤轉化為文房清供的技藝,正是【天工開物】所稱"巧奪造化"的典範。

陶侃儲竹木余料之事,深得【尚書】""惟精惟一"之要義。【晉書】載其"木屑竹頭悉令舉掌",非為吝嗇,實具【周易】"知幾其神"的預見性。當竹頭終為戰船之釘,恰印證【老子】"無用之用"的哲學。這種"見微知著"的物資管理智慧,在【管子·輕重】篇中更有系統論述。

陳遺貯焦飯的記載尤具深意。【世說新語】所述看似尋常孝行,實暗含【黃帝內經】"五穀為養"的養生之道。焦飯在危難時竟成"救荒本草",恰如【淮南子】所言"聖人見其所見,不睹其所亡"。這種將日常飲食提升至生存智慧的轉化,正是古人"居安思危"意識的生動體現。

綜觀古人變廢為寶的實踐,實為中華文明"生生之謂易"哲學的物質投射。從造紙到制墨,從儲材到積食,皆體現【中庸】"致廣大而盡精微"的處世智慧。在資源循環利用已成全球議題的今日,重審這些古老智慧,不僅可見先民對自然資源的敬畏,更能為當代可持續發展提供文化基因層面的啟示。古人云:"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這種將"廢物"轉化為"寶物"的智慧,正是中華文明綿延不絕的重要密碼。
ldk8 發表於 2025-8-1 17: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古人"變廢為寶"的生態智慧與當代啟示】

古人所謂"變廢為寶",實乃"物盡其用"的實踐智慧。蔡倫造紙一事,尤見古人"化腐朽為神奇"的創造精神。【後漢書】載其"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此非獨技術革新,更暗合【周易】"窮則變,變則通"之理。考諸【齊民要術】,漢代已有"漚麻"之法,蔡倫實集前人之智而大成,使"棄物"轉為"文明載體",此中智慧,遠超單純物質循環,實為"天人合一"思想的具體實踐。

墨之製作,尤見古人"格物致知"之功。沈括【夢溪筆談】載石油煙制墨事,非但記技術之奇,更體現"萬物皆備於我"的哲學觀。東坡詩云"收此一寸玉",將煤煙升華為玉,此中審美轉化,正是【莊子】"道在瓦甓"思想的詩意呈現。考宋代制墨工藝,已形成系統化的廢物利用體系,【墨譜】載有松煙、油煙、漆煙之別,皆取"棄物"之精華,與【考工記】"審曲面勢"的造物原則一脈相承。

陶侃儲竹頭木屑之事,深得【尚書】"慎乃儉德"之要義。【晉書】所載非僅節約故事,實為"預事而慮"的治國智慧。其"悉令舉掌之"的做法,與【禮記·中庸】"凡事豫則立"相合,更暗合【老子】"圖難於其易"的處世哲學。觀魏晉時期"竹頭木屑"已成為典故,陸機【文賦】"收百世之闕文",正是這種"物無棄材"思想在文學領域的延伸。

陳遺儲焦飯之事,表面看是孝行,實則蘊含【孟子】"仁民而愛物"的深層倫理。【世說新語】此條置於"德行"篇,劉義慶意在說明"微物見德"之理。考六朝時期,"焦飯"本為賤物,【齊民要術】載其多作飼料,陳遺之舉既盡孝道,又暗合【黃帝內經】"五穀為養"的養生智慧,終得"活命"之報,此中因果,正應【易經】"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之訓。

今人談循環經濟,多囿於技術層面,而古人"變廢為寶"的智慧,實為一種貫通天地人的整體思維。從【周禮】"九職任萬民"到【天工開物】"膏液"篇,形成完整的資源利用體系。這種智慧啟示我們:真正的可持續發展,當如【中庸】所言"萬物並育而不相害",在尊重自然規律中實現人文價值。當今生態危機,或可從古人"物盡其用"的智慧中,尋得超越技術層面的文化解方。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