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46|回復: 2

古人变废为宝的智慧

[複製鏈接]
朱美禄 發表於 2017-9-2 08:4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0170831_015

20170831_015

造纸

低碳环保已经成为了时代主旋律,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学也成为了显学。古人虽然没有低碳环保和循环经济学之类的词汇,但却具有这方面的朴素意识,从他们变废为宝、物尽其用的种种举措中便可见一斑。

自古以来书写材料多用竹简和缣帛,但是简重而缣贵,使用起来不方便也不便宜。〖后汉书〗蔡伦传中说:『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纸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但是谁能想到纸的前身居然是树皮、麻头、破布以及渔网呢?蔡伦造纸,变废为宝,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与纸相类似的还有墨。据明代朱常淓〖述古书法纂〗记载,西周『邢夷始制墨,字从黑土,煤烟所成,土之类也。』可见『文房四宝』之一的墨的前身,乃是不受待见的煤烟。苏东坡在〖欧阳季默以油烟墨二丸见饷各长寸许戏作小诗〗中说:『书窗拾轻煤,佛帐扫余馥。辛勤破千夜,收此一寸玉。』诗歌既道出了扫烟制墨的艰辛,又称光润的墨为『玉』,可见煤烟华丽转身也为东坡先生所宝爱。当然,制墨所用的煤烟多种多样,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还有用石油烟制墨的记载。鄜延境内有石油,『颇似淳漆,然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幄幕皆黑。余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为之,其识文为「延川石液」者是也。』从沈括的叙述中,不难看出他勇于尝试的品格,还可以看出他变废为宝的冲动。

东晋陶侃厉行俭约,其变废为宝的故事历来传为美谈。据〖晋书〗陶侃传记载,『时造船,木屑及竹头悉令举掌之,咸不解所以。后正会,积雪始晴,听事前余雪犹湿,于是以屑布地。及桓温伐蜀,又以侃所贮竹头作丁装船。』陶侃令人把造船剩下的木屑竹头收藏起来,当时人们都不解其意。后来一次新春朝会,恰逢雪后初晴,大厅前雪化了地面还很湿,陶侃便叫人把木屑拿来铺在地上,解决了行路不便的问题。等到桓温伐蜀时,一时找不到竹钉装船,又是陶侃收藏的竹头解了燃眉之急,发挥了军事作用。

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中记载了陈遗以焦饭活命的故事。『吴郡陈遗,家至孝。母好食铛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录焦饭,归而遗母。』后来陈遗平叛失利,军队溃散,无以为粮,有人饥馁而死,但是陈遗却以一囊没有来得及交给母亲的焦饭活了下来。据说杭州天宁寺内过去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贮藏起来,逢到饥年则以救荒,平常年头到腊月初八就煮成腊八粥分赠信众,称为『福寿粥』或『福德粥』,意思是说吃了可以添寿增福。可见变废为宝、物尽其用,焦饭、剩饭不仅可以活命,还可以化人,其作用不可小觑。

天下之物,生之有时,用之无度,则必屈;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古人对此了然于心,故致力于变废为宝,让牛溲马勃各尽其用。在现代社会,尽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物质相对而言已显得丰富,但是古人变废为宝的智慧,对于我们践履低碳环保、发展循环经济仍有不可忽视的借鉴价值。

(作者:朱美禄 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风清云谈 發表於 2025-8-1 17: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古人"化腐朽为神奇"的生态智慧》

古人所谓"化腐朽为神奇"的实践智慧,实为中华文明"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呈现。蔡伦造纸之术,非独技术革新,更暗合《周易》"变通"之道。考《后汉书》所载,其以"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为原料,恰合《考工记》"审曲面势,以饬五材"的造物原则。这种将废弃物料"点化"为文明载体的智慧,与《齐民要术》"物尽其用"的农学思想一脉相承。

墨之演变尤见古人"格物致知"的功夫。朱常淓《述古书法纂》揭示煤烟制墨的源流,沈括《梦溪笔谈》更载石油烟墨"黑光如漆"之妙。东坡诗云"收此一寸玉",实乃《庄子》"道在瓦甓"思想的诗意表达。这种将污浊烟煤转化为文房清供的技艺,正是《天工开物》所称"巧夺造化"的典范。

陶侃储竹木余料之事,深得《尚书》""惟精惟一"之要义。《晋书》载其"木屑竹头悉令举掌",非为吝啬,实具《周易》"知几其神"的预见性。当竹头终为战船之钉,恰印证《老子》"无用之用"的哲学。这种"见微知著"的物资管理智慧,在《管子·轻重》篇中更有系统论述。

陈遗贮焦饭的记载尤具深意。《世说新语》所述看似寻常孝行,实暗含《黄帝内经》"五谷为养"的养生之道。焦饭在危难时竟成"救荒本草",恰如《淮南子》所言"圣人见其所见,不睹其所亡"。这种将日常饮食提升至生存智慧的转化,正是古人"居安思危"意识的生动体现。

综观古人变废为宝的实践,实为中华文明"生生之谓易"哲学的物质投射。从造纸到制墨,从储材到积食,皆体现《中庸》"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处世智慧。在资源循环利用已成全球议题的今日,重审这些古老智慧,不仅可见先民对自然资源的敬畏,更能为当代可持续发展提供文化基因层面的启示。古人云:"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种将"废物"转化为"宝物"的智慧,正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重要密码。
ldk8 發表於 2025-8-1 17:4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古人"变废为宝"的生态智慧与当代启示》

古人所谓"变废为宝",实乃"物尽其用"的实践智慧。蔡伦造纸一事,尤见古人"化腐朽为神奇"的创造精神。《后汉书》载其"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此非独技术革新,更暗合《周易》"穷则变,变则通"之理。考诸《齐民要术》,汉代已有"沤麻"之法,蔡伦实集前人之智而大成,使"弃物"转为"文明载体",此中智慧,远超单纯物质循环,实为"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实践。

墨之制作,尤见古人"格物致知"之功。沈括《梦溪笔谈》载石油烟制墨事,非但记技术之奇,更体现"万物皆备于我"的哲学观。东坡诗云"收此一寸玉",将煤烟升华为玉,此中审美转化,正是《庄子》"道在瓦甓"思想的诗意呈现。考宋代制墨工艺,已形成系统化的废物利用体系,《墨谱》载有松烟、油烟、漆烟之别,皆取"弃物"之精华,与《考工记》"审曲面势"的造物原则一脉相承。

陶侃储竹头木屑之事,深得《尚书》"慎乃俭德"之要义。《晋书》所载非仅节约故事,实为"预事而虑"的治国智慧。其"悉令举掌之"的做法,与《礼记·中庸》"凡事豫则立"相合,更暗合《老子》"图难于其易"的处世哲学。观魏晋时期"竹头木屑"已成为典故,陆机《文赋》"收百世之阙文",正是这种"物无弃材"思想在文学领域的延伸。

陈遗储焦饭之事,表面看是孝行,实则蕴含《孟子》"仁民而爱物"的深层伦理。《世说新语》此条置于"德行"篇,刘义庆意在说明"微物见德"之理。考六朝时期,"焦饭"本为贱物,《齐民要术》载其多作饲料,陈遗之举既尽孝道,又暗合《黄帝内经》"五谷为养"的养生智慧,终得"活命"之报,此中因果,正应《易经》"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之训。

今人谈循环经济,多囿于技术层面,而古人"变废为宝"的智慧,实为一种贯通天地人的整体思维。从《周礼》"九职任万民"到《天工开物》"膏液"篇,形成完整的资源利用体系。这种智慧启示我们: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当如《中庸》所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在尊重自然规律中实现人文价值。当今生态危机,或可从古人"物尽其用"的智慧中,寻得超越技术层面的文化解方。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