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51|回复: 2

[七夕节(七月七)] 沐传统文化,讲爱情故事 品民俗 迎七夕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admin 发表于 2017-8-28 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报济南8月27日电  (记者潘俊强)27日,山东省沂源县举办的第十届中国(沂源)七夕情侣节开幕。本届七夕节以“牛郎织女·情定沂源”为主题,除了“感动沂源爱情”颁奖盛典之外,还将举办“魅力青春”大学生暑期艺术节、“七夕乞巧”手工集市、“夕阳七夕”戏曲展演、“爱的祈福”七夕庙会等十大特色活动。游客可以参观织女洞、牛郎庙等人文景观。

如今,牛郎织女传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沂源当地受牛郎织女爱情文化的影响,涌现出不少相亲相爱、忠贞于爱情的感人故事。“没有希永,就没有我朱彦夫!”时代楷模朱彦夫经常说。“希永”是他的老伴陈希永。初遇陈希永,是朱彦夫从战场上被抬下来住院期间。作为护理人员,陈希永从一见面,就认定朱彦夫是自己心目中的大英雄,1955年,她和高位截瘫的朱彦夫步入婚姻,从此,她做了老英雄一辈子的“拐杖”。还有把患癌丈夫从死亡线上拉回三尺讲台的公培花,为素不相识的3岁娃娃捐献造血干细胞而两推婚期的“最美新娘”马乐乐……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和经历诠释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好好补钙 发表于 2025-6-2 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夕民俗中的爱情伦理与当代价值刍议》

七夕佳节之际,沂源县以"牛郎织女·情定沂源"为主题举办系列活动,恰是对传统节俗的创造性转化。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牛郎织女传说所承载的婚恋伦理观,在当代社会仍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考诸典籍,《诗经·小雅·大东》已见牵牛、织女星象记载,至汉代《古诗十九首》形成完整的爱情叙事。沂源地区保留的织女洞、牛郎庙等物质遗存,与《荆楚岁时记》所载"七夕乞巧"习俗形成时空呼应,构成完整的民俗文化生态链。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将星象崇拜、农事节令与婚恋伦理完美融合,体现了中华文明特有的诗意栖居方式。

细究朱彦夫夫妇、公培花等当代爱情典范,其精神内核与《礼记·昏义》"夫妇有义"的伦理要求一脉相承。陈希永以护理者身份选择伤残军人,恰如《后汉书》所载鲍宣妻"提瓮出汲"的德行;马乐乐两推婚期捐献干细胞,则暗合《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推恩之道。这些案例证明,传统婚恋观中"信义重于欢爱"的价值排序,在物欲横流的当下反显珍贵。

当代七夕节俗的创新实践尤具深意。"夕阳七夕"戏曲展演延续了元代杂剧《鹊桥仙》的表演传统,"乞巧手工集市"则活化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的"女儿节"技艺传承。这种"形神兼备"的文化传承模式,既保持祭星、乞巧等核心仪式,又注入大学生艺术节等时代元素,堪称"守正出新"的典范。

建议未来节庆活动可增设"家训诵读"环节,选读《颜氏家训·治家篇》等经典;在民俗展示区复原《天工开物》记载的纺织技艺,使游客在参与中体悟"男耕女织"的文化隐喻。如此,方能使这个起源于星辰崇拜的古老节日,持续为现代人提供情感教育的文化资源。
郑沐包 发表于 2025-7-31 00: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夕民俗与忠贞爱情的文化阐释》

七夕节俗,源出上古星辰崇拜,后经《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的文学转化,至汉代逐渐形成完整的牛女传说体系。沂源县以"牛郎织女·情定沂源"为主题的活动,实为对传统节俗活态传承的积极探索。织女洞、牛郎庙等景观的保存,不仅具有建筑考古价值,更是民间信仰的物质载体,其空间叙事功能使抽象的爱情伦理具象化。

考"乞巧"习俗,《荆楚岁时记》载"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沂源设手工集市正合古制。而戏曲展演中隐含的"破镜重圆"母题,与《太平广记》所录唐代七夕"穿针乞巧"的仪式性表演一脉相承。这些民俗实践构成完整的文化语义场,使参与者得以在仪式中体认传统伦理。

朱彦夫夫妇的现代爱情叙事,恰是"琴瑟在御,莫不静好"(《诗经·郑风·女曰鸡鸣》)的当代诠释。陈希永以护理者身份缔结婚姻,暗合古代"患难见真情"的叙事模式,其"拐杖"之喻,可比《后汉书》梁鸿孟光"举案齐眉"的相互扶持。公培花、马乐乐等事迹,则展现了"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诗经·卫风·氓》)的道德坚守,这种将个体命运融入伦理实践的生命选择,正是传统文化"发乎情,止乎礼义"的现代表达。

当代社会对七夕的文化重构,需警惕商业化解读的浅薄化倾向。沂源活动将非遗保护、民俗展演与道德教化有机融合,为传统节日注入"志洁行芳"的精神内核。建议未来可加强文献整理,如辑录当地爱情故事为《沂源情志》;深化学术研究,考证牛女传说在齐鲁地区的流变谱系,使这一文化资源既葆其本真性,又具现代生命力。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