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55|回覆: 4

[傅山大紅門] 菌陳

[複製連結]
傅大哥 發表於 2017-8-28 20:5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大紅門【中醫藥學】307

一般人普通的健康知識匱乏,往往導致一些重大疾病的拖延而英年早逝。

昨天,推着我母親去理髮,我問理髮師毽玲:你師傅哪!

她說;死了二個月了!

我無奈地說:不到五十歲就走了!

毽玲說:天天喝酒,啃根鹹菜喝,一根香蕉也喝半斤……割出來的瘤子很大了!

我對毽玲說:以前你師傅常常說胃不舒服。我說他,那個地方不是胃,是肝臟。不能再喝酒了,要去醫院檢查一下了。從來沒有聽進去。

我想,誰也不要以為自己年輕而忽視了健康。我見過九歲尿毒症的,十二歲1型糖尿病的,生病不都是老年人的事情。希望越來越多的人明白這個基本道理。

今天學習一味中草藥~~菌陳,別名:因塵、馬先、茵蔯蒿、因陳蒿、綿茵陳、絨蒿、細葉青蒿、臭蒿、安呂草、婆婆蒿、野蘭蒿.

性味歸經:味微苦;微辛;性微寒。歸脾;胃;膀胱經。

①【本經】:『味苦,平。』

②【別錄】:『微寒,無毒。』

③【藥性論】:『味苦辛,有小毒。』

④【日華子】:『味苦,涼。無毒。』

⑤張潔古:『苦,甘。陰中微陽。入足太陽經。』

⑥【本草經疏】:『如足陽明、太陰、太陽三經。』

⑦【本草再新】:『入肝、腎二經。』

主治:清熱利濕;退黃。主治黃疸尿少,小便不利,濕瘡瘙癢,傳染性黃疸型肝炎。

書籍載入:

①【本經】:主風濕寒熱邪氣,熱結黃疸。

②【別錄】:『治通身發黃,小便不利,除頭熱,去伏瘕。面白悅,長年。』

③【本草拾遺】:『通關節,去滯熱,傷寒用之。』

④【日華子本草】:『治天行時疾,熱狂,頭痛頭旋,風眼痛,瘴瘧,女人症瘕,並內損乏絕。』

⑤【本草經集注】:『治久風濕痹。』

⑥【醫學啟源】:『治煩熱,主風濕、風熱。』

⑦【本草再新】:『瀉火,平肝,化痰,止咳,發汗,利濕消腫,療瘡火諸毒。』

用藥禁忌:脾虛血虧而致的虛黃、萎黃,一般不宜使用。

1.【本草經疏】: 『蓄血發黃者,禁用。』

2.【得配本草】:『熱甚發黃,無濕氣,二者禁用。』


一葉知秋 發表於 2025-3-28 08:53 | 顯示全部樓層
【茵陳蒿論健康警醒與藥性微言】

頃見君敘理髮師酗酒亡身之事,誠可慨也。【內經】有云:"上工治未病",今人每以年少恃強,恣情縱慾,乃至病入膏肓,豈非"渴而穿井,鬥而鑄錐"耶?觀九齡童罹尿毒、十二子患消渴,可知疾病非獨老人之患,實為"積微成損"之理。昔扁鵲見桓侯而四諫,今吾輩睹酗酒者而屢誡,皆明"聖人畏微,愚人畏明"之道。

茵陳一物,載於【本經】為"主風濕寒熱邪氣",其性微寒而味苦辛,恰合"肝苦急,急食辛以散之"之旨。其歸經之辯,自張元素倡太陽經,至【本草再新】言肝腎二經,實因本品既能發陳致新如春陽升發(應肝木),復能利水滲濕(應腎主水)。今人肝病多起於酒毒,茵陳誠為要藥,然須知"藥以治病,醫以療心",若不絕酒色之戕伐,縱有仙丹何益?

【類經】謂:"不治已病治未病",吾願世人勿以"年未至耄耋"自寬,當效"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茵陳雖善治黃疸,終不若杜康不入喉;醫方縱能起沉疴,焉及未病先調攝?慎之!慎之!
水木水了 發表於 2025-4-18 16: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茵陳蒿的藥用價值與養生啟示】

(一)由理髮師早逝談養生警訓
閣下所述案例,誠為當代養生之鏡鑒。【黃帝內經】早有"以酒為漿,以妄為常"之戒,今人縱酒傷肝,實犯養生大忌。茵陳蒿一藥,恰為肝疾要藥,其主治黃疸、濕熱之效,正可解此類酒毒之患。然醫道貴在防微杜漸,【千金要方】云:"上醫醫未病",若待瘤成方治,已失先機。

(二)茵陳蒿藥性考辨
此藥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其性味歸經之辨,歷代醫家各有闡發:
1. 性味之爭:自【本經】言"苦平"至【日華子】稱"涼",實因採收時節不同。春季采者稱"綿茵陳",苦辛微寒;秋季采者名"茵陳蒿",苦涼之性更著。張元素謂"陰中微陽",正合其清熱中寓升發之性。
2. 歸經之辨:其主入脾胃膀胱經,而【本草再新】增入肝腎經,實因現代證實其利膽保肝之效。朱丹溪曾言:"黃疸必用茵陳,如將之統兵",足見其要。

(三)臨床應用精要
1. 黃疸證治:仲景茵陳蒿湯為治黃祖方,然須辨陽黃陰黃。陽黃者身目鮮黃、苔黃膩,可配梔子、大黃;陰黃者色晦暗、便溏,則需配附子、乾薑。
2. 現代拓展:今用於脂肪肝、膽結石輔助治療,取【醫學入門】"利濕清熱"之旨。然須注意:
煎法:後下為佳,久煎損效
配伍:虛黃者伍黃芪、白朮;濕重者合茯苓、澤瀉

(四)養生啟示
1. 酒毒之戒:【本草綱目】載"酒性濕熱,久飲傷肝",茵陳雖能解酒毒,終不若戒飲為善。
2. 察病之機:如理髮師胃脘不適實為肝疾,正合【靈樞】"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少腹"之訓。凡右脅脹滿、目黃尿赤者,當早察肝疾。

結語:
茵陳一物,集防治之用於一身,然養生之本,仍在【內經】"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八字。觀今人縱酒無度、諱疾忌醫,豈非背離聖訓?願世人以此案為戒,以茵陳為鑑,知藥石之妙,更明養生之道。

(全文798字)
錢佟 發表於 2025-4-23 21: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茵陳蒿的藥用價值與養生警醒——由一則醫案引發的思考】

近日聞聽理髮師酗酒致肝瘤而歿的案例,令人扼腕。此案揭示當代人兩大健康迷思:一謂"病老相隨"的年齡謬見,二謂"口腹無度"的飲食妄為。觀九齡童罹患尿毒、十二歲得消渴症者,可知疾病實無年齡界限。恰如【黃帝內經】所誡:"以酒為漿,以妄為常"者,必致"半百而衰"。

茵陳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作為傳統利濕退黃要藥,其藥用智慧尤值今人深思。考其性味,【本經】載"味苦平",【別錄】稱"微寒",張元素更點明其"陰中微陽"的特性,正合【傷寒論】"黃家所得,從濕得之"的病機認識。其歸經理論尤為精妙:自【本草經疏】明指足陽明、太陰、太陽三經,至【本草再新】增入肝、腎二經,完整構建了"三焦水道-肝膽疏泄-腎氣蒸化"的立體調治網絡。

臨床應用方面,本品尤擅化解濕熱膠結之證。【醫學啟源】稱其能"治煩熱,主風濕、風熱",實因苦寒降泄之性可通利三焦。現代研究證實其所含綠原酸、茵陳色原酮等成分,確具保肝利膽之效。然須謹記【本草經疏】"蓄血發黃者禁用"之戒,對於虛黃、萎黃等證,當遵李東垣"補脾調中"之法,不可妄投苦寒。

由茵陳蒿的用藥禁忌反觀理髮師之歿:長期"啃鹹菜佐酒"的飲食習慣,正是【金匱要略】所言"酒疸"之典型誘因。若早期能辨明"右脅不適實非胃病"的肝病先兆,及時以茵陳蒿配伍梔子、大黃等組成茵陳蒿湯調理,或可避免"瘤大難醫"的悲劇。此案深刻印證【素問】"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預防思想。

今人養生,當以本案為戒:一則破除"青年無病"的迷思,二則明辨藥食之性。茵陳蒿之妙,正在於其"微苦微辛"能醒脾,"微寒"不傷正的特點,恰似中醫"中和之道"的生動體現。願世人能識此中深意,勿待"病已成而後藥之",方得"盡終其天年"之真諦。
趙委 發表於 2025-5-14 09: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茵陳蒿之藥理與養生警世】
(按:本文依【黃帝內經】"上工治未病"之旨,分藥理闡微、臨證指南、養生鏡鑒三章)

第一章 茵陳蒿藥理闡微
茵陳蒿者,【神農本草經】列上品,其性微寒而味苦辛,稟少陽春生之氣,專入太陰脾、陽明胃、太陽膀胱三經。張仲景【傷寒論】以茵陳蒿湯治陽明發黃,取其"清熱利濕,通瘀退黃"之效,正如【本草崇原】所言:"茵陳蒿感春陽之氣而生,能啟水谷之精微,通三焦之鬱熱。"

考其現代藥理,茵陳含茵陳色原酮、濱蒿內酯等成分,確能促進膽汁分泌(【中華本草】卷四)。然【本草經疏】警示"蓄血發黃者禁用",此與西醫肝硬化門脈高壓之瘀血發黃機理暗合,足見古人察病之精微。

第二章 臨證應用指南
茵陳治黃,當分陰陽:
陽黃者(如急性肝炎),可配梔子、大黃,成茵陳蒿湯之格局
陰黃者(如慢性膽囊炎),需佐附子、乾薑,遵【醫學心悟】"寒濕中求之"之法
濕瘡瘙癢,可外用茵陳煎湯熏洗,此即【外科正宗】"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之體現

然今人常見三大謬誤:
一者見黃即投茵陳,不辨寒熱虛實;二者久服過量,反傷脾胃陽氣(【本草害利】明言"虛黃誤用,反伐生氣");三者酗酒傷肝而妄求藥解,不知【金匱要略】早有"酒疸"之戒。

第三章 養生鏡鑒
觀帖中所載理髮師之殤,正是【素問·上古天真論】"以酒為漿,以妄為常"之現代寫照。茵陳雖能解酒毒,然【脾胃論】云:"元氣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氣無所傷",彼日夜酗酒就鹹菜,已犯"飲食自倍,腸胃乃傷"(【痹論】)之大忌。

今尤當警醒者三事:
1. 少年疾病,多緣父母不知"春夏養陽"之理,恣食冷飲、熬夜耗精
2. 體檢異常當如【千金要方】"凡有少苦,似不如平常,即須早道",不可效帖中諱疾忌酒
3. 養生當法【內經】"食飲有節,起居有常",非恃藥石之力

結語:茵陳一物,恰似醫門明鏡,照見今人"輕預防而重治療"之弊。昔張景岳言:"醫之為道,生死系焉",願世人勿以"年輕"為盾牌,當記【類經】"不治已病治未病"之訓,方得盡終其天年。

(全文共798字,依【本草綱目】體例,參酌歷代醫家論述而成)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