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85|回覆: 3

[中醫理論] 論治感冒後遺症

[複製連結]
譚洪福 發表於 2017-8-28 20:2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感冒多由風寒等邪氣侵襲人體所致,多屬於傷寒太陽經病範疇。外邪侵犯人體,人體正氣奮起抗邪,從發病到痊癒,一般自然病程是7天左右。經過解表散寒等治療,或者體質壯實者不需治療,7天左右就會正勝邪衰,邪去正安,感冒痊癒。

如果人體正氣不足,抗邪力弱,無法完全驅邪外出,致使余邪羈留,或由於治療不得當,表邪不解。如此,則隨着病程的延長,症狀雖然減輕,但余邪未清,仍可見一些外感症狀,如惡寒、全身酸楚、鼻塞、咽部不適、咳嗽等症。這些餘留的症狀就叫『感冒後遺症』。

『感冒後遺症』類似於【傷寒論】中的『風家』,【傷寒論】第10條曰:『風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風家』是指體虛易感風邪之人,在感受外邪之後,治癒的時間比常人要長,7日之後還需再調養5天,待五臟正氣復原才能痊癒。臨床發現,有的人即使12天也難以完全治癒,遂出現『感冒後遺症』。此時,由於感冒的急性期已過,外感邪氣已不實,人體正氣多較虛,『感冒後遺症』常表現為兩類症狀:

1.以體表症狀為主,如惡風寒、頭昏沉、全身酸楚、反覆低熱等。

2.以呼吸道症狀為主,如鼻塞流涕、咽部不適、咳嗽、咳痰、喘息等。

此時症狀大多不很嚴重,但如果不予治療,病情常遷延日久,或者較常人更容易感受外邪,導致反覆感冒,成為『易感人群』。

實際上,很多疾病都是因為感冒沒有徹底治癒而導致的,比如:風寒余邪羈留於鼻竅,日久不愈則成為慢性鼻炎;風寒余邪羈留於咽喉,日久不愈則成為慢性咽炎;風寒余邪羈留於氣道,日久不愈則成為慢性氣管炎;風寒余邪羈留於體表,日久不愈則畏風寒,全身酸楚乏力,易感冒,反覆低熱等。

『感冒後遺症』未完全治癒的患者,每遇外邪則上述症狀加重,即余邪未除,復感新邪。

『感冒後遺症』的基本病機是正虛邪不實,在治療上宜採取扶正祛邪的方法,筆者常以玉屏風散合參蘇飲為主方,根據症狀適當加減。

主方:黃芪30克,炒白朮15克,防風10克,黨參10克,蘇葉10克,炙甘草6克,生薑6克,大棗5枚。

加減:風寒余邪束表未解,惡寒,全身酸楚者,加荊芥10克,柴胡10克,桂枝10克,葛根15克,羌活10克,獨活10克;風寒余邪羈留鼻竅,鼻塞不通者,加川芎15克,白芷15克,辛夷10克;風寒余邪羈留咽喉,咽喉不利者,加炙麻黃6克,射干15克,桔梗6克;風寒余邪束肺不宣,痰濕內生,咳嗽咳痰者,加炙麻黃6克,杏仁10克,前胡10克,半夏10克,陳皮15克;風寒郁久化熱,咽干鼻燥者,加金銀花15克,黃芩15克,大青葉10克。待症狀消除後,可適當再服用一些益氣固表的藥物,則『正氣存內,邪不可干』。(譚洪福)

(文中所載處方、治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7-8-28 20:33 | 顯示全部樓層
學習了,譚兄的講解很明了,謝謝!
盧色凸 發表於 2025-4-26 09: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感冒後遺症之證治芻議】

感冒後遺症之論,實為外感病傳變過程中"邪正相爭"未盡的病理表現。考【傷寒論】太陽病篇,張仲景早有"表解而不了了者"之訓,此即後世所謂"病後余證"之雛形。今就臨床所見,析其病機,明其治法,以就正於同道。

一、病機探微
感冒後遺症之成,關鍵在"正虛邪戀"四字。蓋太陽為六經藩籬,風寒初客,衛陽奮起抗邪,若正氣充盛,則汗出邪散;若素體陽虛,或治療失當(如過早用寒涼、發汗過度),則形成"邪氣微而正氣亦衰"之局。此與【靈樞·百病始生】"留而不去,其病為實"之說不同,實屬虛實夾雜之候。

其邪氣羈留有三途:
1. 客於玄府:衛陽不固,腠理空疏,故見畏風、低熱、酸楚;
2. 滯於清竅:肺竅不利,則鼻塞咽癢;
3. 伏於膜原:三焦氣化失司,痰濕內生,遂成咳喘。

二、辨證要點
須與"新感引動伏邪"鑑別:
余邪未清:症狀輕而持續,脈多緩弱,舌淡苔薄;
復感新邪:症狀驟重,脈浮緊或浮數,苔現變化。

三、治法方藥
宗"扶正托邪"之旨,取法李東垣"昇陽益胃"與葉天士"輕清透達":

主方:
玉屏風散合參蘇飲化裁
生黃芪30g(補三焦衛氣)
炒白朮15g(健中州以實衛)
防風10g(風藥潤劑,引邪外達)
黨參15g(助脾肺生發之氣)
蘇葉6g(宣肺透邪)
生薑3片(辛甘化陽)
大棗5枚(培土生金)

加減法:
1. 表郁不解:加桂枝10g、葛根15g,取"桂枝加葛根湯"意,解肌通陽;
2. 鼻竅不利:辛夷10g(包煎)、蒼耳子6g,仿【濟生方】辛夷散;
3. 咽癢嗆咳:木蝴蝶6g、牛蒡子10g,此葉天士"輕苦微辛"法;
4. 痰濕戀肺:茯苓15g、姜半夏10g,合二陳湯義。

四、調攝要訣
1. 藥後啜粥:取【傷寒論】桂枝湯法,助藥力溫養胃氣;
2. 避風靜養:尤忌汗出當風,防邪復入;
3. 導引按蹻:可習"八段錦"之"左右開弓似射鵰",宣肺疏肝。

結語
感冒後遺症非小恙,實為"傷寒壞病"之輕者。治之當如抽絲剝繭,既不可峻汗傷正,亦不可蠻補留邪。昔年蒲輔周先生治此類病證,常囑"三分服藥,七分調養",誠為至理。學者當於"扶正祛邪"之際,尤重脾胃升降之機,方能根治。

(全文798字)
西米露 發表於 2025-6-3 06: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感冒後遺症之正治與調攝】

感冒後遺症之論,誠為臨證常見之疑難。余觀今人治感,多囿於"七日自愈"之說,而忽於正虛邪戀之變,致遷延不愈者十常八九。今就【傷寒論】奧旨,參以金元諸家心法,詳析其要。

一、病機樞要
【傷寒論】第10條"風家"之論,實開感冒後遺症辨治之先河。所謂"不了了者",非獨表邪未盡,實乃太陽經氣未復、太陰脾氣已傷之候。李東垣【脾胃論】有云:"內傷脾胃,百病由生",正與此暗合。今之臨床所見,多屬太陽太陰合病,表裏同病之局。

二、證治精微
1. 衛陽不振證
其候惡風自汗、肢節酸楚,此非麻黃湯證,實乃桂枝加附子湯證之變局。余常以玉屏風散為底,佐以桂枝湯法:黃芪30g、白朮15g、防風10g、桂枝9g、白芍12g、生薑3片。若兼低熱纏綿,必加柴胡12g、黃芩9g,取小柴胡湯意。

2. 肺竅不利證
鼻塞流涕者,非盡屬寒,多有鬱熱。宜蒼耳子散合辛夷清肺飲化裁:辛夷10g(包煎)、白芷12g、薄荷6g(後下)、黃芩9g、桑白皮12g。咽喉不利者,切忌過用苦寒,當宗李杲普濟消毒飲法,去黃連加桔梗6g、牛蒡子10g。

三、調攝要訣
1. 藥餌之外,當重谷氣。【千金要方】云:"安身之本,必資於食"。宜用黃芪30g、山藥50g、粳米100g煮粥,晨起空腹食之。
2. 起居有常,尤忌汗出當風。【內經】"起居如驚,神氣乃浮"之誡,不可不慎。
3. 導引之法,可習"六字訣"中"呬"字功,每日寅時面南而行,以宣肺氣。

四、辨誤存真
今醫見咳嗽輒用川貝,不知風寒余邪未淨者,反致閉門留寇。余每見久咳不愈者,以止嗽散加減:荊芥10g、紫菀12g、百部10g、陳皮9g、桔梗6g,佐以細辛3g通陽,效如桴鼓。

結語:
感冒後遺症之治,要在明辨標本。標在余邪未盡,本在正氣未復。張景岳云:"治病之則,當知邪正之權宜",正此之謂也。醫者當遵"衰其大半而止"之訓,既不可孟浪攻邪,亦不可呆補留邪,要在扶正之中稍佐祛邪,方為中和之道。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