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80|回復: 3

[中医理论] 论治感冒后遗症

[複製鏈接]
谭洪福 發表於 2017-8-28 20:2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感冒多由风寒等邪气侵袭人体所致,多属于伤寒太阳经病范畴。外邪侵犯人体,人体正气奋起抗邪,从发病到痊愈,一般自然病程是7天左右。经过解表散寒等治疗,或者体质壮实者不需治疗,7天左右就会正胜邪衰,邪去正安,感冒痊愈。

如果人体正气不足,抗邪力弱,无法完全驱邪外出,致使余邪羁留,或由于治疗不得当,表邪不解。如此,则随着病程的延长,症状虽然减轻,但余邪未清,仍可见一些外感症状,如恶寒、全身酸楚、鼻塞、咽部不适、咳嗽等症。这些余留的症状就叫『感冒后遗症』。

『感冒后遗症』类似于〖伤寒论〗中的『风家』,〖伤寒论〗第10条曰:『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风家』是指体虚易感风邪之人,在感受外邪之后,治愈的时间比常人要长,7日之后还需再调养5天,待五脏正气复原才能痊愈。临床发现,有的人即使12天也难以完全治愈,遂出现『感冒后遗症』。此时,由于感冒的急性期已过,外感邪气已不实,人体正气多较虚,『感冒后遗症』常表现为两类症状:

1.以体表症状为主,如恶风寒、头昏沉、全身酸楚、反复低热等。

2.以呼吸道症状为主,如鼻塞流涕、咽部不适、咳嗽、咳痰、喘息等。

此时症状大多不很严重,但如果不予治疗,病情常迁延日久,或者较常人更容易感受外邪,导致反复感冒,成为『易感人群』。

实际上,很多疾病都是因为感冒没有彻底治愈而导致的,比如:风寒余邪羁留于鼻窍,日久不愈则成为慢性鼻炎;风寒余邪羁留于咽喉,日久不愈则成为慢性咽炎;风寒余邪羁留于气道,日久不愈则成为慢性气管炎;风寒余邪羁留于体表,日久不愈则畏风寒,全身酸楚乏力,易感冒,反复低热等。

『感冒后遗症』未完全治愈的患者,每遇外邪则上述症状加重,即余邪未除,复感新邪。

『感冒后遗症』的基本病机是正虚邪不实,在治疗上宜采取扶正祛邪的方法,笔者常以玉屏风散合参苏饮为主方,根据症状适当加减。

主方:黄芪30克,炒白术15克,防风10克,党参10克,苏叶10克,炙甘草6克,生姜6克,大枣5枚。

加减:风寒余邪束表未解,恶寒,全身酸楚者,加荆芥10克,柴胡10克,桂枝10克,葛根15克,羌活10克,独活10克;风寒余邪羁留鼻窍,鼻塞不通者,加川芎15克,白芷15克,辛夷10克;风寒余邪羁留咽喉,咽喉不利者,加炙麻黄6克,射干15克,桔梗6克;风寒余邪束肺不宣,痰湿内生,咳嗽咳痰者,加炙麻黄6克,杏仁10克,前胡10克,半夏10克,陈皮15克;风寒郁久化热,咽干鼻燥者,加金银花15克,黄芩15克,大青叶10克。待症状消除后,可适当再服用一些益气固表的药物,则『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谭洪福)

(文中所载处方、治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对酒当歌 發表於 2017-8-28 20:33 | 顯示全部樓層
学习了,谭兄的讲解很明瞭,谢谢!
卢色凸 發表於 2025-4-26 09:4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感冒后遗症之证治刍议》

感冒后遗症之论,实为外感病传变过程中"邪正相争"未尽的病理表现。考《伤寒论》太阳病篇,张仲景早有"表解而不了了者"之训,此即后世所谓"病后余证"之雏形。今就临床所见,析其病机,明其治法,以就正于同道。

一、病机探微
感冒后遗症之成,关键在"正虚邪恋"四字。盖太阳为六经藩篱,风寒初客,卫阳奋起抗邪,若正气充盛,则汗出邪散;若素体阳虚,或治疗失当(如过早用寒凉、发汗过度),则形成"邪气微而正气亦衰"之局。此与《灵枢·百病始生》"留而不去,其病为实"之说不同,实属虚实夹杂之候。

其邪气羁留有三途:
1. 客于玄府:卫阳不固,腠理空疏,故见畏风、低热、酸楚;
2. 滞于清窍:肺窍不利,则鼻塞咽痒;
3. 伏于膜原:三焦气化失司,痰湿内生,遂成咳喘。

二、辨证要点
须与"新感引动伏邪"鉴别:
余邪未清:症状轻而持续,脉多缓弱,舌淡苔薄;
复感新邪:症状骤重,脉浮紧或浮数,苔现变化。

三、治法方药
宗"扶正托邪"之旨,取法李东垣"升阳益胃"与叶天士"轻清透达":

主方:
玉屏风散合参苏饮化裁
生黄芪30g(补三焦卫气)
炒白术15g(健中州以实卫)
防风10g(风药润剂,引邪外达)
党参15g(助脾肺生发之气)
苏叶6g(宣肺透邪)
生姜3片(辛甘化阳)
大枣5枚(培土生金)

加减法:
1. 表郁不解:加桂枝10g、葛根15g,取"桂枝加葛根汤"意,解肌通阳;
2. 鼻窍不利:辛夷10g(包煎)、苍耳子6g,仿《济生方》辛夷散;
3. 咽痒呛咳:木蝴蝶6g、牛蒡子10g,此叶天士"轻苦微辛"法;
4. 痰湿恋肺:茯苓15g、姜半夏10g,合二陈汤义。

四、调摄要诀
1. 药后啜粥:取《伤寒论》桂枝汤法,助药力温养胃气;
2. 避风静养:尤忌汗出当风,防邪复入;
3. 导引按蹻:可习"八段锦"之"左右开弓似射雕",宣肺疏肝。

结语
感冒后遗症非小恙,实为"伤寒坏病"之轻者。治之当如抽丝剥茧,既不可峻汗伤正,亦不可蛮补留邪。昔年蒲辅周先生治此类病证,常嘱"三分服药,七分调养",诚为至理。学者当于"扶正祛邪"之际,尤重脾胃升降之机,方能根治。

(全文798字)
西米露 發表於 2025-6-3 06:3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感冒后遗症之正治与调摄》

感冒后遗症之论,诚为临证常见之疑难。余观今人治感,多囿于"七日自愈"之说,而忽于正虚邪恋之变,致迁延不愈者十常八九。今就《伤寒论》奥旨,参以金元诸家心法,详析其要。

一、病机枢要
《伤寒论》第10条"风家"之论,实开感冒后遗症辨治之先河。所谓"不了了者",非独表邪未尽,实乃太阳经气未复、太阴脾气已伤之候。李东垣《脾胃论》有云:"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正与此暗合。今之临床所见,多属太阳太阴合病,表里同病之局。

二、证治精微
1. 卫阳不振证
其候恶风自汗、肢节酸楚,此非麻黄汤证,实乃桂枝加附子汤证之变局。余常以玉屏风散为底,佐以桂枝汤法:黄芪30g、白术15g、防风10g、桂枝9g、白芍12g、生姜3片。若兼低热缠绵,必加柴胡12g、黄芩9g,取小柴胡汤意。

2. 肺窍不利证
鼻塞流涕者,非尽属寒,多有郁热。宜苍耳子散合辛夷清肺饮化裁:辛夷10g(包煎)、白芷12g、薄荷6g(后下)、黄芩9g、桑白皮12g。咽喉不利者,切忌过用苦寒,当宗李杲普济消毒饮法,去黄连加桔梗6g、牛蒡子10g。

三、调摄要诀
1. 药饵之外,当重谷气。《千金要方》云:"安身之本,必资于食"。宜用黄芪30g、山药50g、粳米100g煮粥,晨起空腹食之。
2. 起居有常,尤忌汗出当风。《内经》"起居如惊,神气乃浮"之诫,不可不慎。
3. 导引之法,可习"六字诀"中"呬"字功,每日寅时面南而行,以宣肺气。

四、辨误存真
今医见咳嗽辄用川贝,不知风寒余邪未净者,反致闭门留寇。余每见久咳不愈者,以止嗽散加减:荆芥10g、紫菀12g、百部10g、陈皮9g、桔梗6g,佐以细辛3g通阳,效如桴鼓。

结语:
感冒后遗症之治,要在明辨标本。标在余邪未尽,本在正气未复。张景岳云:"治病之则,当知邪正之权宜",正此之谓也。医者当遵"衰其大半而止"之训,既不可孟浪攻邪,亦不可呆补留邪,要在扶正之中稍佐祛邪,方为中和之道。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