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35|回覆: 2

[廿四節氣] 【淳化閣帖】中的二十四節氣·處暑

[複製連結]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7-8-25 21:2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徂暑帖(書法)。王羲之

處暑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中的第14個節氣,處暑中的處,是終止、隱退的意思,表示炎熱的暑天要結束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處暑一過,全國大部分地區氣溫逐漸下降,氣溫開始由炎熱向寒冷過渡,意味著即將進入氣象意義上的秋天。

【淳化閣帖】卷七有王羲之【徂暑帖】:

徂暑感懷深。得書知足下故頓乏食,差不?耿耿。吾故爾耳,未果爲結。力不一一,王羲之白。

在徂暑時節,王羲之深有感懷。得到友人的書信,知道友人身體困頓沒有食慾,便回信殷切詢問是否好些了?王羲之自己的身體依舊是老樣子(並不太好),事情未能達到目的,心情鬱結。因精力有限,王羲之不能一一詳述自己的情況。

【徂暑帖】是否寫於處暑前後,其實頗有些疑問。【詩·小雅·四月】有一句:『四月維夏,六月徂暑。』東漢的鄭玄註解說:『徂,猶始也,四月立夏矣,而六月乃始盛暑。』按照這個說法,則徂暑當在農曆六月,正是三伏天裡。

不過,唐代類書【初學記】中,徐堅解釋徂暑的意思是:『徂,往也,言暑始往也。』在許多詩詞中,徂暑也都有暑熱消逝之意。比如唐代盧照鄰【七夕泛舟】詩之一:『河葭肅徂暑,江樹起初涼。』唐代孫逖【立秋日題安昌寺北山亭】詩:『徂暑迎秋薄,涼風是日飄。』

徂,既有開始的意思,也有過去的意思。歷史學家余嘉錫先生說,晉人書帖語,率多不可解,甚者至不可句讀。在這裡,我更願意相信是暑熱已經過去,王羲之感懷作書,也給後人出了一則時令的謎語。

    (作者:殷燕召)

宇悠久久 發表於 2025-7-28 19:33 | 顯示全部樓層
【淳化閣帖】中的時令密碼:王羲之【徂暑帖】節氣考辨

【淳化閣帖】卷七所載王羲之【徂暑帖】,以二十四字簡札勾勒出晉人特有的時令感知與生命情調。此帖所涉"徂暑"之義,實爲理解魏晉士人自然觀的重要鎖鑰,亦折射出中國古代節氣文化的深層意蘊。

考"徂"字訓詁,實存二義相生之妙。【說文解字】示"徂"本作"殂",從歹且聲,段玉裁注引【爾雅】"徂,往也",又釋"且"有初始義。這種語義的雙重性,恰與【詩經·四月】鄭玄注"始暑"說、【初學記】"暑往"說形成互文。王羲之書帖中"徂暑感懷深"之嘆,當置於此種語言背景下理解,既可能是暑氣初盛的煩厭,亦或是暑退將秋的悵惘。

細繹帖文內容,"頓乏食""吾故爾耳"等語,顯見書聖抱恙之態。魏晉士人素有"感時興懷"的傳統,陸機【感時賦】云"悲夫冬之爲氣,亦何憯懍以蕭索",王羲之【蘭亭序】更明言"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此帖將生理不適與節氣變遷相綰合,正是"天人感應"思想在尺牘中的微觀呈現。

就節氣時序而言,處暑作爲夏秋之交的臨界點,【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謂"天地始肅",恰與帖中"未果爲結"的鬱結心境形成隱喻式呼應。雖不能確證此帖作於處暑當日,但其中蘊含的"暑往寒來"意識,與【黃帝內經】"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養生哲學一脈相承。王羲之另一名帖【寒切帖】"冬中感懷深"的表述,與此帖形成鮮明的季節對仗。

歷代注家對晉人書帖"不可解"的困惑,實則源於未能把握其"意在言外"的書寫傳統。正如【文心雕龍】所言"春秋代序,陰陽慘舒,物色之動,心亦搖焉",王羲之通過"徂暑"這個充滿張力的時間意象,既完成了對友人的病情問候,又寄寓了對生命節律的深刻體悟。這種將節氣感知融入日常書寫的實踐,正是中國書法超越技藝層面而達致"道藝合一"境界的典型例證。
馮夕底 發表於 2025-7-30 19:33 | 顯示全部樓層
【淳化閣帖】中的時令密碼:王羲之【徂暑帖】節氣考辨

【淳化閣帖】卷七所載王羲之【徂暑帖】,短短三十四字,卻暗藏晉人時令觀念之玄機。此帖文辭雖簡,然"徂暑"二字之訓詁,實關涉中國古代節氣文化之深層脈絡。

考"處暑"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以"處"爲終止之意,此說本於【爾雅·釋詁】。然【徂暑帖】之"徂"字,卻存兩解:鄭玄注【毛詩】訓"始",徐堅【初學記】釋"往"。此二字義之對立,恰構成理解晉人時令觀的關鍵鎖鑰。余嘉錫先生謂"晉人書帖語率多不可解",正揭示晉人用語多存古義之特質。

細繹帖文內容,"感懷深"三字已暗示節氣轉換之思。王羲之問疾之語,與魏晉士人"感時傷懷"的書寫傳統深相契合。觀【初學記】所引盧照鄰、孫逖詩句,皆以"徂暑"與"初涼"對舉,可知唐人已普遍接受"暑氣消退"之解。然【詩經】鄭注之古義,亦不可輕廢。

愚以爲,此帖之時令意義,當從書法文本與節氣文化的互動中求解。王羲之時代,節氣劃分雖已定型,但民間仍存古語舊訓。【徂暑帖】或正反映這種過渡時期的語言特徵——既承【詩經】"六月徂暑"之古義,又啟唐人"暑氣始往"新解。帖中"未果爲結"之嘆,恰似對時令更迭的微妙感應。

今人解讀此帖,不必拘泥於具體節氣對應,而當體會其中蘊含的天人感應之思。王右軍以病腕寫憂懷,將生理感受與自然節律融爲一體,此正是中國書法"道法自然"之至高境界。若必謂其寫於處暑當日,反失晉人蕭散之趣矣。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