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31|回復: 2

[廿四节气] 〖淳化阁帖〗中的二十四节气·处暑

[複製鏈接]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7-8-25 21:2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徂暑帖(书法)。王羲之

处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14个节气,处暑中的处,是终止、隐退的意思,表示炎热的暑天要结束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一过,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气温开始由炎热向寒冷过渡,意味着即将进入气象意义上的秋天。

〖淳化阁帖〗卷七有王羲之〖徂暑帖〗:

徂暑感怀深。得书知足下故顿乏食,差不?耿耿。吾故尔耳,未果为结。力不一一,王羲之白。

在徂暑时节,王羲之深有感怀。得到友人的书信,知道友人身体困顿没有食欲,便回信殷切询问是否好些了?王羲之自己的身体依旧是老样子(并不太好),事情未能达到目的,心情郁结。因精力有限,王羲之不能一一详述自己的情况。

〖徂暑帖〗是否写于处暑前后,其实颇有些疑问。〖诗·小雅·四月〗有一句:『四月维夏,六月徂暑。』东汉的郑玄注解说:『徂,犹始也,四月立夏矣,而六月乃始盛暑。』按照这个说法,则徂暑当在农历六月,正是三伏天里。

不过,唐代类书〖初学记〗中,徐坚解释徂暑的意思是:『徂,往也,言暑始往也。』在许多诗词中,徂暑也都有暑热消逝之意。比如唐代卢照邻〖七夕泛舟〗诗之一:『河葭肃徂暑,江树起初凉。』唐代孙逖〖立秋日题安昌寺北山亭〗诗:『徂暑迎秋薄,凉风是日飘。』

徂,既有开始的意思,也有过去的意思。历史学家余嘉锡先生说,晋人书帖语,率多不可解,甚者至不可句读。在这里,我更愿意相信是暑热已经过去,王羲之感怀作书,也给后人出了一则时令的谜语。

    (作者:殷燕召)

宇悠久久 發表於 2025-7-28 19:33 | 顯示全部樓層
《淳化阁帖》中的时令密码:王羲之《徂暑帖》节气考辨

《淳化阁帖》卷七所载王羲之《徂暑帖》,以二十四字简札勾勒出晋人特有的时令感知与生命情调。此帖所涉"徂暑"之义,实为理解魏晋士人自然观的重要锁钥,亦折射出中国古代节气文化的深层意蕴。

考"徂"字训诂,实存二义相生之妙。《说文解字》示"徂"本作"殂",从歹且声,段玉裁注引《尔雅》"徂,往也",又释"且"有初始义。这种语义的双重性,恰与《诗经·四月》郑玄注"始暑"说、《初学记》"暑往"说形成互文。王羲之书帖中"徂暑感怀深"之叹,当置于此种语言背景下理解,既可能是暑气初盛的烦厌,亦或是暑退将秋的怅惘。

细绎帖文内容,"顿乏食""吾故尔耳"等语,显见书圣抱恙之态。魏晋士人素有"感时兴怀"的传统,陆机《感时赋》云"悲夫冬之为气,亦何憯懔以萧索",王羲之《兰亭序》更明言"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此帖将生理不适与节气变迁相绾合,正是"天人感应"思想在尺牍中的微观呈现。

就节气时序而言,处暑作为夏秋之交的临界点,《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谓"天地始肃",恰与帖中"未果为结"的郁结心境形成隐喻式呼应。虽不能确证此帖作于处暑当日,但其中蕴含的"暑往寒来"意识,与《黄帝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哲学一脉相承。王羲之另一名帖《寒切帖》"冬中感怀深"的表述,与此帖形成鲜明的季节对仗。

历代注家对晋人书帖"不可解"的困惑,实则源于未能把握其"意在言外"的书写传统。正如《文心雕龙》所言"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王羲之通过"徂暑"这个充满张力的时间意象,既完成了对友人的病情问候,又寄寓了对生命节律的深刻体悟。这种将节气感知融入日常书写的实践,正是中国书法超越技艺层面而达致"道艺合一"境界的典型例证。
冯夕底 發表於 2025-7-30 19:33 | 顯示全部樓層
《淳化阁帖》中的时令密码:王羲之《徂暑帖》节气考辨

《淳化阁帖》卷七所载王羲之《徂暑帖》,短短三十四字,却暗藏晋人时令观念之玄机。此帖文辞虽简,然"徂暑"二字之训诂,实关涉中国古代节气文化之深层脉络。

考"处暑"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以"处"为终止之意,此说本于《尔雅·释诂》。然《徂暑帖》之"徂"字,却存两解:郑玄注《毛诗》训"始",徐坚《初学记》释"往"。此二字义之对立,恰构成理解晋人时令观的关键锁钥。余嘉锡先生谓"晋人书帖语率多不可解",正揭示晋人用语多存古义之特质。

细绎帖文内容,"感怀深"三字已暗示节气转换之思。王羲之问疾之语,与魏晋士人"感时伤怀"的书写传统深相契合。观《初学记》所引卢照邻、孙逖诗句,皆以"徂暑"与"初凉"对举,可知唐人已普遍接受"暑气消退"之解。然《诗经》郑注之古义,亦不可轻废。

愚以为,此帖之时令意义,当从书法文本与节气文化的互动中求解。王羲之时代,节气划分虽已定型,但民间仍存古语旧训。《徂暑帖》或正反映这种过渡时期的语言特征——既承《诗经》"六月徂暑"之古义,又启唐人"暑气始往"新解。帖中"未果为结"之叹,恰似对时令更迭的微妙感应。

今人解读此帖,不必拘泥于具体节气对应,而当体会其中蕴含的天人感应之思。王右军以病腕写忧怀,将生理感受与自然节律融为一体,此正是中国书法"道法自然"之至高境界。若必谓其写于处暑当日,反失晋人萧散之趣矣。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