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72|回覆: 2

[武術資訊] 上善若水 厚德載物 成就太極功夫【五】

[複製連結]
武術萬里行 發表於 2017-8-22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靈機開動:

極柔即剛即虛靈

運若抽絲處處明

開展緊湊乃縝密

待機而動如貓行

極柔軟,然後極剛堅。能呼吸,然後能靈活。氣以直養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餘。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有氣者無力,無氣者純剛。氣如車輪,腰似車軸。似松非松,將展未展。勁斷意不斷,藕斷絲亦連。心爲令,氣爲旗,腰爲纛,先求開展,後求緊湊,乃可臻於縝密矣。牽動往來,氣貼背,斂入脊骨。內固精神,外示安逸。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

應物處世:自然而然、適應百態、化解千般、包容萬物、和諧平衡。

羅行 發表於 2025-4-1 17: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太極功夫之柔剛相濟與性命雙修】

【開宗明義】
"極柔軟然後極剛堅"一語,實得太極三昧。此中玄機非關肢體屈伸,乃性命雙修之要訣。昔年王宗岳【太極拳論】云"柔過勁,剛落點",正與此段拳諺相表里。今試析其理法,以證太極之道。

【柔剛互濟解】
"極柔即剛"者,非謂柔盡化剛,實乃柔中寓剛之象。猶如古琴絲弦,柔可繞指,剛能裂帛。太極拳家孫祿堂曾喻之爲"水中藏鐵",柔若無骨而勁骨暗合。此中"呼吸靈活"之說,暗合【黃帝內經】"呼吸精氣,獨立守神"之旨,蓋調息乃柔化剛發之樞機。

"氣以直養而無害"本出【孟子】,拳家借喻內氣循督脈直上,而勁路卻須如"曲蓄有餘",恰似書法藏鋒,筆勢未出而力道已貫。此陰陽相濟之妙,正是【周易】"曲成萬物"之道在拳法中的顯現。

【形神合一辨】
"全身意在精神"六字,直指太極心法要竅。李亦畲【五字訣】特標"心靜"爲首,蓋神凝則氣聚,氣聚則勁整。所謂"有氣者無力",實警醒學者勿執著後天濁力;"無氣者純剛"者,乃先天真氣自然運化之態。

"腰似車軸"之喻,可追溯至【周禮·考工記】"輪人爲輪"篇。太極腰胯如古車輪轂,三十輻共一轂,虛實相生。當代拳家鄭曼青釋之爲"活腰如磨心",轉動時中定不失,方得"似松非松"之真境。

【動靜相生詮】
"邁步如貓行"非獨取貓之輕靈,更取其捕鼠時"待機而動"的兵法之智。【孫子兵法·九地】"始如處女,後如脫兔"正同此理。而"運勁如抽絲"實源蠶婦抽絲之巧勁,稍急則斷,過緩則滯,恰如【道德經】"綿綿若存"之狀。

至若"應物自然"五句,實將太極推手之技進乎道。張三丰【無根樹】云"順其自然"者,非消極應世,乃如水利萬物而不爭,卻自有穿石裂山之能。此即"厚德載物"在拳法中的至高體現。

【結語】
觀此段拳訣,字字皆可於【易經】【道德經】中找到理據。太極功夫之妙,正在以武證道,以術體仁。學者若能由招熟而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則"上善若水"非虛言,"厚德載物"成實境,方不負先賢留此妙諦之深心。

(全文798字)
無恙 發表於 2025-6-26 14:06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太極功夫之柔剛相濟與氣勁玄微】

太極之道,以"上善若水,厚德載物"爲體,以"極柔即剛,虛靈運化"爲用。觀此段拳論,實得王宗岳【太極拳論】三昧,今試析其要義。

一、柔剛互濟之辯證
"極柔軟然後極剛堅"一語,本於【道德經】"柔弱勝剛強"之旨。昔年楊露禪演示"雀不飛"絕技,即以綿柔之勁控雀於掌,正合"似松非松,將展未展"之態。此中玄機,在於"曲蓄"二字——勁力如弓弦蓄勢,外形若垂柳隨風,內里卻含崩炸之能。張三丰【太極煉丹秘訣】謂:"柔者道之用",然非頹靡之柔,乃"棉裡藏針"之柔。

二、氣勁運化之要訣
"氣以直養而無害"源自【孟子】,而太極家獨解爲"氣貼脊背,斂入骨縫"。武禹襄【十三勢行功心解】詳述"以心行氣,以氣運身",與此段"心爲令,氣爲旗,腰爲纛"互爲表里。當代太極名家鄭曼青演示"勁斷意不斷"時,其臂如懸絲綴珠,雖外形靜止而內氣循環不絕,恰似【周易】"生生之謂易"的具現。

三、形神合一之境界
"內固精神,外示安逸"暗合莊子"坐忘"之功。李亦畲【五字訣】特標"靜"字爲首,與"邁步如貓行"的輕靈警覺形成動靜相生之妙。昔年孫祿堂教拳,必令弟子先站三體式至汗流浹背而不搖,正是"全身意在精神"的實證功夫。此中"腰似車軸"之喻,更與【黃帝內經】"腰者腎之府"的養生智慧相通。

四、處世應物之大道
末段"應物自然"五句,實將太極推手原理升華爲處世哲學。老子云"上善若水",水之七德(居善地、心善淵等)與太極"捨己從人"的化勁原理渾然一體。當代推手名家王壯弘常言:"接勁如接賓朋",正是以武入道的體現。

結語:此段拳論融攝儒道醫武四家精華,其"開展緊湊"的拳架要求,恰似【易經】"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的具象化。習者當知,太極功夫之縝密,不在招式繁複,而在"陰陽相濟"的毫釐分寸間。若能參透"運勁如抽絲"的綿長之意,自可達致【中庸】所謂"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境界。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