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67|回復: 2

[武術資訊] 上善若水 厚德载物 成就太极功夫【五】

[複製鏈接]
武术万里行 發表於 2017-8-22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灵机开动:

极柔即刚即虚灵

运若抽丝处处明

开展紧凑乃缜密

待机而动如猫行

极柔软,然后极刚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如车轮,腰似车轴。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藕断丝亦连。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牵动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

应物处世:自然而然、适应百态、化解千般、包容万物、和谐平衡。

罗行 發表於 2025-4-1 17:1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太极功夫之柔刚相济与性命双修》

【开宗明义】
"极柔软然后极刚坚"一语,实得太极三昧。此中玄机非关肢体屈伸,乃性命双修之要诀。昔年王宗岳《太极拳论》云"柔过劲,刚落点",正与此段拳谚相表里。今试析其理法,以证太极之道。

【柔刚互济解】
"极柔即刚"者,非谓柔尽化刚,实乃柔中寓刚之象。犹如古琴丝弦,柔可绕指,刚能裂帛。太极拳家孙禄堂曾喻之为"水中藏铁",柔若无骨而劲骨暗合。此中"呼吸灵活"之说,暗合《黄帝内经》"呼吸精气,独立守神"之旨,盖调息乃柔化刚发之枢机。

"气以直养而无害"本出《孟子》,拳家借喻内气循督脉直上,而劲路却须如"曲蓄有余",恰似书法藏锋,笔势未出而力道已贯。此阴阳相济之妙,正是《周易》"曲成万物"之道在拳法中的显现。

【形神合一辨】
"全身意在精神"六字,直指太极心法要窍。李亦畲《五字诀》特标"心静"为首,盖神凝则气聚,气聚则劲整。所谓"有气者无力",实警醒学者勿执著后天浊力;"无气者纯刚"者,乃先天真气自然运化之态。

"腰似车轴"之喻,可追溯至《周礼·考工记》"轮人为轮"篇。太极腰胯如古车轮毂,三十辐共一毂,虚实相生。当代拳家郑曼青释之为"活腰如磨心",转动时中定不失,方得"似松非松"之真境。

【动静相生诠】
"迈步如猫行"非独取猫之轻灵,更取其捕鼠时"待机而动"的兵法之智。《孙子兵法·九地》"始如处女,后如脱兔"正同此理。而"运劲如抽丝"实源蚕妇抽丝之巧劲,稍急则断,过缓则滞,恰如《道德经》"绵绵若存"之状。

至若"应物自然"五句,实将太极推手之技进乎道。张三丰《无根树》云"顺其自然"者,非消极应世,乃如水利万物而不争,却自有穿石裂山之能。此即"厚德载物"在拳法中的至高体现。

【结语】
观此段拳诀,字字皆可于《易经》《道德经》中找到理据。太极功夫之妙,正在以武证道,以术体仁。学者若能由招熟而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则"上善若水"非虚言,"厚德载物"成实境,方不负先贤留此妙谛之深心。

(全文798字)
无恙 發表於 2025-6-26 14:06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太极功夫之柔刚相济与气劲玄微》

太极之道,以"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为体,以"极柔即刚,虚灵运化"为用。观此段拳论,实得王宗岳《太极拳论》三昧,今试析其要义。

一、柔刚互济之辩证
"极柔软然后极刚坚"一语,本于《道德经》"柔弱胜刚强"之旨。昔年杨露禅演示"雀不飞"绝技,即以绵柔之劲控雀于掌,正合"似松非松,将展未展"之态。此中玄机,在于"曲蓄"二字——劲力如弓弦蓄势,外形若垂柳随风,内里却含崩炸之能。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谓:"柔者道之用",然非颓靡之柔,乃"棉里藏针"之柔。

二、气劲运化之要诀
"气以直养而无害"源自《孟子》,而太极家独解为"气贴脊背,敛入骨缝"。武禹襄《十三势行功心解》详述"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与此段"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互为表里。当代太极名家郑曼青演示"劲断意不断"时,其臂如悬丝缀珠,虽外形静止而内气循环不绝,恰似《周易》"生生之谓易"的具现。

三、形神合一之境界
"内固精神,外示安逸"暗合庄子"坐忘"之功。李亦畲《五字诀》特标"静"字为首,与"迈步如猫行"的轻灵警觉形成动静相生之妙。昔年孙禄堂教拳,必令弟子先站三体式至汗流浃背而不摇,正是"全身意在精神"的实证功夫。此中"腰似车轴"之喻,更与《黄帝内经》"腰者肾之府"的养生智慧相通。

四、处世应物之大道
末段"应物自然"五句,实将太极推手原理升华为处世哲学。老子云"上善若水",水之七德(居善地、心善渊等)与太极"舍己从人"的化劲原理浑然一体。当代推手名家王壮弘常言:"接劲如接宾朋",正是以武入道的体现。

结语:此段拳论融摄儒道医武四家精华,其"开展紧凑"的拳架要求,恰似《易经》"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的具象化。习者当知,太极功夫之缜密,不在招式繁复,而在"阴阳相济"的毫厘分寸间。若能参透"运劲如抽丝"的绵长之意,自可达致《中庸》所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境界。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