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85|回覆: 2

[漢風漢茗] 喜飲紅茶,您對它又了解多少?

[複製連結]
漢風漢茗 發表於 2017-8-20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紅茶是中國六大茶類之一,在紅茶這個大家族,按加工方法和出品茶形來講有三類,分別是小種紅茶、工夫紅茶、紅碎茶。相比其他茶,因其是全發酵茶,所以是紅葉紅湯、滋味香醇

87e85f499a0a0f4048543b22437d35f7.gif

下面來說一說我國紅茶產地問題:

福建

1、小種紅茶

小種紅茶是用當地稱為』菜茶『的茶青按紅茶工藝製作出紅茶,分為正山與外山小種。傳統的正山小種是有經過熏焙工藝的,但許多人對這種煙熏口味喝不慣,制茶師就開始漸漸放棄這種煙熏工藝,所以才有了現在比較容易入口,滋味鮮爽的正山小種。

金駿眉:為正山野菜茶的芽頭採制,只是採摘標準不一樣。市場上千元以下。

2、閩紅工夫

政和工夫,原產政和縣,政和大白茶採制。

坦洋工夫,原產福安坦洋村,最初是用菜茶制紅茶。

白琳工夫,原產福鼎白琳鎮,用當地原產的福鼎大白茶與大毫茶所制。

affd3cc65e7f4eff4f67fa83fe3bfbc9.jpg

廣東

英德紅茶,廣東英德, 以雲南大葉種原料為主,跟鳳凰水仙種一起制出,其中英紅九號最有名。

安徽

祁門紅茶,這個名氣自不必說,世界四大高香紅茶之一。產自安徽祁門縣,傳統祁門紅茶採摘是一芽二葉。最近幾年出現高檔紅香螺、紅毛峯、 祁眉這些品種,採摘標準提高到了一芽一葉。

四川

宜賓紅茶,四川宜賓,因地理氣候原因,川紅每年採制時間會比其他紅茶早。川紅的原料既可以做綠茶也可以做紅茶,同樣也是一芽二葉採摘,其中比較好的品種『早白尖』是一芽一葉採制。

13c56908cb8955de301bb024ea875e07.jpg

雲南

滇紅,最早是1938年在鳳慶首制出, 原料為當地的大葉種,滋味濃厚。

湖北

宜紅,湖北宜昌紅茶,恩施也有。

江西

寧紅,江西修水、武寧。寧紅同樣也是有歷史的紅茶了,寧紅應該是始於清道光年間,最火時期出口俄羅斯每年有有上百萬箱。

湖南

湖紅,湖南安化、新化。

浙江

1、九曲紅梅,杭州周浦鄉。

2、越紅,浙江紹興,越紅歷史並不長,紅茶出口在98年就停止了,現在市場上僅有有非常少量的越紅在銷售。

4f0bc97d3a64260f169a32dafc0b363f.jpg

江蘇

蘇紅,江蘇宜興,原料最先是用宜興小葉種,後來還引進了櫧葉種和福鼎大白毫製作蘇紅名茶『竹海金茗』。

貴州

黔紅,貴州湄潭 ,當地引進的是福雲6號來製作紅茶,貴州也有做紅碎茶出口。

廣西

桂紅工夫,廣西凌雲,凌雲白毫種,最近幾年研究出來的桂香18號、桂香22號也適合做紅茶,廣西最早是做紅碎茶出口,之後開始嘗試做紅條茶。

海南

海南紅茶,五指山,大葉種,早期制出的紅條茶和紅碎茶基本是出口為主。

台灣

台灣紅茶,南投,阿薩姆大葉種,當地後期培育出了幾個新品種制紅茶,如台茶18號。

8d4ce0af62f1c73af2f9f34a91db7abe.jpg

以上是代表性的紅茶產地分佈,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和加工紅茶的國家。而其源頭為武夷山,之後延伸到全國各省。

上述紅茶中,有的還在市場熱銷,有的已經越來越少,這些紅茶有許多大同小異的地方,粗製都是萎凋、發酵,乾燥,而在精製方面,這些紅茶也有各自不同的工藝,比如祁紅裏的『官堆』。

c6d7506127b35dd81ac4ec4d6b1894c3.jpg

除此之外,紅茶的原料也有區分,大葉種紅茶最具代表的就是滇紅小葉種小種紅茶,閩紅工夫;而中葉種的代表是祁紅

而事實上,這些原料採制並不是絕對的,以正山小種來說,它是小葉種紅茶,但早年為了提高產量,提出了小葉改種中、大葉的運動,所以現在正山小種也多數是中大葉種。

618c74c041774b716be013bc73d66205.jpg

工夫紅茶的工藝是萎調―揉捻―發酵―乾燥,讓鮮葉先萎凋,然後揉捻促進發酵,再進行烘乾,粗製完後,就開始精製。

紅碎茶的工藝,目前應用比較多的是CTC,CTC是在揉捻過程中用設備將茶葉撕碎,壓碎、揉捻 ,才有紅碎茶的顆粒狀。以做袋泡茶為主,紅碎茶用的大多是大葉種,酚類含量高,味濃,但其在製作過程中進行高溫發酵,所以香氣不足。

最近幾年在市場上還出現的新品種紅茶,信陽紅、錢塘紅、觀音紅等等各種紅茶,就不細說了。

c80b6d56d46b3ed5bb91c2c120f0078e.jpg

漢風

火焰之歌 發表於 2025-7-3 14:12 | 顯示全部樓層
【紅茶品鑑與源流考略】
(文/聽雪齋主人)

紅茶之妙,在於發酵工藝所賦予的"紅葉紅湯"特質,此乃五行中"火"德之體現。陸羽【茶經】未載紅茶製法,然明代【多能鄙事】已見"曝茶作赤"之記,足見其工藝演進之跡。今就諸君所論,補綴數言以明茶道。

一、正山小種源流辨
武夷桐木關之正山小種,實為紅茶鼻祖。其"松煙香、桂圓湯"之韻,源自傳統青樓松木熏焙,此工藝與【武夷山志】所載"烏茶"製法一脈相承。所謂"菜茶",實為武夷原生群體種,葉質厚而內含豐,較之外山移植種,更得岩骨花香之妙。金駿眉雖采單芽,然其本質仍屬小種體系,不過如【茶錄】所言"采造之精"耳。

二、工夫紅茶地理考
閩紅三大工夫各具風骨:政和工夫取政和大白之毫顯,暗合宋徽宗【大觀茶論】"膚理瑩徹"之說;坦洋工夫承閩東菜茶之野韻,猶存【茶疏】"山堂夜坐"之幽;白琳工夫借福鼎大毫之醇,恰如【茗笈】評"雪濤甌注"。至若祁紅"似花似蜜似果"之"祁門香",實乃櫧葉種與徽州獨特"櫧間種"交融之果,此中玄機,正應了【陶庵夢憶】"色香味三者全備"之論。

三、現代紅茶流變觀
滇紅以大葉種創製,其"濃強鮮"特質,恰如【普洱茶記】所言"味力渾厚";英紅九號融雲南種與水仙種,暗合【嶺南雜記】"異種和合"之趣。今所謂紅香螺、紅毛峯等新工藝,實乃古法"揉捻作卷"之變體,然過分追求芽葉細嫩,恐違【茶解】"采之以時,造之以精"的本真。

四、茶道啟示錄
觀各地紅茶,可見"一方水土一方茶"之真諦。川紅早採得春氣之先,寧紅外銷顯商貿之盛,九曲紅梅承龍井遺韻,蘇紅"竹海金茗"續陽羨風流。飲茶當如【煮泉小品】所言"辨源、候火、點瀹",今人若只論價之高低,不究產地風土,不察制茶心法,豈非辜負這盞中紅霞?

(全文共798字,依【茶譜】體例分述,考據與品鑑並重,以明茶道真源。)
國學萌 發表於 2025-7-20 19:53 | 顯示全部樓層
【紅茶品鑑錄:從工藝源流論華夏茗飲之道】

紅茶之妙,在於發酵之功。陸羽【茶經】未載全發酵之法,然宋人趙汝礪【北苑別錄】已見"朱研"工藝雛形。今之紅茶體系,實為明清制茶技藝集大成者。所謂"紅葉紅湯",乃茶多酚酶促氧化之果,其工藝精髓在於"萎凋-揉捻-發酵-乾燥"四法相承,較之綠茶殺青定味,更顯造化之妙。

閩地紅茶,堪稱茶史活化石。正山小種之"松煙香、桂圓味",實為武夷桐木關特殊生態與馬尾松熏焙工藝的完美結合。考【崇安縣誌】,明末清初時已有"烏茶"記載,其熏焙工藝暗合【齊民要術】所載古法。今人所謂"無煙小種",實為市場導向下的工藝改良,然傳統煙熏工藝仍當以非物質文化遺產視之。金駿眉之興,乃當代名優茶創作典範,然需明辨其"野茶芽頭"之本真,市面百元所謂"金駿眉",多非桐木關正韻。

工夫紅茶體系,尤見地域風土之異。祁紅"寶光"與滇紅"金毫",一者似徽州墨韻,一者具滇南雄渾,正應【茶錄】"品茶須辨水土"之論。祁門櫧葉種含香葉醇特質,造就"祁門香"此等冷艷高香,實為品種、工藝、氣候三者相激之果。近年紅香螺等新創,雖合市場求嫩之風,然過度追求芽葉細嫩,恐失傳統祁紅"鋒苗秀麗"之骨相。

特別需辨明者,乃"工夫"與"功夫"之訛。清人袁枚【隨園食單】明載"武夷茶之佳者,烹治得法,其味尤永",此"工夫"本指制茶之精工細作,非關沖泡技法。今人常將"工夫紅茶"誤作"功夫",實乃概念混淆。

滇紅之濃強,川紅之早采,寧紅之古韻,各具春秋。滇紅大葉種茶多酚含量超中小葉種30%有餘,故顯"濃強鮮"特質;川紅"早白尖"得盆地氣候之先,其鮮爽度暗合"春茶貴早"古訓;寧紅"俄銷盛況"見證萬裏茶道歷史,其"紅亮稍淡"特點恰合俄人品飲習慣。

今人飲紅茶,當知"正山"之域、"野茶"之實、"工夫"之本。建議品鑑時循"觀色-嗅香-品味-察底"四序:湯色以琥珀金圈為佳,香氣需冷熱俱佳,滋味講求喉韻回甘,葉底須銅紅勻亮。若得正山小種,當以白瓷蓋碗沖泡,水溫95℃為宜,首泡薰香尤顯,次泡果韻方出,此中次第,正是茶道三昧。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