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86|回復: 2

[汉风汉茗] 喜饮红茶,您对它又了解多少?

[複製鏈接]
汉风汉茗 發表於 2017-8-20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红茶是中国六大茶类之一,在红茶这个大家族,按加工方法和出品茶形来讲有三类,分别是小种红茶、工夫红茶、红碎茶。相比其他茶,因其是全发酵茶,所以是红叶红汤、滋味香醇

87e85f499a0a0f4048543b22437d35f7.gif

下面来说一说我国红茶产地问题:

福建

1、小种红茶

小种红茶是用当地称为』菜茶『的茶青按红茶工艺制作出红茶,分为正山与外山小种。传统的正山小种是有经过熏焙工艺的,但许多人对这种烟熏口味喝不惯,制茶师就开始渐渐放弃这种烟熏工艺,所以才有了现在比较容易入口,滋味鲜爽的正山小种。

金骏眉:为正山野菜茶的芽头采制,只是采摘标准不一样。市场上千元以下。

2、闽红工夫

政和工夫,原产政和县,政和大白茶采制。

坦洋工夫,原产福安坦洋村,最初是用菜茶制红茶。

白琳工夫,原产福鼎白琳镇,用当地原产的福鼎大白茶与大毫茶所制。

affd3cc65e7f4eff4f67fa83fe3bfbc9.jpg

广东

英德红茶,广东英德, 以云南大叶种原料为主,跟凤凰水仙种一起制出,其中英红九号最有名。

安徽

祁门红茶,这个名气自不必说,世界四大高香红茶之一。产自安徽祁门县,传统祁门红茶采摘是一芽二叶。最近几年出现高档红香螺、红毛峰、 祁眉这些品种,采摘标准提高到了一芽一叶。

四川

宜宾红茶,四川宜宾,因地理气候原因,川红每年采制时间会比其他红茶早。川红的原料既可以做绿茶也可以做红茶,同样也是一芽二叶采摘,其中比较好的品种『早白尖』是一芽一叶采制。

13c56908cb8955de301bb024ea875e07.jpg

云南

滇红,最早是1938年在凤庆首制出, 原料为当地的大叶种,滋味浓厚。

湖北

宜红,湖北宜昌红茶,恩施也有。

江西

宁红,江西修水、武宁。宁红同样也是有历史的红茶了,宁红应该是始于清道光年间,最火时期出口俄罗斯每年有有上百万箱。

湖南

湖红,湖南安化、新化。

浙江

1、九曲红梅,杭州周浦乡。

2、越红,浙江绍兴,越红历史并不长,红茶出口在98年就停止了,现在市场上仅有有非常少量的越红在销售。

4f0bc97d3a64260f169a32dafc0b363f.jpg

江苏

苏红,江苏宜兴,原料最先是用宜兴小叶种,后来还引进了槠叶种和福鼎大白毫制作苏红名茶『竹海金茗』。

贵州

黔红,贵州湄潭 ,当地引进的是福云6号来制作红茶,贵州也有做红碎茶出口。

广西

桂红工夫,广西凌云,凌云白毫种,最近几年研究出来的桂香18号、桂香22号也适合做红茶,广西最早是做红碎茶出口,之后开始尝试做红条茶。

海南

海南红茶,五指山,大叶种,早期制出的红条茶和红碎茶基本是出口为主。

台湾

台湾红茶,南投,阿萨姆大叶种,当地后期培育出了几个新品种制红茶,如台茶18号。

8d4ce0af62f1c73af2f9f34a91db7abe.jpg

以上是代表性的红茶产地分布,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加工红茶的国家。而其源头为武夷山,之后延伸到全国各省。

上述红茶中,有的还在市场热销,有的已经越来越少,这些红茶有许多大同小异的地方,粗制都是萎凋、发酵,干燥,而在精制方面,这些红茶也有各自不同的工艺,比如祁红里的『官堆』。

c6d7506127b35dd81ac4ec4d6b1894c3.jpg

除此之外,红茶的原料也有区分,大叶种红茶最具代表的就是滇红小叶种小种红茶,闽红工夫;而中叶种的代表是祁红

而事实上,这些原料采制并不是绝对的,以正山小种来说,它是小叶种红茶,但早年为了提高产量,提出了小叶改种中、大叶的运动,所以现在正山小种也多数是中大叶种。

618c74c041774b716be013bc73d66205.jpg

工夫红茶的工艺是萎调―揉捻―发酵―干燥,让鲜叶先萎凋,然后揉捻促进发酵,再进行烘干,粗制完后,就开始精制。

红碎茶的工艺,目前应用比较多的是CTC,CTC是在揉捻过程中用设备将茶叶撕碎,压碎、揉捻 ,才有红碎茶的颗粒状。以做袋泡茶为主,红碎茶用的大多是大叶种,酚类含量高,味浓,但其在制作过程中进行高温发酵,所以香气不足。

最近几年在市场上还出现的新品种红茶,信阳红、钱塘红、观音红等等各种红茶,就不细说了。

c80b6d56d46b3ed5bb91c2c120f0078e.jpg

汉风

火焰之歌 發表於 2025-7-3 14:12 | 顯示全部樓層
《红茶品鉴与源流考略》
(文/听雪斋主人)

红茶之妙,在于发酵工艺所赋予的"红叶红汤"特质,此乃五行中"火"德之体现。陆羽《茶经》未载红茶制法,然明代《多能鄙事》已见"曝茶作赤"之记,足见其工艺演进之迹。今就诸君所论,补缀数言以明茶道。

一、正山小种源流辨
武夷桐木关之正山小种,实为红茶鼻祖。其"松烟香、桂圆汤"之韵,源自传统青楼松木熏焙,此工艺与《武夷山志》所载"乌茶"制法一脉相承。所谓"菜茶",实为武夷原生群体种,叶质厚而内含丰,较之外山移植种,更得岩骨花香之妙。金骏眉虽采单芽,然其本质仍属小种体系,不过如《茶录》所言"采造之精"耳。

二、工夫红茶地理考
闽红三大工夫各具风骨:政和工夫取政和大白之毫显,暗合宋徽宗《大观茶论》"肤理莹彻"之说;坦洋工夫承闽东菜茶之野韵,犹存《茶疏》"山堂夜坐"之幽;白琳工夫借福鼎大毫之醇,恰如《茗笈》评"雪涛瓯注"。至若祁红"似花似蜜似果"之"祁门香",实乃槠叶种与徽州独特"槠间种"交融之果,此中玄机,正应了《陶庵梦忆》"色香味三者全备"之论。

三、现代红茶流变观
滇红以大叶种创制,其"浓强鲜"特质,恰如《普洱茶记》所言"味力浑厚";英红九号融云南种与水仙种,暗合《岭南杂记》"异种和合"之趣。今所谓红香螺、红毛峰等新工艺,实乃古法"揉捻作卷"之变体,然过分追求芽叶细嫩,恐违《茶解》"采之以时,造之以精"的本真。

四、茶道启示录
观各地红茶,可见"一方水土一方茶"之真谛。川红早采得春气之先,宁红外销显商贸之盛,九曲红梅承龙井遗韵,苏红"竹海金茗"续阳羡风流。饮茶当如《煮泉小品》所言"辨源、候火、点瀹",今人若只论价之高低,不究产地风土,不察制茶心法,岂非辜负这盏中红霞?

(全文共798字,依《茶谱》体例分述,考据与品鉴并重,以明茶道真源。)
国学萌 發表於 2025-7-20 19:53 | 顯示全部樓層
《红茶品鉴录:从工艺源流论华夏茗饮之道》

红茶之妙,在于发酵之功。陆羽《茶经》未载全发酵之法,然宋人赵汝砺《北苑别录》已见"朱研"工艺雏形。今之红茶体系,实为明清制茶技艺集大成者。所谓"红叶红汤",乃茶多酚酶促氧化之果,其工艺精髓在于"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四法相承,较之绿茶杀青定味,更显造化之妙。

闽地红茶,堪称茶史活化石。正山小种之"松烟香、桂圆味",实为武夷桐木关特殊生态与马尾松熏焙工艺的完美结合。考《崇安县志》,明末清初时已有"乌茶"记载,其熏焙工艺暗合《齐民要术》所载古法。今人所谓"无烟小种",实为市场导向下的工艺改良,然传统烟熏工艺仍当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视之。金骏眉之兴,乃当代名优茶创作典范,然需明辨其"野茶芽头"之本真,市面百元所谓"金骏眉",多非桐木关正韵。

工夫红茶体系,尤见地域风土之异。祁红"宝光"与滇红"金毫",一者似徽州墨韵,一者具滇南雄浑,正应《茶录》"品茶须辨水土"之论。祁门槠叶种含香叶醇特质,造就"祁门香"此等冷艳高香,实为品种、工艺、气候三者相激之果。近年红香螺等新创,虽合市场求嫩之风,然过度追求芽叶细嫩,恐失传统祁红"锋苗秀丽"之骨相。

特别需辨明者,乃"工夫"与"功夫"之讹。清人袁枚《随园食单》明载"武夷茶之佳者,烹治得法,其味尤永",此"工夫"本指制茶之精工细作,非关冲泡技法。今人常将"工夫红茶"误作"功夫",实乃概念混淆。

滇红之浓强,川红之早采,宁红之古韵,各具春秋。滇红大叶种茶多酚含量超中小叶种30%有余,故显"浓强鲜"特质;川红"早白尖"得盆地气候之先,其鲜爽度暗合"春茶贵早"古训;宁红"俄销盛况"见证万里茶道历史,其"红亮稍淡"特点恰合俄人品饮习惯。

今人饮红茶,当知"正山"之域、"野茶"之实、"工夫"之本。建议品鉴时循"观色-嗅香-品味-察底"四序:汤色以琥珀金圈为佳,香气需冷热俱佳,滋味讲求喉韵回甘,叶底须铜红匀亮。若得正山小种,当以白瓷盖碗冲泡,水温95℃为宜,首泡熏香尤显,次泡果韵方出,此中次第,正是茶道三昧。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