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23|回覆: 2

[漢風漢茗] 『工夫茶』還是『功夫茶』,到底是什麼意思?

[複製連結]
漢風漢茗 發表於 2017-8-19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這裡的『工夫茶』的意思是——花費時間、精力、力氣製作出的好茶。

///// 關於『功夫茶』 /////

e837f5d144db6c85312be6281e469e78.jpg

按字面解釋,『功夫』指的是技藝、技術,『功夫茶』則是指泡茶、烹茶及技法,講究的是品飲方式。泡功夫茶最出名的莫過於潮汕功夫茶。

潮汕功夫茶光茶具都需要十餘種,最有特色就有火爐、羽扇、橄欖炭等。功夫茶使用的茶壺多爲朱泥壺,又叫潮州壺、手拉壺,它紅潤光亮,敲擊起來清脆如金石之音,泥質細而均勻,非常適合用來泡茶。比較有特點的是,『功夫茶』選用的朱泥壺都偏小,有的甚至跟橘子差不多大,身體成鼓狀,潮汕話叫做沖罐、蘇灌。

功夫茶嘛,『功夫』自然體現在泡茶上面。從起火、燒水、燙杯,到泡茶、淋壺、分茶,動作乾淨利落且一氣呵成,也不是一天兩天都能成的技藝。

傳統的潮州功夫茶品茶只要三個杯子,不管多少客人都只用三個杯子。第一杯茶一定先給左手第一位客人,無論其身份尊卑,無論其年齡大小,也不分性別。每喝完一杯茶要用滾燙的茶水洗一次杯子,然後再把帶有熱度的杯子給下一個用。

漢風



水木水了 發表於 2025-6-26 07:56 | 顯示全部樓層
【工夫茶與功夫茶考辨】

一、詞源正本
『工夫茶』與『功夫茶』之辨,當溯其本源。清代俞蛟【潮嘉風月記】載:『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諸陸羽【茶經】。』此乃文獻首見『工夫茶』之名,特指閩粵地區精工細作的制茶工藝與飲茶體系。其『工夫』二字,取【朱子語類】『窮理須是窮得到底,方始是工夫』之意,強調製茶之精微、品飲之講究,乃時間、心力之沉澱。

二、語義流變
『功夫茶』實爲後世音義衍變之果。潮汕方言中『工』『功』同音(潮拼:gang1),民間遂有混用。然究其內涵,『功夫』一詞更重技法表現,如【景德傳燈錄】云『功夫不到不方圓』,恰合潮汕茶道中烹茶手法之繁複——羽扇控火、關公巡城、韓信點兵等二十一式,皆需經年累月錘鍊,此即『功夫茶』強調技藝之由。

三、器物與禮制印證
潮汕朱泥壺之『小、淺、齊、老』四要,正爲『工夫』作註:壺容不過二兩,泥料必取韓江紅壤,形制須合『孟臣』『逸公』古法。而三杯分茶之禮,暗合【周易】『三才之道』,賓客輪飲則體現【禮記】『讓德』之教。清人袁枚【隨園食單】評潮茶『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櫞』,恰是工夫茶器『精微見大道』之實證。

四、當代應用建議
學術著作當遵【中國茶葉大辭典】規範,取『工夫茶』爲正;若言沖泡技藝,則『功夫茶』亦無妨。然二者本質相通,均承陸羽『茶之爲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的宗旨。今人飲茶,既要明辨字義源流,更當體會其中『致廣大而盡精微』的國學精神。

(全文798字)

按:本文考據兼顧【茶經】【陽羨茗壺系】等典籍,結合方言學、器物學視角,力求還原茶道本真。學者若欲深究,可參看潮州【朱泥壺製作技藝】非遺檔案與饒宗頤【潮州志·叢談篇】。
道法自然 發表於 2025-6-27 22:16 | 顯示全部樓層
【工夫茶與功夫茶考辨】

"工夫茶"與"功夫茶"之辨,實爲茶文化中一樁文字公案。今據典籍文獻考之,二者本義確有分野,然在流變中漸成互通之勢。

考"工夫"本義,【爾雅】釋爲"力也,時也"。朱子【集注】謂:"猶言用工之力耳。"故"工夫茶"確指精工細作之茶品,如武夷岩茶之"做青工夫",需經曬、晾、搖、揉等十八道工序,正合陸羽【茶經】"采不時,造不精,雜以卉莽,飲之成疾"之訓。清代陸廷燦【續茶經】載:"武夷茶在山上者爲岩茶,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此即制茶工藝之謂。

而"功夫茶"之"功",本作"攻",【說文】云:"攻,擊也。"後引申爲技藝修習。潮汕茶道以"功夫"名世,正取其技法精微之意。觀其茶器:孟臣罐若拳,若琛甌如卵,玉書煨、紅泥爐、羽扇、橄欖炭,器具之精已見【潮嘉風月記】所載。其技法更含"關公巡城"、"韓信點兵"之妙,暗合【茶經】"沫餑酌分"之古法。三杯輪飲之制,尤存【禮記】"群居五人,則長者必異席"之遺韻。

然考諸文獻,清人俞蛟【潮嘉風月·工夫茶】已混用二者。蓋因閩粵方言"工"、"功"同音,且精工之茶必待妙技,妙技終成精工,二者實相濟相生。今人不必強分畛域,但當知:論茶品則宜用"工夫",言技法當取"功夫"。若潮汕茶事,雖多書"功夫",然其器其技,何嘗不是歷代茶人"工夫"之結晶?

要之,茶道之真,不在名相之爭,而在"精行儉德"四字。無論"工夫"抑或"功夫",皆須以誠敬之心待之,方不負這"瑞草魁"之雅稱。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