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21|回復: 2

[汉风汉茗] 『工夫茶』还是『功夫茶』,到底是什么意思?

[複製鏈接]
汉风汉茗 發表於 2017-8-19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这里的『工夫茶』的意思是——花费时间、精力、力气制作出的好茶。

///// 关于『功夫茶』 /////

e837f5d144db6c85312be6281e469e78.jpg

按字面解释,『功夫』指的是技艺、技术,『功夫茶』则是指泡茶、烹茶及技法,讲究的是品饮方式。泡功夫茶最出名的莫过于潮汕功夫茶。

潮汕功夫茶光茶具都需要十余种,最有特色就有火炉、羽扇、橄榄炭等。功夫茶使用的茶壶多为朱泥壶,又叫潮州壶、手拉壶,它红润光亮,敲击起来清脆如金石之音,泥质细而均匀,非常适合用来泡茶。比较有特点的是,『功夫茶』选用的朱泥壶都偏小,有的甚至跟橘子差不多大,身体成鼓状,潮汕话叫做冲罐、苏灌。

功夫茶嘛,『功夫』自然体现在泡茶上面。从起火、烧水、烫杯,到泡茶、淋壶、分茶,动作干净利落且一气呵成,也不是一天两天都能成的技艺。

传统的潮州功夫茶品茶只要三个杯子,不管多少客人都只用三个杯子。第一杯茶一定先给左手第一位客人,无论其身份尊卑,无论其年龄大小,也不分性别。每喝完一杯茶要用滚烫的茶水洗一次杯子,然后再把带有热度的杯子给下一个用。

汉风



水木水了 發表於 2025-6-26 07:56 | 顯示全部樓層
《工夫茶与功夫茶考辨》

一、词源正本
“工夫茶”与“功夫茶”之辨,当溯其本源。清代俞蛟《潮嘉风月记》载:“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此乃文献首见“工夫茶”之名,特指闽粤地区精工细作的制茶工艺与饮茶体系。其“工夫”二字,取《朱子语类》“穷理须是穷得到底,方始是工夫”之意,强调制茶之精微、品饮之讲究,乃时间、心力之沉淀。

二、语义流变
“功夫茶”实为后世音义衍变之果。潮汕方言中“工”“功”同音(潮拼:gang1),民间遂有混用。然究其内涵,“功夫”一词更重技法表现,如《景德传灯录》云“功夫不到不方圆”,恰合潮汕茶道中烹茶手法之繁复——羽扇控火、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等二十一式,皆需经年累月锤炼,此即“功夫茶”强调技艺之由。

三、器物与礼制印证
潮汕朱泥壶之“小、浅、齐、老”四要,正为“工夫”作注:壶容不过二两,泥料必取韩江红壤,形制须合“孟臣”“逸公”古法。而三杯分茶之礼,暗合《周易》“三才之道”,宾客轮饮则体现《礼记》“让德”之教。清人袁枚《随园食单》评潮茶“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恰是工夫茶器“精微见大道”之实证。

四、当代应用建议
学术著作当遵《中国茶叶大辞典》规范,取“工夫茶”为正;若言冲泡技艺,则“功夫茶”亦无妨。然二者本质相通,均承陆羽“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的宗旨。今人饮茶,既要明辨字义源流,更当体会其中“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国学精神。

(全文798字)

按:本文考据兼顾《茶经》《阳羡茗壶系》等典籍,结合方言学、器物学视角,力求还原茶道本真。学者若欲深究,可参看潮州《朱泥壶制作技艺》非遗档案与饶宗颐《潮州志·丛谈篇》。
道法自然 發表於 2025-6-27 22:16 | 顯示全部樓層
《工夫茶与功夫茶考辨》

"工夫茶"与"功夫茶"之辨,实为茶文化中一桩文字公案。今据典籍文献考之,二者本义确有分野,然在流变中渐成互通之势。

考"工夫"本义,《尔雅》释为"力也,时也"。朱子《集注》谓:"犹言用工之力耳。"故"工夫茶"确指精工细作之茶品,如武夷岩茶之"做青工夫",需经晒、晾、摇、揉等十八道工序,正合陆羽《茶经》"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之训。清代陆廷灿《续茶经》载:"武夷茶在山上者为岩茶,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此即制茶工艺之谓。

而"功夫茶"之"功",本作"攻",《说文》云:"攻,击也。"后引申为技艺修习。潮汕茶道以"功夫"名世,正取其技法精微之意。观其茶器:孟臣罐若拳,若琛瓯如卵,玉书煨、红泥炉、羽扇、橄榄炭,器具之精已见《潮嘉风月记》所载。其技法更含"关公巡城"、"韩信点兵"之妙,暗合《茶经》"沫饽酌分"之古法。三杯轮饮之制,尤存《礼记》"群居五人,则长者必异席"之遗韵。

然考诸文献,清人俞蛟《潮嘉风月·工夫茶》已混用二者。盖因闽粤方言"工"、"功"同音,且精工之茶必待妙技,妙技终成精工,二者实相济相生。今人不必强分畛域,但当知:论茶品则宜用"工夫",言技法当取"功夫"。若潮汕茶事,虽多书"功夫",然其器其技,何尝不是历代茶人"工夫"之结晶?

要之,茶道之真,不在名相之争,而在"精行俭德"四字。无论"工夫"抑或"功夫",皆须以诚敬之心待之,方不负这"瑞草魁"之雅称。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