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96|回復: 0

宋应星与影响世界的『百科全书』〖天工开物〗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17-8-13 18:2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天工开物〗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作者李约瑟博士把宋应星称为『中国的阿格里科拉』或『中国的狄德罗』。阿格里科拉是15世纪德国一位杰出的科学家,被称为『地质学与矿物学之父』;狄德罗是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和百科全书的编写者,欧洲『百科全书学派』的代表人物。日本学者薮内清也认为,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足以与狄德罗的〖百科全书〗相匹敌。由此可见,宋应星在世界科技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宋应星(1587—1666年),江西奉新人,明末清初时期杰出的农学家、博物学家。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明万历十五年至清朝康熙五年,一个改朝换代的时期。宋应星对后世最大的贡献,是对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进行了长期的考察、记录与研究,收集了第一手的农学和博物学资料,从而写出了〖天工开物〗这部『百科全书式』的科技著作。

『天工开物』这四个字,从字面上看,天工,与人工相对,指的是巧夺天工的意思;开物,是打开万物之谜,指的是通晓万物的道理。

那么,〖天工开物〗到底是一本什么书呢?

〖天工开物〗全书分三编,详细描述和记录了中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30多个门类的技术和经验,内容几乎包括了当时的全部的农业生产和手工业领域。上编包括谷类和棉麻栽培、养蚕、染料、食品加工等;中编包括制造砖瓦、陶瓷、钢铁器具等;下编包括五金开采以及冶炼、火药、朱墨等。

这本书的编写主次独特而清晰,是按照『贵五谷而贱金玉』的理念来编排的。也就是说,作者把与吃饭、穿衣有关的农业科技放在最前面,然后才是有关手工业各方面的科学技术,把珠玉之类的制造放在全书最后。这种编排次序,正好反映了宋应星重视农业、注重实学的科学思想。

那么,〖天工开物〗这本书是怎样编写出来的呢?

宋应星出生在一个书香人家。他的曾祖父宋景是明代中期的一位重要阁臣,为官清廉,曾因参与推行著名的『一条鞭法』改革政策而震动朝野。

宋应星兄弟姐妹六人,他是老三。他的长兄叫宋应升,应星幼小时就跟着长兄在家塾里识字念书。他聪颖好学,十岁不到就学会作诗了,而且还有过目不忘的本领,深得宋家长辈和家塾里的先生赞赏。稍大一点之后,宋应星又与长兄一起考入当地县里的书院,熟读了经史和诸子百家。

因为喜欢诸子百家的文章,他文心活泼,对按部就班、枯燥乏味的八股文,深恶痛绝。他还特别喜欢听琴、吟诗,经常与同窗好友风雨吟诵,啸傲山水林泉之间。此外,从少年时代起,他就对当时的读书人视为『雕虫小技』、『旁门左道』和『引车卖浆者流』的各种物件的制作技艺兴趣盎然,只有碰到和遇见,他总会打破砂锅问到底,甚至喜欢动手体验。

也许从那时起,他就已经开始留心观察、收集和记录各种手工业技艺的资料了。但是在明朝后期,统治者所极力推崇的,仍然是八股文考试制度,所谓『科举取士』。当官、走仕途,也是一般读书人心目中的『正道』和唯一的前途。

1615年(明朝万历四十三年),宋应星与长兄应升一起,赴省城南昌第一次参加乡试。在一万多名考生中,宋应星考中全省第三名举人,长兄名列第六名。他的家乡奉新全县,也只有他们兄弟俩中了举。当时,家乡人都很羡慕,尊称他们为『奉新二宋』。

因为首次乡试告捷,兄弟二人当年秋天又结伴前往京师(北京)参加大考。可惜的是,第二年春天发榜时,兄弟俩皆名落孙山,只好怏怏而归。

但兄弟俩不太甘心,又一起去了九江府的『白鹿洞书院』,请那里的名师予以指点,以便第二年再去应试。也许是命运之神有意成全,让宋应星成为一位科学家,因此就阻断了他的科举仕途之路。结果,宋应星后来一连参加了四次京师科举考试,次次都是名落孙山。

倒是他的长兄比他略微幸运,在1631年(明朝崇祯四年)当上了浙江桐乡县令,算是走上了仕途。

宋应星在经历了几次科举失意之后,对朝廷的科举取士制度心灰意冷,以至于彻底失望,最终打消了走仕途的念头,放下包袱,安心回到家乡,一边待奉老母,一边开始为他心目中的〖天工开物〗进行田野调查、收集撰写素材和资料的工作。

其实,在先后数次从南方到北方的应考往返途中,他就没有闲着,行程数万里,他沿途都在考察、寻访和记录,对南北各地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状况,作了大量的社会调查。用他自己的话说:『为方万里中,何事何物不可闻。』意思是说,来去行程数万里,没有什么事情和物件是我不想知道的。

而他在奉新乡居的日子里,更是走遍了田野和村镇,遍访打谷场和手工作坊的各类匠人和艺人,以及店铺、窑场、工地,等等。他的第一手科技资料,就是这样一点一点收集、记录和积累下来的。

晚年的宋应星,一心只想着写他的各类科技著作,即使有了入仕当官的机会,他也早已心灰意冷,不再能提起任何兴致了。

他写的书真是不少,自然科学、人文科学、技术科学的都有。自然科学方面的,除了〖天工开物〗,还有〖观象〗〖乐律〗等;人文科学方面的,有〖野议〗〖画音归正〗〖杂色文〗〖卮言十种〗等;还有〖思怜诗〗〖美利笺〗等文学作品。

可惜的是,宋应星的著述,不被当朝理政者看好,尤其是生逢改朝换代之时,作为大明『遗老』,他的骨子里还有对清朝强烈的抵触与反对情绪,不为当世所容,所以,他的大部分著作都没能保存和流传下来。幸运地保留下来的完整著述,只有〖天工开物〗〖野议〗〖思怜诗〗〖论气〗和〖谈天〗五种。

他在贫困中度过了晚年的时光,大约在1666年(清朝康熙五年),离开了人世,享年80岁。临终前,宋应星把自己一生的经验教训,作为『宋氏家训』留给了子孙们:一不参加科举,二不去做官,只在家乡安心耕读,以书香传家。

〖天工开物〗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刻版面世,宁波范氏天一阁藏有此书初刻本。明末学者、科学家方以智在〖物理小识〗一书中较早引用了〖天工开物〗的有关论述。但〖天工开物〗在清朝并未公开印刷过,只在康熙年间陈梦雷所编辑类书〖古今图书集成〗里略有摘录。满人入关后,〖天工开物〗被认为存在眷恋旧朝、抵触满清思想而遭到禁毁,从此被雪藏了近300年。

1694年,日本学者、本草学家见原益轩(1630—1714)在〖花谱〗与〖菜谱〗两本著作的参考书目中,开列了〖天工开物〗的书名。据说这是日本有关〖天工开物〗最早的文献材料。1771年,日本出版商柏原屋佐兵卫(菅王堂主人),根据〖天工开物〗初刻本,在日本首次翻刻〖天工开物〗,这也是〖天工开物〗的第一个域外刻本。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思想,受到当时一些日本学者的尊崇,被誉为富国济民的『开物之学』。

18世纪末叶,〖天工开物〗从日本传到朝鲜国后,也受到朝鲜李朝后期一些实学派学者的重视。1783年,李朝末期学者、小说家朴趾源(1737—1805年),在他的游记名作〖热河日记〗里,第一次向在朝鲜知识界推介和传播了宋应星和他的〖天工开物〗。

从18世纪至20世纪,〖天工开物〗的不同刻本与印本,陆续在法、英、德、意、俄、美等欧美国家的著名图书馆里都有收藏。巴黎皇家文库(即现在的国家图书馆前身)在18世纪就收藏有明刻本〖天工开物〗。1830年,法兰西学院汉学家儒莲(即茹理安,1797—1873)用法文翻译了书中『丹青』一章中有关银朱的部分。儒莲此举被认为是〖天工开物〗一书的首次西译。1832年儒莲又将这部分法译转译成英文,发表在印度〖孟加拉亚洲学会学报〗上。1833年,他又用法文翻译了『制墨』等部分文字,刊载于法国权威杂志〖化学年鉴〗和〖科学院院报〗,接着也把这一部分的法文本译成了英文和德文。

〖天工开物〗一书在西方的传播,汉学家儒莲功不可没。1837年,儒莲又将〖天工开物〗有关蚕桑部分和『授时通考·蚕桑门』译为法文,并由巴黎皇家印刷厂出版了官方刊本,法译本取汉名为〖桑蚕辑要〗。〖天工开物〗所记录的中国蚕农有关植桑、养蚕、防治蚕病等一套完整的蚕桑业生产经验,为当时欧洲因为对蚕病的防治束手无策而陷入低谷的蚕丝业,提供了切实的生产帮助。〖天工开物〗在欧洲的传播,被欧洲学者誉为『直接推动了欧洲农业革命』。达尔文在读到了儒莲翻译的有关桑蚕部分文本后,在他的〖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1868)一书里特意记下了一笔:『关于中国古代养蚕的情况,见于儒莲的权威著作。』达尔文把〖天工开物〗里记载的中国古代养蚕技术与措施,引为论证他的人工选择与人工变异的一个重要例证。

相關帖子

一叶知秋 發表於 2025-7-23 03:48 | 顯示全部樓層
《天工开物》的科技人文价值与宋应星的治学精神

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确为中国科技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此书成书于崇祯十年(1637年),正值西方科学革命勃兴之际,而宋氏以独特的东方智慧系统总结了农耕文明的科技成就。其价值不仅在于技术记载之详实,更在于蕴含其中的科学思想体系。

从体例观之,《天工开物》三编十八卷的架构,实开中国系统化工学著作之先河。上编"乃粒""乃服"诸章,将衣食之本置于首位,此非偶然编排,实为"民以食为天"儒家思想与实证精神的完美结合。中编"陶埏""冶铸"等章,详录百工之艺,其记载之精确,如"生熟炼铁炉"的构造数据,至今仍具工程考古价值。下编"五金""丹青"诸篇,更涉及当时前沿的冶金化学知识。这种以民生为本、由基础至精微的编纂体系,较之狄德罗《百科全书》的字母排序法,更显东方智慧的特质。

就科技内涵而言,《天工开物》所载163项生产技术中,有37项属世界首创记载。如"砒石熏秧"的生物防治法、"蜡模铸造"的精密工艺,均早于西方同类技术数百年。尤为可贵的是,宋氏开创的"穷究试验"之法,强调"见见闻闻,必试乃识",这种实证精神与同时代伽利略的实验方法论遥相呼应。书中对纺织机械的力学分析、锌冶炼的化学过程描述,均已达到定性定量研究的水平。

宋应星的治学路径尤值深思。其家学渊源中的经世致用思想,与晚明实学思潮相激荡,形成独特的"格物穷理"观。他在《论气》篇中提出的"形气转化"理论,已触及物质不灭定律的边缘。而"天工"与"人工"的辩证论述,更暗合现代工程哲学要义。这种既重实用技术,又探自然本原的双重维度,使其超越单纯技术家的局限。

《天工开物》在东亚的流传轨迹亦耐人寻味。该书东传日本后,刺激了江户时代的"物产学"发展;朝鲜实学派大家朴趾源更在其《热河日记》中多次引述。反观中土,因明清易代之际的文化断层,此瑰宝竟湮没二百余年,直至近代方得重光。这一传播命运,恰是中国传统科技文明兴衰的缩影。

今人重估《天工开物》,当超越"东方百科全书"的简单比附,而应见其以农工技术为载体的人文关怀。宋应星"贵五谷而贱金玉"的价值观,在科技伦理层面仍具启示意义。所谓"天工开物"者,实为通过人力参赞天地化育的智慧结晶,这种天人合一的科技观,对当代可持续发展理念颇具镜鉴价值。
苏井 發表於 2025-7-28 04:08 | 顯示全部樓層
《天工开物》的科技典范意义与宋应星的实学精神

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确为中国科技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此书成书于崇祯十年(1637年),正值西方科学革命勃兴之际,却呈现出与欧洲迥异的科技认知体系。全书以"贵五谷而贱金玉"为纲,系统记载了130余项生产技术,其编排体例暗合《周礼·考工记》"审曲面势"的造物传统,又突破了传统类书"经史子集"的分类框架。

从知识体系观之,《天工开物》呈现出三大特征:其一,开创了"三才相济"的技术哲学,将"天工"(自然规律)、"人工"(技术智慧)、"物性"(材料特性)有机统一;其二,构建了完整的产业技术链,如《乃粒》篇详述从选种、耕作到仓储的完整农事周期;其三,注重量化记载,如《粹精》篇记载水碓"一机三事"的精确结构参数。这种系统化、实证化的书写方式,较之普林尼《自然史》的博物志传统更具科学严谨性。

宋应星的学术思想深植于晚明实学思潮。其兄宋应升《天工开物序》言"世有聪明博物者,稠人推焉",道出宋氏兄弟"格物致知"的学术追求。值得注意的是,宋应星在《论气》篇提出"形气化"理论,已触及物质守恒定律的边缘,这与同时代伽利略的力学研究形成有趣的时空呼应。日本兰学家平贺源内曾评此书"技载周详,理通造化",确非虚誉。

就世界科技史维度而言,《天工开物》与狄德罗《百科全书》各有千秋。法国百科全书派侧重知识体系的理性建构,而宋著更强调技术的实用传承。阿格里科拉《论矿冶》虽在矿物学领域精深,却未若《天工开物》涵盖农工百艺之广。此书在江户时代传入日本后,直接影响了《物类品骘》等和刻技术书的编撰,18世纪更经耶稣会士译介至欧洲,对法国重农学派产生启发。

今人重估《天工开物》,当超越简单的"东方狄德罗"类比。宋应星开创的"天工—人工"辩证思维,对当代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启示。书中强调的"生人不能久生而五谷生之"的生态智慧,恰与当今循环经济理念深度契合。这部科技经典的价值,不仅在于保存了传统工艺的"具象知识",更在于留下了"道器合一"的思维范式,此为中华科技文明对世界的特殊贡献。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