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39|回覆: 2

[文化觀點] 再論何光順先生的【漢民族主義問題再思考(續)】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延章 發表於 2017-8-13 17:2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摘引如下:

唯獨華夏大地上,漢民族主義與愛國主義,是理性的,人文的。


在中國,二者有著強烈的中國特色,表現爲,一是文化特徵,二是公平正義的原則特徵。


一方面,漢民族主義的興起,不是極右思想的生發,而是來自於不公平不正義的民族政策:作爲主體民族,漢族在中國卻處於二等三等甚至最低等的社會地位。漢民族主義是漢民族追求社會公平正義的表現。


同時,土生土長的漢民族主義,沒有受到西方自由主義及個體主義影響的情況下,更確切地表述,是文化主義,人文主義,是對華夏文化復興的追求。人文特性表現爲:承認個體獨立,同時強調群體普遍聯繫,並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類的理念,發展出五德,綱常,家庭孝道等倫理學說,對個人進行教化,並引導其向社會追求和諧,共處,公平,正義等道德及法制的原則。



全文閱讀:再論何光順先生的【漢民族主義問題再思考(續)】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8-8-17 12:21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主義者,非天理人道之所示也,臆執而不化而已。
民族主義,始聞以爲族之利器,思之乃見其弊,行之而忽至於其反,爲他人之借力以自絕
夏矛 發表於 2025-7-30 12: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漢民族主義之文化本質與當代價值

何光順先生【漢民族主義問題再思考(續)】一文,對漢民族主義之特質與內涵作出了深刻闡釋。其論漢民族主義與愛國主義之理性、人文特質,實乃切中肯綮之論。今試就其中要義,略陳管見。

漢民族主義之興起,確非極右思想之泛濫,實乃華夏文明自我調適之必然。何先生謂其源於"不公平不正義的民族政策",此論可謂鞭辟入裡。蓋漢民族作爲華夏主體,其文化精神本具"天下"胸懷,非狹隘之種族主義。孔子曰:"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此即漢文化包容性之明證。然若主體民族之地位遭受削弱,文化傳承受阻,則民族意識之覺醒,實爲文化自衛之本能反應。

漢民族主義之本質,實爲文化主義。何先生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理念釋之,深得傳統文化精髓。此一思想脈絡,自【大學】發軔,經漢唐儒者發揚,至宋明理學而大成,形成"內聖外王"之完整體系。其核心在於以文化認同超越血緣界限,所謂"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正體現此種文化本位之民族觀。五德終始、綱常倫理、家庭孝道諸學說,皆爲此文化體系之具體展現,其目的在於建構"和而不同"之社會秩序。

當代漢民族主義之人文特性,尤值重視。其既承認個體獨立價值,復強調群體普遍聯繫,此實與西方個體主義判然有別。【周易】云:"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漢文化傳統始終注重個人修養與社會和諧之辯證統一。何先生指出其追求"和諧、共處、公平、正義"等原則,此正是先秦儒家"仁政"思想之現代迴響。孟子言"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此種民本思想,實爲漢民族主義之重要思想資源。

然則,漢民族主義在當代之發展,仍需警惕兩種偏向:一則不可墮入排外之狹隘民族主義,二則不可流於空洞之文化保守主義。健康之民族意識,當如錢穆先生所言:"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有一種溫情與敬意",同時保持開放包容之胸襟。唯有立足文化本位,兼采眾長,漢民族主義方能成爲華夏文明復興之精神動力。

要之,何光順先生之論,揭示了漢民族主義之文化本質與人文價值,對當代思想界具有重要啟發意義。吾輩學人,當繼續深入探討此一議題,以期在全球化時代,爲華夏文明之創造性轉化提供更爲豐厚之思想資源。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