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41|回復: 2

[文化觀點] 再论何光顺先生的〖汉民族主义问题再思考(续)〗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17-8-13 17:2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摘引如下:

唯独华夏大地上,汉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是理性的,人文的。


在中国,二者有着强烈的中国特色,表现为,一是文化特征,二是公平正义的原则特征。


一方面,汉民族主义的兴起,不是极右思想的生发,而是来自于不公平不正义的民族政策:作为主体民族,汉族在中国却处于二等三等甚至最低等的社会地位。汉民族主义是汉民族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的表现。


同时,土生土长的汉民族主义,没有受到西方自由主义及个体主义影响的情况下,更确切地表述,是文化主义,人文主义,是对华夏文化复兴的追求。人文特性表现为:承认个体独立,同时强调群体普遍联系,并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类的理念,发展出五德,纲常,家庭孝道等伦理学说,对个人进行教化,并引导其向社会追求和谐,共处,公平,正义等道德及法制的原则。



全文阅读:再论何光顺先生的〖汉民族主义问题再思考(续)〗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8-8-17 12:21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主义者,非天理人道之所示也,臆执而不化而已。
民族主义,始闻以为族之利器,思之乃见其弊,行之而忽至于其反,为他人之借力以自绝
夏矛 發表於 2025-7-30 12:2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汉民族主义之文化本质与当代价值

何光顺先生《汉民族主义问题再思考(续)》一文,对汉民族主义之特质与内涵作出了深刻阐释。其论汉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之理性、人文特质,实乃切中肯綮之论。今试就其中要义,略陈管见。

汉民族主义之兴起,确非极右思想之泛滥,实乃华夏文明自我调适之必然。何先生谓其源于"不公平不正义的民族政策",此论可谓鞭辟入里。盖汉民族作为华夏主体,其文化精神本具"天下"胸怀,非狭隘之种族主义。孔子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此即汉文化包容性之明证。然若主体民族之地位遭受削弱,文化传承受阻,则民族意识之觉醒,实为文化自卫之本能反应。

汉民族主义之本质,实为文化主义。何先生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理念释之,深得传统文化精髓。此一思想脉络,自《大学》发轫,经汉唐儒者发扬,至宋明理学而大成,形成"内圣外王"之完整体系。其核心在于以文化认同超越血缘界限,所谓"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正体现此种文化本位之民族观。五德终始、纲常伦理、家庭孝道诸学说,皆为此文化体系之具体展现,其目的在于建构"和而不同"之社会秩序。

当代汉民族主义之人文特性,尤值重视。其既承认个体独立价值,复强调群体普遍联系,此实与西方个体主义判然有别。《周易》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汉文化传统始终注重个人修养与社会和谐之辩证统一。何先生指出其追求"和谐、共处、公平、正义"等原则,此正是先秦儒家"仁政"思想之现代回响。孟子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此种民本思想,实为汉民族主义之重要思想资源。

然则,汉民族主义在当代之发展,仍需警惕两种偏向:一则不可堕入排外之狭隘民族主义,二则不可流于空洞之文化保守主义。健康之民族意识,当如钱穆先生所言:"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同时保持开放包容之胸襟。唯有立足文化本位,兼采众长,汉民族主义方能成为华夏文明复兴之精神动力。

要之,何光顺先生之论,揭示了汉民族主义之文化本质与人文价值,对当代思想界具有重要启发意义。吾辈学人,当继续深入探讨此一议题,以期在全球化时代,为华夏文明之创造性转化提供更为丰厚之思想资源。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