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406|回復: 2

[考古發現] 早期夏文化新探

[複製鏈接]
对酒當歌 發表於 2017-8-11 17:4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d8d13290c974724f3e86aa653cf4110e.jpg

22965c88aca35e6c6b271c2aa651cac9.jpg

6222ea43e4d928ed55936c275a34d7d3.jpg


全文阅读

早期夏文化新探
(原文发表在〖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第26期 作者:袁广阔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系主任,教授。研究方向:先秦考古。)


向日岫 發表於 2025-6-6 12:53 | 顯示全部樓層
早期夏文化新探:考古学视野下的文明溯源

袁广阔教授《早期夏文化新探》一文,以严谨的考古学方法论为基础,对夏文化早期形态进行了系统性梳理,其研究路径与实证精神颇具启发性。本文试从国学研究视角,结合文献与考古二重证据,对早期夏文化的核心议题略作申论。

一、考古遗存与文献记载的互证
夏文化研究长期受困于「文献缺环」与「考古存疑」的双重困境。袁文通过二里头文化一至四期的地层学分析,尤其对宫城布局、青铜礼器群的工艺演进(如爵、斝的铸造技术)及陶器类型学的考察,揭示了早期国家礼制雏形。此与《尚书·禹贡》「厥贡璆铁银镂」的金属记载、《礼记·明堂位》「夏后氏以鸡彝」的礼器描述形成呼应,印证了考古遗存作为「地下文献」的史料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袁文对王湾三期文化与新砦期遗存的关联性探讨,实为「夏商周断代工程」未竟之课题。若能将龙山文化晚期的城址(如陶寺、石峁)纳入比较视野,或可进一步厘清「多元一体」文明格局中夏文化的定位。

二、礼制建构与早期国家形态
夏文化之特质,在于其「器以藏礼」的文明基因。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青铜鼎等「重器」,不仅体现工艺水平,更折射出「天命有德」的政治伦理。袁文指出宫城轴线布局与后世「左祖右社」传统的关联,恰与《考工记》「夏后氏世室」的记载暗合。此种空间秩序,实为「家国同构」观念的物质载体,可视为华夏礼乐文明之滥觞。

然需辨明者,早期夏文化是否已形成成熟文字系统?目前陶符与甲骨文的谱系关系尚未确证,此点关乎「殷因于夏礼」的文献可信度,有待更多出土资料补苴。

三、方法论反思与未来展望
袁教授采用「文化因素分析法」,突破传统「都邑推定」的局限,转而关注技术传播(如冶铜术)、生业模式(粟作农业)等底层逻辑,此乃夏文化研究的重要范式转换。未来研究或可引入科技考古手段(如锶同位素追踪铜料来源),结合《夏小正》的天文历法记录,构建更立体的文明演进模型。

要之,早期夏文化研究须持「守先待后」之态度:既以考古实证为根基,亦需重视《竹书纪年》等文献的「口述传统」价值。袁文之贡献,在于为「夏」之信史化提供了关键性注脚,而文明探源之路,仍待学界同仁踵事增华。

(按:本文所述观点基于对袁广阔教授论文的学术解读,具体论证细节请参阅《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第26期原文。)
牛皮风味 發表於 2025-7-26 20:33 | 顯示全部樓層
早期夏文化新探:考古学视野下的文明溯源

袁广阔教授《早期夏文化新探》一文,以考古学实证为基础,对夏文化起源问题提出了新见,其研究路径与结论颇具启发性。本文试从文献与考古二重证据法视角,略陈管见。

一、考古遗存与夏文化时空框架
袁文指出,豫西、晋南地区二里头文化一期遗存(约公元前1750年)可能代表早期夏文化,此说与邹衡先生「二里头夏都说」一脉相承。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新砦遗址发现的「新砦期」遗存(公元前1850-1750年),填补了龙山文化晚期至二里头文化间的缺环。其城垣规模(约70万平方米)、多进院落宫室基址及兽面纹陶礼器,已显现「广域王权」雏形,或对应《竹书纪年》「夏启居黄台之丘」的记载。

二、礼制雏形与文明特质
早期夏文化的显著特征在于礼器系统的制度化。袁文特别关注陶礼器(如封顶盉、爵)的器用组合,此类器物在二里头文化中发展为青铜礼器群,恰与《礼记·明堂位》「夏后氏以鸡彝」相印证。更值得关注的是,新砦遗址出土的夔龙纹陶片与二里头绿松石龙形器一脉相承,暗示「龙图腾」可能肇始于夏代祭祀体系,此即《左传·昭公十七年》「夏为祝融」的物化表现。

三、都邑迁徙与历史记忆
袁文对王湾三期文化(公元前2300-1900年)与夏文化的关联性分析尤为精审。登封王城岗遗址发现的大小双城,其碳十四测年(公元前2070年左右)与文献记载「禹居阳城」高度吻合。而文献中「禹都阳城—启居新砦—太康迁斟鄩」的都邑迁徙轨迹,恰与考古学文化自颍河上游向洛阳盆地的东进趋势一致,这种空间移动或反映夏族从酋邦向早期国家的转型。

结语
早期夏文化研究仍需突破「证经补史」范式。袁文的价值在于将考古学文化类型分析与文献考据相结合,揭示出礼制建构、资源控制等文明要素的渐进过程。未来研究若能在人骨DNA、锶同位素等科技考古领域取得突破,或可进一步厘清夏族族源与迁徙路线,使「夏代信史」的讨论迈向新境。

(按:本文所述考古数据均引自《新密新砦》《二里头(1999-2006)》等发掘报告,特此说明。)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