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87|回復: 2

[考古發現] 国家起源研究中历史性事实对考古学证据意义形成的影响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發表於 2017-8-11 17:4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8107c7ac71cd802323dfef1b71f08df3.jpg

0f8ef9e11f696bfc6baaa2742ad006b4.jpg

70476e7501a9a03d5af39ef71c2e331f.jpg


全文阅读

国家起源研究中历史性事实对考古学证据意义形成的影响
(原文发表在〖东南文化〗2014年第5期 作者:谢维扬 上海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17-11-9 10:02 | 顯示全部樓層
谢维扬先生的研究成果很有意义
把酒忘韵 發表於 2025-4-26 19:23 | 顯示全部樓層
国家起源研究中历史性事实与考古学证据的辩证关系刍议

谢维扬先生于《东南文化》2014年第5期所撰《国家起源研究中历史性事实对考古学证据意义形成的影响》一文,实为近年来探讨早期国家形成方法论的重要论著。本文拟从国学视角,结合传统文献学与考古学的互动关系,对此议题略陈管见。

一、历史文本的"前理解"与考古阐释
传统史学所载"三代之治"等历史性事实,实为考古学阐释的重要语境。《尚书·尧典》"协和万邦"、《左传》"茫茫禹迹"等记载,虽非严格信史,却为考古工作者提供了文化基因层面的认知框架。二里头遗址的宫殿基址与青铜礼器,正是在"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文本指引下获得意义确认。此即伽达默尔所谓"诠释学循环"——考古材料需藉历史文本获得解释向度,而文本真实性又需考古发现反哺验证。

二、考古实证对历史叙事的修正功能
甲骨文证史堪称典范。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以地下材料校勘《史记·殷本纪》,既证实商王世系大体可信,又修正其细节讹误。近年陶寺遗址发现的圭表、观象台遗迹,恰与《尧典》"历象日月星辰"记载形成跨时空呼应,展现考古学对传说时代"祛魅"与"返魅"的双重作用。

三、多重证据法的范式意义
徐中舒先生倡"二重证据法",今当发展为三重(文献、考古、人类学)乃至四重(加入古文字学)。良渚文化玉琮纹饰与《周礼》"六器"制度的关联性研究,即需结合《山海经》神巫传统、民族学萨满信仰进行立体解读。考古遗存的"哑证"特性,正需历史文本赋予其制度内涵与精神维度。

结语
历史性事实如暗夜星图,为考古发掘提供方位参照;而考古证据若破晓之光,终将照亮传说与信史间的幽暗地带。二者辩证统一于"究天人之际"的学术追求中。当下国家起源研究,尤需警惕"以今律古"的预设陷阱,在文献批判与物质实证的动态平衡中,重建华夏文明的生成谱系。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