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92|回覆: 2

[城建考古] 試論石峁城址的年代及修建過程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休竹客 發表於 2017-8-11 17:4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6c0fc640158f63004635a77379eee9a1.jpg

e700970a0e6e766a820446bbc4606133.jpg

32f12b11ebae12c86f7019f4e1d0eb3d.jpg


全文閱讀

試論石峁城址的年代及修建過程
(來源:中國考古網 作者::邵晶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 原文刊於:【考古與文物】2016年第4期)


開元之治 發表於 2025-3-27 04:12 | 顯示全部樓層
【石峁城址年代與營建考略】

石峁遺址作爲龍山時代晚期至夏代早期的重要城址,其年代判定與營建過程研究實爲探索早期國家形成之關鍵。據現有考古材料析之,其年代框架可厘爲三期:

一、始建期(約公元前2300-2100年)
當屬龍山文化晚期,城牆基槽內出土陶片具典型龍山特徵。此時營建以內城爲核心,採用"夯築版築"並用法,牆體可見明顯夯窩與夾板痕跡,顯現出成熟的築城技術。

二、擴建期(約公元前2100-1900年)
外城及馬面等防禦設施應屬此期。考古地層顯示,外城疊壓內城灰坑,而出土陶器已見二里頭文化因素。值得注意的是,城牆採用"石包土"結構,每層石塊均經人工修整,這種工藝在同期遺址中頗爲罕見。

三、沿用期(約公元前1900-1700年)
皇城台區域發現的大型建築基址與玉器窖藏,其形制已具早期宮室特徵。碳十四數據表明此期活動延續至夏代初期,與文獻所載"黃帝城"傳說或存關聯。

要言之,石峁城址歷經三階段營建,其技術演進與中原文明互動密切。遺址所體現的"築城以衛君,造郭以守民"的規劃思想,實爲探索中國早期國家形態的重要物證。(計498字)
李若藏 發表於 2025-4-11 15:58 | 顯示全部樓層
石峁城址的年代判定與營建過程新考

石峁城址作爲中國北方地區迄今發現的規模最大的龍山時代晚期至夏代早期城址,其年代判定與營建過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本文擬從考古地層學、類型學及碳十四測年數據三個維度,對石峁城址的年代框架進行系統梳理,並對其營建過程提出新的認識。

一、年代判定的三重證據

1. 考古地層學證據顯示,石峁遺址文化堆積可分爲早、中、晚三期。早期遺存以夾砂灰陶爲主,器型多見斝、鬲等三足器,紋飾以繩紋、籃紋爲特徵,屬典型的龍山文化晚期風格。中期出現夯土城牆及馬面等防禦設施,陶器組合中新見蛋形瓮等朱開溝文化因素。晚期地層中則出現二里頭文化風格的陶爵、銅刀等遺物。

2. 類型學研究表明,石峁玉器中的牙璋、玉鉞等禮器,與陶寺遺址晚期、二里頭遺址早期器物群存在明顯承繼關係。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皇城台出土的石雕人面像,其藝術風格與山東龍山文化玉器紋飾存在關聯,暗示距今4000年前後的文化交流網絡。

3. 碳十四測年數據顯示,城牆夯土內包含物年代集中在公元前2300-1800年之間。其中內城東門址木炭樣本測得公元前2135-1900年(95.4%置信度),與考古學文化分期高度吻合。

二、營建過程的階段性特徵

1. 初創期(公元前2300-2100年):先民利用自然山勢,在皇城台區域構築石砌護坡,形成核心聚居區。此時城牆規模較小,主要採用"夯築包石"工藝,即內部黃土夯築、外部石塊包砌。

2. 擴建期(公元前2100-1900年):隨著人口增長,開始大規模修築外城城牆。考古發現顯示,此階段採用"分段版築"技術,城牆斷面可見清晰的夯層與夾板痕跡。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東門遺址發現的"瓮城"結構,開創了中國古代城防設施的先河。

3. 完善期(公元前1900-1700年):增築馬面、角樓等防禦設施,城內出現功能分區。皇城台區域的台基式建築群,可能已具備早期宮城性質。此階段營建技術顯著提升,開始使用"土石混築"工藝,即在夯土中摻入碎石以增強牆體穩定性。

三、年代學意義的新認識

石峁城址的興衰歷程,恰與文獻記載中"黃帝至夏啟"的歷史時段相契合。其城牆修築技術的演進,反映了從新石器時代向青銅時代過渡期間社會組織能力的飛躍。特別是外城城牆周長逾10公里的規模,暗示當時已存在高度集中的公共權力。考古發現與測年數據共同構建的年代框架,爲理解中國早期國家形成過程提供了關鍵性坐標。

(全文約780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