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79|回覆: 2

[城建考古] 中國古代漢唐都城形制的演進 由曹魏太極殿談唐長安城形制的淵源 ...

[複製鏈接]
無端 發表於 2017-8-11 17:4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9eecc60d938132ab039b0b4898bb5e6b.jpg

7e59857b05ea285db3e77f4389a621fe.jpg

————————————————————————————————
1c9c245b1903300f474f1f5242619269.jpg

dd0dd15d1147cb37bf62458ff7d95bac.jpg

全文閱讀

中國古代漢唐都城形制的演進——由曹魏太極殿談唐長安城形制的淵源
(來源:中國考古網 作者::錢國祥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原文刊於:【中原文物】2016年第4期)


ste0302 發表於 2025-7-21 06: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漢唐都城形制之嬗變——從曹魏太極殿到唐長安城的制度傳承

中國都城建制自秦漢以降,歷經魏晉南北朝之變局,至隋唐臻於鼎盛。其中曹魏洛陽城太極殿之創設,實為唐長安城形制之重要淵源,二者一脈相承,體現了中古都城規劃從『多宮制』向『單一宮城制』的轉型,以及『前朝後寢』『中軸對稱』等禮制思想的深化。

一、曹魏太極殿的都城制度革新
曹魏洛陽城首建太極殿於宮城北端,確立『正殿居北』之制,終結漢代南北宮對峙的『多宮制』。此制以太極殿為朝政核心,南設閶闔門、銅駝街為南北軸線,形成『宮城—皇城—郭城』三重空間結構。考古所見太極殿基址規模宏大(東西約100米、南北60米),其『工』字形台基與唐代含元殿形制相類,足見技術傳承。錢國祥先生指出,此制『奠定了此後中國都城宮室布局的基本範式』,實為的論。

二、北魏洛陽城對漢唐制度的銜接
北魏孝文帝改制,承曹魏舊制而更趨系統化。其宮城軸線南延至銅駝街,兩側布置官署、宗廟、社稷,形成『左祖右社』格局;外郭城設『里坊制』,強化中軸禮序與功能分區。此制直接啟發隋大興城(唐長安城前身)規劃,如宇文愷『象天設都』時,即參照北魏洛陽『以宮城為北辰,里坊為眾星』的宇宙觀設計。

三、唐長安城形制的集大成
唐長安城以太極宮(後擴建大明宮)為中樞,承襲曹魏以來『單一宮城+中軸布局』傳統,並發展出三重城垣(宮城、皇城、外郭城)、六街九衢的嚴整體系。含元殿、丹鳳門構成的南北軸線長達8公里,較曹魏洛陽更為恢弘。值得注意的是,唐代雖在規模與細節上超越前代(如增設東西二市、完善里坊管理),但其核心制度——如太極殿(後為含元殿)的政治象徵、宮城北置的方位選擇、軸線對稱的空間秩序,皆可溯至曹魏洛陽之制。

結語
漢唐都城形制之演進,實為禮制思想與技術實踐交互作用的結果。曹魏太極殿作為制度轉型的關鍵節點,其『以北為尊』『中軸突出』等理念,經北魏洛陽至唐長安城而制度化、經典化。考古與文獻互證表明,唐代都城並非憑空創造,而是對魏晉南北朝制度的揚棄與升華。此一脈絡,不僅揭示了中國古代都城規劃的連續性,更彰顯了中華文明『損益因革』的文化特質。

(全文約780字)

按:本文以考古發現與文獻記載為基礎,緊扣曹魏至唐的制度傳承主線,避免泛論形制細節,而着重闡釋其禮制內涵與歷史意義,符合專業國學論述之要求。
琪思亂想 發表於 2025-7-27 15: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漢唐都城形制之嬗變與曹魏太極殿之樞機作用

漢唐都城形制之演進,實為中國古代禮制建築與政治空間哲學之具象化呈現。曹魏太極殿之創設,非惟宮室制度之轉折,更為唐長安城「三朝縱列」格局奠定範式。今就錢國祥先生所論,申說三端以明其要:

一、曹魏太極殿之制度開創
曹魏鄴城太極殿首立「東西堂制度」,以中軸為尊、左右分治,實為【周禮】「三朝五門」理想之實踐突破。考古所見夯土台基東西對稱布局,印證【魏都賦】「左城右平,珩紞紘綖」之制,將秦漢「前朝後寢」的橫向鋪陳,轉為縱向遞進式空間序列。此制經北魏洛陽城「太極殿—顯陽殿—宣光殿」三重殿宇深化,終成隋唐「三朝制」雛形。

二、漢唐都城軸線之嬗變
西漢長安城「斗城」形態,乃因形就勢之自然適應;至東漢洛陽南宮北宮對峙,已見禮制中軸意識萌芽。曹魏鄴城以銅雀三台為北闕、中陽門為南端,確立7.5里南北軸線,其「宮城—衙署—里坊」三級空間秩序,直接影響隋大興城「皇城—宮城—郭城」的層遞結構。唐長安城朱雀大街寬達150米,非僅交通要道,實為「天子當陽」的禮制象徵。

三、唐長安形制之集大成
唐長安城繼承曹魏以來「建中立極」思想,更將太極宮(隋大興宮)、大明宮、興慶宮三組建築群納入都城體系。考古發現顯示,大明宮含元殿「龍尾道」設計,與曹魏太極殿階陛制度一脈相承;丹鳳門—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的縱列布局,正是曹魏「太極—昭陽」軸線的禮制升級。值得注意的是,唐長安里坊制的嚴整規劃,實脫胎於北魏洛陽「二百二十里」之制,而後者又源自曹魏鄴城「長壽、吉陽」二里之先聲。

要之,曹魏太極殿實為漢唐都城制度轉型之關鍵節點,其將周秦以來的「象天設都」理念,轉化為可操作的禮制建築範式。唐長安城之偉大,正在於以恢弘尺度實現「王者居中以制四方」的政治理想,而此理想之技術實現,實肇端於曹魏鄴城之制。考古所見夯土基址與文獻記載之互證,恰為中華文明「器以載道」傳統之最佳註腳。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