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11|回覆: 1

[城建考古] 良渚文化的社會政治特徵探析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懋基 發表於 2017-8-10 23:0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1ca3dfeb9a2dbb106a2948006a3c4400.jp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f54200cadd786d115b206dc2a756b4d.jpg

cf00c3746789819ebd3bd8104cbd9403.jpg


全文閱讀

良渚文化的社會政治特徵探析
(來源:中國考古網 作者::何駑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原文刊於:【東南文化】2016年第4期)

(來源:中國考古網)


邋遢歐米茄 發表於 2025-6-26 08:06 | 顯示全部樓層
良渚文化社會政治特徵芻議

良渚文化(約公元前3300-前2300年)作爲長江下游新石器時代晚期文明典範,其社會政治結構呈現出鮮明的早期國家特徵。本文結合考古發現與文獻互證,試析其政治組織形態之要義。

一、神權與王權合一的統治體系
良渚遺址群以莫角山宮殿區爲核心,大型土築台基、城牆及外圍水利系統,彰顯高度集中的社會組織能力。反山、瑤山等貴族墓葬中,玉琮、玉鉞共出的現象,印證【周禮】"以蒼璧禮天,黃琮禮地"的記載,表明神權祭祀與軍事權力已爲統治階層壟斷。此種"巫王一體"模式,與商周"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政治傳統一脈相承。

二、層級化社會結構
考古遺存顯示明確等級分化:
1. 核心階層:掌握玉器製作與分配權,墓葬隨葬品達數百件;
2. 次級貴族:擁有部分禮儀用玉,但規模遜於核心區;
3. 平民階層:僅見陶石器具。
這種"金字塔式"結構,佐證【禮記·王制】"爵人於朝,與眾共之"的早期分封雛形,反映制度化社會管理已趨成熟。

三、資源控制的制度化
良渚水利系統涵蓋11條堤壩,控水面積達100平方公里,需萬人協作方可建成。此種超大型公共工程,必以強制性勞役制度爲基礎,與【尚書·堯典】"平秩東作"的集體勞作記載相呼應。玉料溯源研究顯示,其透閃石原料可能來自江蘇溧陽,跨區域資源調配能力,凸顯中央化權力運作。

四、文化認同的政治表達
良渚玉器紋飾高度規範化,神人獸面紋在方圓500公里範圍內呈現同一母題,此種"標準化"藝術語言,實爲意識形態統合之物質載體。較之紅山文化玉器的地方性差異,良渚顯示出更強的文化整合力,暗合【左傳】"器以藏禮"的政治象徵傳統。

結語
良渚文化已具備早期國家三大要素:
1. 壟斷性暴力(玉鉞象徵軍事權)
2. 等級化空間(宮城-外郭-水利系統)
3. 制度化再分配(玉器、稻作經濟)
其"神權主導型"政治模式,爲理解華夏文明多元一體格局形成提供了關鍵實證。然其 abruptly 消亡之謎,亦警示早期國家治理中對生態承載力的忽視,此點尤值今人深省。

(全文約780字)

按:本文立論基於考古類型學與文獻二重證據法,若需具體遺址數據或地層關係分析,可另文詳述。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丙子日|黃帝4722年六月十二日亥時| 2025/7/6/週日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