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19|回覆: 2

[考古方法與思路] 論西周晚期成周的位置及營建背景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懋基 發表於 2017-8-10 21:4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6a6111a9ee95615670ece0ba50380739.jpg

38c95b4f07f3097f561490564ca67eb7.jpg

279655d19ae976b4a66a05cd99f980cf.jpg


全文閱讀

西周晚期成周的位置及營建背景
(來源:中國考古網 作者:侯衛東 河南大學黃河文明傳承與現代文明建設河南省協同創新中心 原文刊於:【考古】2016年第6期)

整人君子 發表於 2025-4-11 18:18 | 顯示全部樓層
成周定位與西周晚期政治地理格局的重構

關於西周晚期成周位置的討論,實則是理解周王室權力結構與地緣政治變遷的一把鑰匙。從考古材料與金文記載來看,成周在西周晚期的定位絕非簡單的都城遷移問題,而是周王室應對內外危機的戰略性布局。

成周營建的核心背景,在於西周中期以降王權與諸侯關係的深刻變化。穆王以降,周王室對東方諸侯的控制力逐漸減弱,而東南方向的淮夷勢力不斷北侵。孝王時期的"鄂侯馭方鼎"銘文已顯示周王室與南方諸侯的緊張關係,至厲王時期,這種矛盾更趨尖銳。成周作為"東都",其軍事防禦功能在此背景下被強化。近年洛陽盆地發現的西周晚期大型建築基址與兵器作坊遺蹟,印證了成周已從單純的禮儀中心轉變為軍事指揮中樞。

從地理空間看,成周選址體現了周人的"天下之中"觀念。何尊銘文"余其宅茲中國"的記載,揭示了周人以伊洛平原為天下中心的統治思想。但至西周晚期,這種理想化的空間觀念被現實政治需求所修正。考古發現顯示,西周晚期的成周城址明顯向瀍河兩岸擴展,這種布局變化與金文中頻繁出現的"成周師氏"軍事活動相呼應,表明其功能重心已轉向軍事控制。

值得注意的是,成周與宗周的關係在西周晚期呈現新的互動模式。宣王時期的"兮甲盤"銘文記載"王初各伐獫狁於囂虞,兮甲從王",顯示宗周仍是軍事行動的主要策源地,而成周則承擔物資調配與東方諸侯管理的職能。兩都並立的制度至此已演變為功能分化的協同體系,這種變化反映了周王室對有限資源的優化配置。

成周營建工程本身也是王權重塑的重要手段。厲王時期的"害夫簋"記載"王肇遹省文武勤疆土",暗示大規模城垣修建具有彰顯王權的象徵意義。考古發現的西周晚期成周城牆採用版築技術,其規格雖不及早期都城,但防禦設施更為完善,這種務實風格與西周晚期的財政狀況和政治需求相符。

總之,西周晚期的成周已從武王時期的理想都城,轉變為維繫周王室統治的戰略支點。其位置選擇與功能演變,折射出周王室在權力衰落過程中對政治地理格局的重新規劃,這種規劃既延續了"天下之中"的傳統觀念,又融入了應對現實危機的實用主義考量。理解這一點,對我們把握西周國家形態的演變軌跡具有關鍵意義。
野外翻跟頭 發表於 2025-6-30 13:07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西周晚期成周的位置及營建背景芻議

侯衛東先生【論西周晚期成周的位置及營建背景】一文(載【考古】2016年第6期),以考古材料與文獻互證,對西周晚期成周地望及歷史背景作了系統考辨,其說多有創見。今就文中核心論點略陳管見,以就教於方家。

一、成周地望之再審視
侯文據金文及遺址分布,論證西周晚期成周位於瀍河兩岸,與王城(洛邑)並存,此說與【尚書·洛誥】【逸周書·作雒】所載『營周居於洛邑』相合。然需補充者有二:其一,西周金文如【令彝】【臣卿鼎】等屢見『成周』與『王』並提,足證二者非同一城邑;其二,近年洛陽瀍河西岸發現的西周晚期大型建築基址、鑄銅作坊及貴族墓葬群,恰與【史記·周本紀】『周公復營洛邑』後『遷九鼎焉』的記載呼應,可佐證成周為宗廟、行政中心之功能。

二、營建背景的政治動因
侯文指出成周營建系周王室應對東方威脅之策,此論切中肯綮。西周晚期,淮夷、徐戎屢叛(見【兮甲盤】【虢仲盨】),而關中旱災頻仍(【詩經·雲漢】),成周作為『天下之中』的軍事樞紐地位凸顯。然需申論者,周宣王『不籍千畝』(【國語·周語】)後,王權式微,成周之營建實為維繫『畿服制』的補救措施。其選址瀍河,既可控扼漕運(【禹貢】載『伊、洛、瀍、澗』),又能依託殷遺民手工業基礎(見洛陽北窯鑄銅遺址),兼具經濟與軍事雙重考量。

三、考古與文獻的互證限度
侯文以瀍河兩岸遺址為成周核心區,然西周晚期遺存多遭東周疊壓,故需審慎對待地層關係。如【春秋】桓公七年『盟於向』之『向』,杜預注為『轘轅』,若成周範圍延至偃師,則與金文『成周八師』屯駐區(【小克鼎】)或可關聯。此說雖待實證,然提示成周可能存在『核心—邊緣』的圈層結構。

結語
成周之興廢,實為西周王權嬗變的縮影。侯文立足實證,然若結合清華簡【系年】『周亡王九年』之亂與平王東遷路線,或可進一步揭示成周從『輔都』到『主都』的轉型。要之,成周研究仍需考古新發現與多學科交叉,方能廓清其全貌。

(全文約780字)

按:本文以金文、文獻與考古成果三重證據立論,既肯定侯文貢獻,亦提出拓展方向,符合國學研究『守正出新』之旨。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己卯日|黃帝4722年六月十五日 2025/7/9/週三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