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器肇始與文明嬗變芻議】
陶器之興,實爲華夏文明重要轉折。【考工記】云:"摶埴之工,陶旊。"早期陶器不僅革新飲食方式,更暗藏社會複雜化之樞機。考古所見裴李崗文化陶盂,其形制規整,火候均勻,已顯專業分工之端倪。
粥食之烹,乃農耕文明重要表徵。【周書】載"黃帝始烹谷爲粥",陶鬲炊煮技術的成熟,使穀物得以充分糊化,既提高營養攝取效率,又促進定居生活穩定。半坡遺址出土的夾砂陶罐,內壁常見炭化粥垢,可證先民"粒食"傳統之悠久。
釀酒之術,尤見社會分層。【世本】言"儀狄始作酒醪",陶瓮發酵技術的出現,使剩餘糧食轉化爲禮儀用品。二里頭遺址出土的酒器群,形制規整,紋飾精美,已非日用之物,實爲"禮以酒成"的明證。
三者相生相濟:陶器爲物質載體,粥食固經濟根基,釀酒成禮儀媒介。由實用器至禮器,自溫飽需求至精神追求,器物演變背後,正是"器以藏禮"的文明進程。考古資料顯示,仰韶至龍山時期,陶器種類由十餘種增至三十餘類,專業化生產與社會分層同步深化,恰合【禮記】"物勒工名"之制。
要之,陶器革命不僅改變飲食方式,更爲社會複雜化提供物質基礎與技術準備。由炊煮而釀造,自實用而禮儀,器物演進之跡,實乃文明升華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