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36|回覆: 2

[考古方法與思路] 關於『后母戊鼎』 的定名問題

[複製連結]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7-8-10 21:4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商代著名的后母戊鼎青銅方鼎,體型巨大、花紋精美,是我國古代文物中極珍罕的重器,也是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鼎內的三字銘文為“后母戊”。上面的“後”字寫成反文,所以有些學者將“後”釋為“司”。究竟是“後”還是“司”?議論了很多年,以至於這件國寶似乎連名稱都難以統一地確定下來,情況頗不正常。

  在甲骨文中,許多字的寫法左右無別。如:

055bc05dfc250fd0ecc9c3113d4f4b03.jpg

  例子很多, 不勝列舉。這些字讀起來從未引起誤解, 因為無論向左向右,都是同一個字。銅方鼎上的“ 後” 字寫作“ ”, 像是“ 司” 字, 其實亦是同例。殷墟婦好墓出土的圓尊和方尊上都有“ 後母” 的銘文, 但其中的“ 後”字在兩尊上的寫法就一正一反, 卻不能認為它們不是同一個字。兩相對照的例子固然一目了然, 那麼單個的反文能不能正確釋讀呢?唐蘭先生說:“春秋時叔夷鎛講成湯伐夏後, 後字也寫成司。”(【考古】1977 年第5 期,346 頁) 證明上述青銅大方鼎中寫成“ 司” 的那個字亦應讀成“後”。

  【尚書·堯典】說舜即帝位時“班瑞於群後”。又【仲虺之誥】說:“ 徯予後,後來其蘇。”前一例中的“後”指各邦的君長, 後一例中的“ 後” 指商湯。所以【爾雅】就說:“後,君也。”泛指君王。在古文獻中, 後益、后稷、后羿等名號屢見不鮮。又比如婦好是商王武丁之法定的配偶之一, 卜辭中就稱她為“後帚好”(合集2672)。母戊也應是武丁的配偶,所以鼎銘中稱她為“後”,也是合情合理的。商代稱呼貴族, 在私名之前有時加上爵稱, 如“ 侯虎”( 前4.44.6)、“ 白(伯) ”(丙52)、“ 亞”(亞鐃) 等,和“後戊”的詞序一致, 不過後戊的地位更為尊崇, 所以鼎銘中未直呼其名, 而用了“ 戊” 的廟號。至於“母”,則是指她的輩分。在甲骨文中,祖母一輩的稱“妣”,母親一輩的則稱“母”。“后母戊”三個字組合在一起, 器主的爵稱、輩分、名號都包括進來了,堪稱實至名歸,文從字順。

  不過和一般左右無別的字不同的是,“後”字的反文不僅是寫法上的不同,它還代表另一個字,即“司”。“後”和“司”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字,在甲骨文中,這種情況很少見,但問題恰恰就出在這裏。甲骨文中有“司工”(存1.70),“司”指職司。【說文】說“ 司” 是“ 臣司事於外者”,那麼“司母戊”豈不成了一位辦事人員, 這當然講不通。於是研究者乃將“司”字解釋成“祀”。商代有時以“司”字代“祀”,如言“王廿司”(前2.14.4)。但這裏指的是年份,不是祭祀。甲骨文中“祀”字作“ ”,是個常用字,如言“祀於河”(乙2587)、“ 祀祖乙”(存1.257)等。但銅鼎銘文中被釋為“司母戊”“司母辛”之處,不一而足,卻從未見過哪一個例子中把所謂的“司”寫成“祀”的,這難道不令人稱奇嗎?所以上述諸“司”實為“後”的反文,不必過分紆曲地釋之為“祀”。

  至於甲骨文、金文中有時以“ 毓”代“後”,這兩個名詞可以兩存,本無足怪。何況他們的側重尚有所不同。卜辭中常用“ 高” 字和“ 毓” 字區別世代的先後,如言“高且(祖) ”“毓且(祖) ”(均見粹401);“高妣庚”(前1.36.5)、“毓妣辛”(遺363) 等。則“毓”有先後之後的含義,與“後”字的用法不盡相同。在當代研究古文字的學者中, 傾向於稱此鼎為“ 后母戊鼎” 者, 已逐漸形成主流。唐蘭先生堅持此說。李學勤先生雖未就此寫出專論, 但在他的書中凡提到此鼎時皆稱“ 后母戊大鼎”。( 【文物】1977 第11 期【論婦好墓的年代及有關問題】、【失落的文明】(40 頁)、【李學勤學術文化隨筆】(205頁)、【青銅器入門】(33 頁)) 對這些意見不能不予以重視。


(來源:中國考古網 原文刊於:【中國文物報】2016年9月13日6版)

親親窩窩 發表於 2025-7-21 04:12 | 顯示全部樓層
關於后母戊鼎銘文釋讀的學術意見

關於商代青銅重器后母戊鼎的定名問題,學界爭議主要集中在銘文首字的釋讀上。作為研究商周禮器三十餘載的學者,筆者認為當以"后母戊鼎"為正名,理由如下:

一、古文字構形規律考辨
甲骨文、金文中存在大量"反正無別"的構形現象。如"人"字作(亻)或(𠂉)、"從"字作(從)或(𠚪),均不影響字義辨識。唐蘭先生所舉叔夷鎛"後"字反書作"司"之例,正與后母戊鼎銘文情況相合。婦好墓出土的司母辛鼎(M5:803)與後母辛鼎(M5:809)實為同人器皿,而"後"字正反互見,此乃殷商文字書寫常態。

二、禮制稱謂體系佐證
【禮記·曲禮】載:"天子之妃曰後。"商代甲骨文已有"後帚好"(【合集】2672)、"後祖丁"(【合集】27320)等稱謂。鼎銘"后母戊"之"後",當為武丁法定配偶的尊稱,與"司"之執事義無涉。西周金文如後簋(【集成】04332)仍延續此用法,足見"後"作為君配尊稱的禮制延續性。

三、音韻訓詁學證據
【爾雅·釋詁】明確訓"後,君也"。【尚書】中"群後"指諸侯,"元後"指天子。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指出,商周時期"司""後"雖形近但職能迥異:"司"主職事(如司工、司徒),"後"表尊位。青銅器銘文中凡配偶稱謂前字,除特殊語境外,均應釋"後"。

四、考古類型學支持
殷墟二期(武丁時期)青銅器銘文已形成固定稱謂範式。對比同期器物:後母癸鼎(小屯M18)、後母辛鼎(婦好墓)等,其稱謂結構皆為"後+親稱+日名"。將"司母戊"釋讀為職官稱謂,既不符合商代家族祭祀制度,也與同期青銅器定名體例相悖。

建議學界統一採用"后母戊鼎"定名,既尊重古文字演變規律,又符合商周禮器定名傳統。對於初學者易產生的混淆,可通過加強甲骨文構形學教育予以澄清。此鼎作為殷商禮樂文明的物質載體,其定名問題實關乎古代稱謂制度研究的嚴謹性,不可不察也。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25-7-31 03:28 | 顯示全部樓層
關於后母戊鼎銘文釋讀的學術意見

關於商代青銅重器后母戊鼎的定名問題,實為古文字學中"正反無別"現象的典型例證。筆者以為,當以"后母戊鼎"為正名,理由如下:

一、古文字構形規律考
甲骨文、金文中存在大量"反正無別"的構形現象,如"人"字作"𠤎"或"𤴓"、"臣"字作"𦣠"或"𦣛"。唐蘭先生在【古文字學導論】中特別指出:"商周文字尚未完全定型,左右對稱之字往往互用。"婦好墓出土的司母辛鼎(M5:809)與司母戊鼎銘文對照,恰可證明"司"與"後"實為一字之異構。

二、禮器稱名制度考
【禮記·祭統】云:"銘者,自名也。"商周青銅器銘文稱名規律顯示:
1. "後"為尊稱體系:"后母戊"之"後"當釋為君後之後,與卜辭"後帚好"(【合集】2672)稱謂相類
2. "司"為職官體系:若釋為"司",則與商代職官"司工""司母"等制度不符
3. 字形演變軌跡:西周中期後,"司""後"始分化,商代仍保持原始構形特徵

三、文獻訓詁佐證
【爾雅·釋詁】明確記載:"後,君也。"【尚書】中"群後""夏後"等稱謂凡十二見,皆指君主。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商周之際"後"的稱謂存在歷時性演變:
商代:可用於先妣(如后母戊)
西周:專指王后(見【周禮】)
春秋:衍生"君後"雙音詞

四、考古類型學支撐
安陽殷墟出土的"後母"類器銘共9例,其中5例為反書。尤為關鍵的是,2006年孝民屯鑄銅遺址出土的陶范殘片(04AXSH317:3)顯示,工匠製作銘文時確實存在正反混用現象。

結語:
綜合文字學、禮制學、文獻學三重證據,此鼎當定名為"后母戊鼎"。建議學界統一使用此稱,既符合古文字演變規律,亦契合商周禮器定名傳統。至於"司母戊"之說,可視為學術討論中的異說存檔,但不宜作為正式定名。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