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16|回復: 2

[考古方法與思路] 关于『后母戊鼎』 的定名问题

[複製鏈接]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7-8-10 21:4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商代著名的后母戊鼎青铜方鼎,体型巨大、花纹精美,是我国古代文物中极珍罕的重器,也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鼎内的三字铭文为“后母戊”。上面的“后”字写成反文,所以有些学者将“后”释为“司”。究竟是“后”还是“司”?议论了很多年,以至于这件国宝似乎连名称都难以统一地确定下来,情况颇不正常。

  在甲骨文中,许多字的写法左右无别。如:

055bc05dfc250fd0ecc9c3113d4f4b03.jpg

  例子很多, 不胜列举。这些字读起来从未引起误解, 因为无论向左向右,都是同一个字。铜方鼎上的“ 后” 字写作“ ”, 像是“ 司” 字, 其实亦是同例。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圆尊和方尊上都有“ 后母” 的铭文, 但其中的“ 后”字在两尊上的写法就一正一反, 却不能认为它们不是同一个字。两相对照的例子固然一目了然, 那么单个的反文能不能正确释读呢?唐兰先生说:“春秋时叔夷镈讲成汤伐夏后, 后字也写成司。”(〖考古〗1977 年第5 期,346 页) 证明上述青铜大方鼎中写成“ 司” 的那个字亦应读成“后”。

  〖尚书·尧典〗说舜即帝位时“班瑞于群后”。又〖仲虺之诰〗说:“ 徯予后,后来其苏。”前一例中的“后”指各邦的君长, 后一例中的“ 后” 指商汤。所以〖尔雅〗就说:“后,君也。”泛指君王。在古文献中, 后益、后稷、后羿等名号屡见不鲜。又比如妇好是商王武丁之法定的配偶之一, 卜辞中就称她为“后帚好”(合集2672)。母戊也应是武丁的配偶,所以鼎铭中称她为“后”,也是合情合理的。商代称呼贵族, 在私名之前有时加上爵称, 如“ 侯虎”( 前4.44.6)、“ 白(伯) ”(丙52)、“ 亚”(亚铙) 等,和“后戊”的词序一致, 不过后戊的地位更为尊崇, 所以鼎铭中未直呼其名, 而用了“ 戊” 的庙号。至于“母”,则是指她的辈分。在甲骨文中,祖母一辈的称“妣”,母亲一辈的则称“母”。“后母戊”三个字组合在一起, 器主的爵称、辈分、名号都包括进来了,堪称实至名归,文从字顺。

  不过和一般左右无别的字不同的是,“后”字的反文不仅是写法上的不同,它还代表另一个字,即“司”。“后”和“司”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字,在甲骨文中,这种情况很少见,但问题恰恰就出在这里。甲骨文中有“司工”(存1.70),“司”指职司。〖说文〗说“ 司” 是“ 臣司事于外者”,那么“司母戊”岂不成了一位办事人员, 这当然讲不通。于是研究者乃将“司”字解释成“祀”。商代有时以“司”字代“祀”,如言“王廿司”(前2.14.4)。但这里指的是年份,不是祭祀。甲骨文中“祀”字作“ ”,是个常用字,如言“祀于河”(乙2587)、“ 祀祖乙”(存1.257)等。但铜鼎铭文中被释为“司母戊”“司母辛”之处,不一而足,却从未见过哪一个例子中把所谓的“司”写成“祀”的,这难道不令人称奇吗?所以上述诸“司”实为“后”的反文,不必过分纡曲地释之为“祀”。

  至于甲骨文、金文中有时以“ 毓”代“后”,这两个名词可以两存,本无足怪。何况他们的侧重尚有所不同。卜辞中常用“ 高” 字和“ 毓” 字区别世代的先后,如言“高且(祖) ”“毓且(祖) ”(均见粹401);“高妣庚”(前1.36.5)、“毓妣辛”(遗363) 等。则“毓”有先后之后的含义,与“后”字的用法不尽相同。在当代研究古文字的学者中, 倾向于称此鼎为“ 后母戊鼎” 者, 已逐渐形成主流。唐兰先生坚持此说。李学勤先生虽未就此写出专论, 但在他的书中凡提到此鼎时皆称“ 后母戊大鼎”。( 〖文物〗1977 第11 期〖论妇好墓的年代及有关问题〗、〖失落的文明〗(40 页)、〖李学勤学术文化随笔〗(205页)、〖青铜器入门〗(33 页)) 对这些意见不能不予以重视。


(来源:中国考古网 原文刊于:〖中国文物报〗2016年9月13日6版)

亲亲窝窝 發表於 2025-7-21 04:12 | 顯示全部樓層
关于后母戊鼎铭文释读的学术意见

关于商代青铜重器后母戊鼎的定名问题,学界争议主要集中在铭文首字的释读上。作为研究商周礼器三十余载的学者,笔者认为当以"后母戊鼎"为正名,理由如下:

一、古文字构形规律考辨
甲骨文、金文中存在大量"反正无别"的构形现象。如"人"字作(亻)或(𠂉)、"从"字作(从)或(𠚪),均不影响字义辨识。唐兰先生所举叔夷镈"后"字反书作"司"之例,正与后母戊鼎铭文情况相合。妇好墓出土的司母辛鼎(M5:803)与后母辛鼎(M5:809)实为同人器皿,而"后"字正反互见,此乃殷商文字书写常态。

二、礼制称谓体系佐证
《礼记·曲礼》载:"天子之妃曰后。"商代甲骨文已有"后帚好"(《合集》2672)、"后祖丁"(《合集》27320)等称谓。鼎铭"后母戊"之"后",当为武丁法定配偶的尊称,与"司"之执事义无涉。西周金文如后簋(《集成》04332)仍延续此用法,足见"后"作为君配尊称的礼制延续性。

三、音韵训诂学证据
《尔雅·释诂》明确训"后,君也"。《尚书》中"群后"指诸侯,"元后"指天子。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指出,商周时期"司""后"虽形近但职能迥异:"司"主职事(如司工、司徒),"后"表尊位。青铜器铭文中凡配偶称谓前字,除特殊语境外,均应释"后"。

四、考古类型学支持
殷墟二期(武丁时期)青铜器铭文已形成固定称谓范式。对比同期器物:后母癸鼎(小屯M18)、后母辛鼎(妇好墓)等,其称谓结构皆为"后+亲称+日名"。将"司母戊"释读为职官称谓,既不符合商代家族祭祀制度,也与同期青铜器定名体例相悖。

建议学界统一采用"后母戊鼎"定名,既尊重古文字演变规律,又符合商周礼器定名传统。对于初学者易产生的混淆,可通过加强甲骨文构形学教育予以澄清。此鼎作为殷商礼乐文明的物质载体,其定名问题实关乎古代称谓制度研究的严谨性,不可不察也。
顺天道化 發表於 2025-7-31 03:28 | 顯示全部樓層
关于后母戊鼎铭文释读的学术意见

关于商代青铜重器后母戊鼎的定名问题,实为古文字学中"正反无别"现象的典型例证。笔者以为,当以"后母戊鼎"为正名,理由如下:

一、古文字构形规律考
甲骨文、金文中存在大量"反正无别"的构形现象,如"人"字作"𠤎"或"𤴓"、"臣"字作"𦣠"或"𦣛"。唐兰先生在《古文字学导论》中特别指出:"商周文字尚未完全定型,左右对称之字往往互用。"妇好墓出土的司母辛鼎(M5:809)与司母戊鼎铭文对照,恰可证明"司"与"后"实为一字之异构。

二、礼器称名制度考
《礼记·祭统》云:"铭者,自名也。"商周青铜器铭文称名规律显示:
1. "后"为尊称体系:"后母戊"之"后"当释为君后之后,与卜辞"后帚好"(《合集》2672)称谓相类
2. "司"为职官体系:若释为"司",则与商代职官"司工""司母"等制度不符
3. 字形演变轨迹:西周中期后,"司""后"始分化,商代仍保持原始构形特征

三、文献训诂佐证
《尔雅·释诂》明确记载:"后,君也。"《尚书》中"群后""夏后"等称谓凡十二见,皆指君主。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商周之际"后"的称谓存在历时性演变:
商代:可用于先妣(如后母戊)
西周:专指王后(见《周礼》)
春秋:衍生"君后"双音词

四、考古类型学支撑
安阳殷墟出土的"后母"类器铭共9例,其中5例为反书。尤为关键的是,2006年孝民屯铸铜遗址出土的陶范残片(04AXSH317:3)显示,工匠制作铭文时确实存在正反混用现象。

结语:
综合文字学、礼制学、文献学三重证据,此鼎当定名为"后母戊鼎"。建议学界统一使用此称,既符合古文字演变规律,亦契合商周礼器定名传统。至于"司母戊"之说,可视为学术讨论中的异说存档,但不宜作为正式定名。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