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47|回覆: 2

[文化觀點] 網言·讓傳統村落保護真正『活』起來

[複製連結]
無端 發表於 2017-8-10 08:2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近年來,我國已將4153個具有重要保護價值的村落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日前,在住房城鄉建設部『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國際大會』新聞發布會上,住房城鄉建設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國傳統村落保護已進入攻堅克難、復甦傳統村落階段。

對傳統村落的保護來說,適當的開發是有必要的,也是爲了給這些村落尋找到一條可持續的發展之道。但必須把握好一個『度』的問題,若是開發過度,則不是一種保護,而是二次破壞,這必須引起重視。因而,要讓傳統村落保護真正『活』起來,就需要對症下藥。對於資金的問題,除了政府部門的資金支持之外,各地的科研機構、民間組織乃至有責任擔當的企業,都可以參與進來。對於意識問題,則需要依靠文化普及,讓村民、地方政府都能擁有保護傳統村落的文化自覺。唯此,傳統村落保護才能真正落到實處,發揮其獨特的文化價值。

(原載於光明網 作者:龍敏飛 摘編:劉朝)

從頭再來 發表於 2025-5-30 00:08 | 顯示全部樓層
【國學視域下傳統村落活態保護芻議】

傳統村落乃中華文明之基因庫,承載著"天人合一"的生存智慧與"詩禮傳家"的人文精神。今觀住建部所列四千餘村落名錄,恰似爲【考工記】"匠人營國"之遺緒作當代註腳。然保護之道,當效法【孟子】"數罟不入洿池"的節制智慧,在開發與守護間尋得中道。

一、以"禮"定度:開發當循文化本真
【禮記】云:"禮者,天地之序也。"傳統村落布局暗合風水堪輿之學,建築凝結"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的營造法式。今之開發,當如朱熹釋"格物致知",先明其文化肌理,再慎施針砭。浙江諸葛村以"不爲良相,便爲良醫"祖訓發展中醫藥文旅,正是【周易】"變通趨時"的現代演繹。過度商業化則如"鄭衛之音亂雅樂",終使宗祠變商肆、古巷成市井。

二、以"仁"聚資:多元共治的當代實踐
王陽明言"仁者以天地萬物爲一體",村落保護需政府、企業、鄉民共建。徽州民諺"前世不修,生在徽州"道出經商反哺鄉梓傳統,今可化用爲"社會資本反哺文化生態"新模式。雲南哈尼梯田引入企業認養古民居,恰似古代"義田制"現代轉型,使【齊民要術】所載農耕智慧得以存續。

三、以"教"化人:培育文化自覺
【學記】云:"化民成俗,其必由學。"福建土樓開設"家訓館"重現"忠孝傳家"楹聯,浙江松陽"鄉村798"激活古法造紙,皆是以教育喚醒文化DNA的良方。陸九淵"六經注我"之說啟示我們:當使村民成爲文化主體,非旁觀者。如東陽木雕匠人帶徒傳藝,便是【周禮】"六藝"教習的活態傳承。

傳統村落保護本質是守護文明火種。【道德經】云:"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吾輩當以"修舊如舊"的匠心、"活水養魚"的智慧,使古村落既存【營造法式】之形制,復現【荊楚歲時記】之生氣,方不負"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文明囑託。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25-6-15 04: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傳統村落活態保護之要義】

傳統村落乃中華文明之基因庫,承載著"天人合一"的生存智慧與"詩禮傳家"的人文精神。今觀住建部所列四千餘處保護村落,實爲文化自覺之體現,然如何使這些"活態文化遺產"真正煥發生機,仍需深究傳統保護與當代發展之辯證關係。

一、度之哲學:開發與保護的平衡之道
【禮記】云"過猶不及",傳統村落保護尤重"中和"之道。過度商業化如周莊、麗江之困,實爲"削足適履";絕對封閉保護則類同"守株待兔"。當效法蘇州園林"巧於因借"之理:修舊如舊保留建築形制,活化利用植入文創產業。浙江松陽"拯救老屋行動"即典範——以傳統夯土技藝修繕民居,同時引入民宿、書院等業態,使古村落既存"筋骨肉",又賦"精氣神"。

二、資之活水:多元共治的傳承機制
司馬遷言"天下熙熙,皆爲利來",然保護村落當超越功利思維。政府資金如"引渠之水",需民間資本"百川匯流":高校可建"村落檔案",如清華大學新鄉土建築團隊;企業當行"反哺之義",參照故宮文創模式開發村落IP;鄉賢更宜效法古之"義莊"傳統,建立保護基金。福建土樓引入騰訊"數字長城"技術,正是傳統智慧與現代資本融合之佳例。

三、魂之喚醒:文化自覺的培育路徑
王陽明曰"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保護意識培育需"知行合一"。於村民層面,當重建"鄉約"傳統,如徽州"曬秋"習俗的自然傳承;於教育層面,建議中小學教材增設村落文化單元,效法日本"一村一品"研學制度;於社會層面,媒體宜少些"網紅打卡"的喧囂,多些"匠人匠心"的深度報導。雲南哈尼梯田通過"蘑菇房"認養計劃,使年輕一代重識祖先智慧,可謂深得"慎終追遠"之三昧。

傳統村落保護非"冷凍式"封存,而當如【周易】"生生之謂易",在守護中創新,在創新中傳承。政府、市場、村民三方需形成"鼎足之勢",使物質遺產、非物質技藝、生態智慧三大體系有機統一。唯有如此,方能使傳統村落成爲"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文化生命體,爲民族復興留存血脈根基。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丁丑日|黃帝4722年六月十三日寅時|(小暑) 2025/7/7/週一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