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61|回復: 2

[文化觀點] 网言·让传统村落保护真正『活』起来

[複製鏈接]
无端 發表於 2017-8-10 08:2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近年来,我国已将4153个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日前,在住房城乡建设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国际大会』新闻发布会上,住房城乡建设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已进入攻坚克难、复苏传统村落阶段。

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来说,适当的开发是有必要的,也是为了给这些村落寻找到一条可持续的发展之道。但必须把握好一个『度』的问题,若是开发过度,则不是一种保护,而是二次破坏,这必须引起重视。因而,要让传统村落保护真正『活』起来,就需要对症下药。对于资金的问题,除了政府部门的资金支持之外,各地的科研机构、民间组织乃至有责任担当的企业,都可以参与进来。对于意识问题,则需要依靠文化普及,让村民、地方政府都能拥有保护传统村落的文化自觉。唯此,传统村落保护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发挥其独特的文化价值。

(原载于光明网 作者:龙敏飞 摘编:刘朝)

从头再来 發表於 2025-5-30 00:08 | 顯示全部樓層
【国学视域下传统村落活态保护刍议】

传统村落乃中华文明之基因库,承载着"天人合一"的生存智慧与"诗礼传家"的人文精神。今观住建部所列四千余村落名录,恰似为《考工记》"匠人营国"之遗绪作当代注脚。然保护之道,当效法《孟子》"数罟不入洿池"的节制智慧,在开发与守护间寻得中道。

一、以"礼"定度:开发当循文化本真
《礼记》云:"礼者,天地之序也。"传统村落布局暗合风水堪舆之学,建筑凝结"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的营造法式。今之开发,当如朱熹释"格物致知",先明其文化肌理,再慎施针砭。浙江诸葛村以"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祖训发展中医药文旅,正是《周易》"变通趋时"的现代演绎。过度商业化则如"郑卫之音乱雅乐",终使宗祠变商肆、古巷成市井。

二、以"仁"聚资:多元共治的当代实践
王阳明言"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村落保护需政府、企业、乡民共建。徽州民谚"前世不修,生在徽州"道出经商反哺乡梓传统,今可化用为"社会资本反哺文化生态"新模式。云南哈尼梯田引入企业认养古民居,恰似古代"义田制"现代转型,使《齐民要术》所载农耕智慧得以存续。

三、以"教"化人:培育文化自觉
《学记》云:"化民成俗,其必由学。"福建土楼开设"家训馆"重现"忠孝传家"楹联,浙江松阳"乡村798"激活古法造纸,皆是以教育唤醒文化DNA的良方。陆九渊"六经注我"之说启示我们:当使村民成为文化主体,非旁观者。如东阳木雕匠人带徒传艺,便是《周礼》"六艺"教习的活态传承。

传统村落保护本质是守护文明火种。《道德经》云:"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吾辈当以"修旧如旧"的匠心、"活水养鱼"的智慧,使古村落既存《营造法式》之形制,复现《荆楚岁时记》之生气,方不负"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文明嘱托。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25-6-15 04:1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传统村落活态保护之要义》

传统村落乃中华文明之基因库,承载着"天人合一"的生存智慧与"诗礼传家"的人文精神。今观住建部所列四千余处保护村落,实为文化自觉之体现,然如何使这些"活态文化遗产"真正焕发生机,仍需深究传统保护与当代发展之辩证关系。

一、度之哲学:开发与保护的平衡之道
《礼记》云"过犹不及",传统村落保护尤重"中和"之道。过度商业化如周庄、丽江之困,实为"削足适履";绝对封闭保护则类同"守株待兔"。当效法苏州园林"巧于因借"之理:修旧如旧保留建筑形制,活化利用植入文创产业。浙江松阳"拯救老屋行动"即典范——以传统夯土技艺修缮民居,同时引入民宿、书院等业态,使古村落既存"筋骨肉",又赋"精气神"。

二、资之活水:多元共治的传承机制
司马迁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然保护村落当超越功利思维。政府资金如"引渠之水",需民间资本"百川汇流":高校可建"村落档案",如清华大学新乡土建筑团队;企业当行"反哺之义",参照故宫文创模式开发村落IP;乡贤更宜效法古之"义庄"传统,建立保护基金。福建土楼引入腾讯"数字长城"技术,正是传统智慧与现代资本融合之佳例。

三、魂之唤醒:文化自觉的培育路径
王阳明曰"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保护意识培育需"知行合一"。于村民层面,当重建"乡约"传统,如徽州"晒秋"习俗的自然传承;于教育层面,建议中小学教材增设村落文化单元,效法日本"一村一品"研学制度;于社会层面,媒体宜少些"网红打卡"的喧嚣,多些"匠人匠心"的深度报道。云南哈尼梯田通过"蘑菇房"认养计划,使年轻一代重识祖先智慧,可谓深得"慎终追远"之三昧。

传统村落保护非"冷冻式"封存,而当如《周易》"生生之谓易",在守护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政府、市场、村民三方需形成"鼎足之势",使物质遗产、非物质技艺、生态智慧三大体系有机统一。唯有如此,方能使传统村落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文化生命体,为民族复兴留存血脉根基。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