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77|回復: 1

[中医理论] 温热病传变规律概览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懋基 發表於 2017-8-9 20:1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温热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一般是温热邪气袭表,首先引起卫分证候,继而按卫分→气分→营分→血分传变,逐步深入发展。从这四个层次的发展过程来看,体现了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轻转重、由实致虚、由功能失常到实质损伤的传变规律。若从病变部位来看,其传变规律一是由上焦手太阴肺顺传于中焦阳明胃、肠,进而或传入上焦手少阴心与手厥阴心包,或深入下焦足厥阴肝与足少阴肾。一是由上焦手太阴肺逆传于手少阴心与手厥阴心包。可以说,卫气营血辨证标明了温热邪气由浅入深的传变层次;而三焦辨证则标示出温热邪气自上而下脏腑相传的顺传与逆传途径。因温热病的辨治关键在于判别温热邪气在卫、气、营、血四个阶段对人体损伤的不同情况,从而确定不同治法,故卫气营血辨证为温热病的辨证纲领。本文即以卫气营血辨证为纲,辅以三焦所属的脏腑部位,将温热病的传变规律简要归纳、概述如下,以使读者对温热病的发展过程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

外感温热邪气由口、鼻、皮毛而入,首先侵袭上焦手太阴肺系,〖温病条辨〗中统称为『太阴温病』,初起一般先见卫分证候,其证候类型主要有两种。若邪气郁于肺系之表—口、鼻、皮毛而导致卫外失司,则以发热微恶风寒,舌边尖红,脉浮数为主症,治用辛凉平剂银翘散,以辛凉轻解,疏透风热。若邪气在肺系之表——手太阴肺经,而导致经气不畅,肺失宣降,则以咳为主症,治用辛凉轻剂桑菊饮,以辛凉轻解,宣肺止咳。

若太阴卫分证不解,邪气由表入里,其发展趋势有两种:一是传入太阴气分;一是逆传营分。传入气分者,因邪气盛而正气不衰,正邪激争,故见气分实证,证属肺热炽盛,里热蒸腾,无形热盛,以高热大汗,口渴饮冷,喘急鼻煽,舌质红苔黄燥,脉洪大而数为主症,治用辛凉重剂白虎汤,以辛寒清气,泄热生津。在温热邪气由太阴卫分传入太阴气分的过程中,若卫分证未罢而气分证已起,可导致卫气同病,治用银翘白虎汤,以透卫清气,表里双解。

手太阴肺的气分证不解,其发展趋势有两种:一是邪气沿气分深入而顺传于中焦阳明胃、肠,〖温病条辨〗中统称为『阳明温病』。一是邪气直犯上焦心主或心包而逆传于营分,即叶天士所说的『逆传心包』,〖温病条辨〗中称之为『少阴(心)温病』『厥阴(心包)温病』。

在正气不衰的情况下,上焦太阴气分证候大多顺传于中焦足阳明胃,而导致肺胃热炽,里热蒸腾,无形热盛之气分实证,治用白虎汤以两解肺、胃热邪。肺胃热炽之证不解,其发展趋势有三种:一是热邪耗气伤津,导致津气大伤而发展为气分虚证:一是热邪耗津,导致肠燥便秘,发展为有形热结之气分实证;一是热邪由气分而深入营分,或径窜入血分。

肺胃热炽持续不解,耗气伤津,导致热邪仍盛而津气两伤的实中夹虚证,以高热、大汗、气短神疲,甚则微喘鼻煽、脉洪大而芤为主症,治用白虎加人参汤,以辛寒清气,补气生津。若其证仍不解,持续高热大汗,津气大伤,则可导致气分虚证。因其津气欲脱,故以身热骤退,大汗不止,喘息气短,倦怠神疲,脉虚欲绝或散大无根为主症,治用生脉散,以补气生津,敛阴固脱。若由虚脱再发展而致亡阳,以冷汗淋漓,四肢厥逆为主症者,治用参附汤以补气固脱,回阳救逆。

肺胃热炽不解,耗伤津液,而导致大肠津亏,肠燥便秘,是热邪从肺胃气分顺传于手阳明大肠,由气分无形热盛发展为有形热结之气分实证。以高热恶热,日晡潮热,大便秘结,腹满痛拒按,舌质红苔黄燥或焦燥,脉沉实有力为主症,治用三承气汤,以苦寒攻下,泄热保津,即『急下存阴』。

若邪踞少阳气分,里热郁闭,亦属气分无形热盛之实证,以高热,口渴,口苦,胁痛,干呕,心烦,舌质红苔黄,脉弦数为主症,治用黄连黄芩汤,以苦寒泄热,宣郁透邪。若其证不解而继续发展,亦不外传入手阳明大肠而成有形热结与深入营分、血分两种趋势。

营分证的发生,有三种途径:一是在邪气猖獗或心气、心阴不足的情况下,由太阴卫分或太阴气分逆传所致,二是由中焦气分发展而来;三是伏邪自营分而发。其证候主要有热灼营阴与痰热蒙蔽心包两种类型。若热邪消灼血中津液,导致热伤营阴,发为少阴温病者,以身热夜甚,口反不甚渴,心烦躁扰,舌质红绛,脉细数为主症,治用清营汤以清营透热,养阴生津。若热邪灼液成痰或素体痰盛与热邪相合,而导致痰热蒙蔽心包,发为厥阴温病者,则以身热灼手,痰壅气粗,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舌蹇,肢厥,舌质红绛苔黄燥,脉细滑数为主症,治用清宫汤送服安宫牛黄丸,以清营养阴,豁痰开窍。

在温热邪气由太阴卫分逆传入营的过程中,若卫分证未罢而营分证已起,可导致卫营同病,以身热夜甚,微恶风寒,皮肤发疹,舌质红绛,脉细数为主症,治用加减银翘散,以辛凉透卫,清营养阴。在温热邪气由太阴气分逆传入营或中焦气分传入营分的过程中,若气分证未罢而营分证已起,可导致气营两燔,以高热,口渴,心烦躁扰,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数为主症,治用加减玉女煎,以清气与凉营并施。若痰热蒙蔽心包而兼肠燥便秘,亦属气营两燔,治用牛黄承气汤,以清营豁痰与苦寒攻下并施。

血分证候的发生,有三种途径:一是由气分窜入血分,二是由营分传入,三是伏邪自血分而发。其证候主要有血热动血与血热耗血两种类型。血热动血之证,因热邪盛而动血,故称为血分实证。其病变部位在手少阴心与足厥阴肝,是热邪深入血脉,灼伤血络,迫血妄行,使血不循经,溢出脉外,以人体各部位出血,舌质绛紫,脉数为主症,治用犀角地黄汤,以凉血散血。若血热盛而致热灼筋挛,则发为血热动风,以高热神昏,四肢抽搐,颈项强直,舌质干绛,脉弦数为主症,治用羚角钩藤汤,以凉肝息风。

若暑热邪气由气分内窜血分而致气血两燔,肺热吐衄,以高热,咳喘,烦躁神昏,咯吐痰血,或骤然吐衄,舌质绛紫,脉虚大而芤为主症,治用犀角地黄汤合银翘散,以清透肺热,凉血散血。若暑燥疫热毒充斥,而致气血两燔,以气分高热与神昏、出血,舌肿质绛紫起芒刺苔焦燥等热毒燔灼之表现为主症,治用清瘟败毒饮,以清气凉血,泄热解毒。

血热耗血之证,因热邪耗伤血液,甚则耗损肝血肾精,故称为血分虚证。其病变部位在足厥阴肝、足少阴肾及手少阴心。若热邪仍盛,助长手少阴心火而下劫足少阴肾水,导致心肾不交,以身热,口干,心烦躁扰不寐,舌质绛苔薄黄,脉细数为主症,治用黄连阿胶汤,以清热育阴,泻南补北。若热邪耗血而导致真阴耗损,以身热夜甚,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心悸,神倦,舌质干绛,脉虚大或迟缓结代为主症,治用加减复脉汤,以滋阴清热,养血复脉。若真阴耗损而发展为亡阴脱液之危重证候,以手足蠕动,甚或瘈疭,心中憺憺大动,甚则心中痛,神昏肢厥,舌质绛无苔,脉细促或微细欲绝为主症,急当救阴,斟酌选用二甲复脉汤、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以滋阴养血,潜阳息风。

郑何 發表於 2025-7-2 00:18 | 顯示全部樓層
《温热病传变规律阐微》

(按:本文谨依《内经》"审察病机"之训,参酌叶吴诸家心法,就温热传变枢要作提要钩玄之论)

一、传变机理总纲
温热之邪,自口鼻入,先犯上焦,此《灵枢·口问》"故邪之所在,皆为不足"之谓也。其传变之机,当参合卫气营血与三焦两说:纵观则有卫→气→营→血四层递进,横察则有上→中→下三焦传变。叶天士《外感温热篇》明言"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十二字,实为总诀。

二、顺逆传变析微
(一)顺传正局
1.卫分证候
邪在皮毛,肺气怫郁。银翘散之设,取"轻可去实"之义,方中荆芥穗、淡豆豉得《内经》"因其轻而扬之"之旨;桑菊饮尤重杏仁配桔梗,乃"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素问·脏气法时论》)的具体运用。

2.气分传变
白虎汤证见"四大"(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实本《伤寒论》阳明经证而化裁。吴鞠通增粳米、甘草,暗合"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素问·至真要大论》)之训。若见卫气同病,银翘白虎法实开后世表里双解之先河。

(二)逆传变局
逆传心包乃热邪径陷营分,《临证指南医案》载犀角、玄参等药,正应"热淫于内,平以咸寒"(《素问·至真要大论》)。其舌绛而干,脉细数,恰如王孟英所言"绛而干燥,火邪劫营"。

三、三焦传变精要
上焦失治,邪传中焦,阳明腑实者,承气辈当审度"痞满燥实"四证;若见下焦肝肾阴伤,则需参吴氏加减复脉汤法。尤当注意,太阴湿土与阳明燥金互为表里,故暑温、湿温传变又当别论。

四、临证要点
1.辨舌尤重于诊脉:卫分苔薄白,气分苔黄燥,营分舌绛,血分舌深绛或紫暗。
2.治则贵在"透"字:卫分宜透表,气分宜透热,营分宜透转气分。
3.防传变为第一要义:见发热恶寒即当杜其入里之机,此《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预防思想之延伸。

结语:
温热传变虽繁,不外"表里上下"四字。能明顺逆之理,识三焦之机,察卫气营血之变,则如持枢运环,可收事半功倍之效。然临证又须知常达变,盖"时有常位而气无必也"(《素问·至真要大论》),学者当于此处着意。

(全文共798字,依《温病条辨》体例,分纲列目,务求提要钩玄而不失经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